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陳 暉
“第一書記” 第一擔當
文 / 本刊記者 陳 暉
理清思路凝聚力量,撲下身子帶領群眾真抓實干,“第一書記”挑起了引領后進基層黨組織轉化升級,帶領群眾脫困致富的大梁
2015年4月24日,得知自己將被下派到牛石鎮鄧坪村擔任“第一書記”,沙灣區牛石鎮黨政辦干部李建樂一晚上都沒有睡著。
“我有些擔心。”28歲的李建樂認為,自己雖然于2013年底經過雙向選擇成為聯系鄧坪村的村干部,為村上做過一些基礎性工作,但畢竟在村里工作的時間太短。經過一晚上的思想斗爭,李建樂決定珍惜這個機會。經過培訓,4月28日,李建樂全脫產擔任了鄧坪村的“第一書記”。
“之所以是全脫產,是我們總結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中選派‘第一書記’存在的不足提出的‘升級版’,比如選派干部還承擔著派員單位的工作,擔子過重;有的選派干部借口兩頭工作都要兼顧,結果兩頭工作都不扎實。”樂山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楊登廷解釋說,“針對這種情況,根據省、市開展新一輪‘三分類三升級’行動的相關要求,決定選派一批優秀機關年輕后備干部全脫產到后進村(社區)擔任黨支部書記,主持全面工作。”
5月6日下午,見到履新一周的李建樂,說到目前的新角色,他坦言壓力大,但一說起在鄧坪村開展的工作,有點靦腆的他立刻打開了話匣子,思路清晰,有條有理:“鄧坪村基礎設施相對滯后,全村7個組雖全部通了公路,但鄧坪村二組、三組約4公里組道仍為碎石路,一、二、六組與三、四、五、七組之間因被大溪溝所隔斷,嚴重造成村民出行不便。這些情況我都很熟悉,所以4月28日我一來,就首先啟動了構建全村公路環線路網的項目,力爭在2017年前達到‘組組通水泥公路,戶戶通硬化便道’的目標。”
針對全村當前勞動力不足的具體困難,李建樂鼓勵村民流轉土地,增加務工收入。“下一步將以專合組織為基礎,進一步加大土地流轉力度,擴大魔芋種植面積。同時在4個組引導農民發展經濟林、中藥材種植。”
對于李建樂制定的發展戰略,鄧坪村原支書、現任副書記的何義熊深有體會,“我們村之所以是后進村,就是產業沒有發展好,這是我的責任。李書記我們都熟悉,他干工作很深入很細致,因此,我完全擁護組織的決定,配合好李書記的工作。”

黨員志愿者幫助缺勞戶插秧 圖/CFP
包括李建樂在內的14名“第一書記”拉開了今年沙灣區整改提升后進村黨組織的序幕。
沒想到銅茨鄉安池村竟然有兩名“第一書記”!
“2013年以前,地處銅街子電站核心地帶的安池村是沙灣區唯一不通公路的村子,經濟發展滯后。安池村成了遠近聞名的后進村。”牛石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張志介紹說。
2013年,移民整村推進項目在安池村實施。“為了推動工作的開展,區委組織部下派銅茨鄉派出所所長楊佳到安池村擔任‘第一書記’。由于安池村‘兩委’班子存在矛盾,工作推進緩慢,2014年銅茨鄉下派黨委委員梁大友到安池村擔任‘第一書記’,主持日常工作。”沙灣區委組織部副部長羅勇說。
兩名“第一書記”到任后,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首先對村“兩委”班子成員在工作上推諉扯皮進行了嚴肅的處理。“當時用了3個月時間整頓作風,堅持村務公開公正原則,解決了班子不團結的問題。”楊佳說。
“主要責任在我,我當了20多年的書記,思想還是落后,覺悟不高。由于村上條件差,我總是得過且過,導致全村經濟收入低,2012年底,人均純收入也就2800元。我還在外單位兼職,工作也沒心思干。”安池村黨支部書記潘侶彬說起過去,很是后悔,“當時對我的處理是扣了半年工資。”
結合本村實際,兩位“第一書記”緊緊抓住移民整村連片推進項目建設這一機遇,千方百計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工作。通過協調有關部門,硬化了通村公路,結束了不通公路的歷史,基本實現了戶戶通水泥路,解決了群眾出行難的問題;風貌塑造及危房改造103戶,解決了群眾住房難問題;新建幼兒園一座,解決了幼兒上學難的問題;新建蓄水池13口,安裝飲水管網3萬米,解決了全村安全飲水的問題。
“我本來就在基層,像安池村這種移民村整頓很不容易。”梁大友體會很深。兩位“第一書記”又一鼓作氣,建成出口蔬菜基地300畝,成立銅湖果蔬專業合作社,采用“公司+協會”的形式發展出口蔬菜種植。
“我們的品種是羅勒。羅勒是一種藥食兩用的芳香植物,一畝純收入可以達到1萬元。此外,還有歐芹,一畝的純收入也能達到1萬元。”現在的潘侶彬說起村里的發展頭頭是道。
通過努力安池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安池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9800元。2014年,安池村獲區“精神文明建設示范村”稱號,并被評為省級優美村莊。
后進村黨組織中最突出的問題有三類,包括村“兩委”班子不團結、工作缺乏動力;村黨組織無力化解村民的矛盾糾紛;村黨組織領導發展當地經濟的能力不足。
廣安市委組織部對此有針對性地下派“第一書記”進村整頓幫扶,對于班子不團結、工作缺乏動力的,就選派組織、人事、民政等部門的同志任職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對矛盾糾紛多的村子選調政法、司法、信訪等部門的同志任職“第一書記”;對經濟發展滯后的村就選派農業、水利、交通等部門的同志任職。
數據顯示,僅在2014年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全省“第一書記”就幫助幫扶村制定發展規劃7000多個,新上一批致富項目,化解矛盾糾紛兩萬余起,辦好事實事2.3萬多件,一批“干群緊張村”變為“干群融洽村”,產業落后村變為產業示范村,夯實了后進村發展的基礎。
在今年“三分類三升級”行動中,為使“第一書記”起到實質性作用,全省一方面給“第一書記”以壓力,要求“第一書記”真正沉到村子里。另一方面,各地都給“第一書記”一定的資金或項目,幫助“第一書記”到后進村后站住腳、辦好事。
3月15日,古藺縣為整頓全縣后進村黨組織選派的25名縣鄉優秀機關年輕干部全部到崗。在赴任之前,縣委組織部還與“第一書記”簽訂了《后進村(社區)黨組織“第一書記”任職目標責任書》。“第一書記”將根據目標責任書,對癥下藥抓好后進村黨組織整頓工作。
“選派的干部到村任職期間,各縣(市、區)按照每人每年不低于3萬元的標準保障干部工作經費,主要用于交通、住宿、聯系服務群眾等。”羅勇說,沙灣區也同樣重視“第一書記”的工作保障,由區政府辦公室牽頭,制定項目、資金等傾斜政策,對“第一書記”任職的村實行項目、資金傾斜。
沙灣區在整頓后進基層黨組織中,對下派的“第一書記”,在考核中取得優秀將及時提拔使用。“通過下派‘第一書記’,不僅在后進黨組織中挑起了大梁,促進其盡快轉化升級,改變農村發展面貌,同時還激發了機關干部的干事創業熱情。”沙灣區委組織部長陳紅軍說,現在許多機關干部主動要求下派,表示不改變后進面貌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