文/江德斌
用換位思考破解“奇葩證明”
文/江德斌
“證明‘你媽是你媽’,這怎么證明呢?簡直是天大的笑話!”5月6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痛斥某些政府機構故意給老百姓設置障礙。
現實生活中,證明“你爸是你爸”、證明“你媽是你媽”、證明“你女兒是你女兒”、“證明的證明”等等,諸如此類的奇葩證明層出不窮,雖然辦事機構是在按照制度規定辦事,但一個看似簡單的證明,卻讓民眾跑斷腿,來回折騰耗費無數時間和精力,還不一定能夠辦下來。李克強總理在會議上舉例痛斥奇葩證明時,一度引起參會者集體笑聲,說明這些官員都認同奇葩證明荒誕離奇,需要改變。然而民眾吐槽持續已久,卻仍然在辦證的路上勞累奔波,簡政放權改革現有成果與大家的期盼仍有不小距離。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以證管人”的社會管理模式,將社會各個辦事流程都歸于證件、證明,可以說是無證寸步難行,不管辦啥事都要先出示一大堆證明,且缺一不可,往往為了開一個證明,要在多個政府機構里反復申請、蓋章。如今我國正在向服務型政府轉型,需要采取簡政放權、化繁為簡,剔除掉那些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簡化辦事流程,給民眾提供更多便利。因此,政府機構在設計辦證制度之前,不妨先來個換位思考,如果自己是辦證者的話,能否按照規定辦理齊全各種證明、證件?以及這些證件、證明對辦事是否起到決定性作用?
“奧卡姆剃刀定律”主張“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用在社會治理方面亦是如此。對于政府機構的各項辦證制度,需要重新予以梳理,將那些沒有實際意義、浪費民眾時間金錢的奇葩證明,都全部清理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