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黃 穎
科技敲開致富門
文 / 本刊記者黃 穎
科技是助力農業發展的重要一環。在新農人手中,科技不是圖書館里的厚重文獻,而是真真切切轉化為生產力,讓農業煥發出新的生機

干練的發型,修身的小西服,爽朗的笑容,這是陳肖肖給記者留下的初次印象。誰能想到這樣一個寫字樓格子間里白領形象的美女剛剛從田地里摘了辣椒回來?
85后陳肖肖是新農人中的一分子,抱著創業理想回歸農村。“海歸”、“總經理”、“辣椒專家”是她身上的標簽,這個年輕人運用現代企業管理方式,將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條,并與科研人員共同攻克難關,用科技打開農業致富增收的突破口。
2010年,陳肖肖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到父親陳炳金創辦的川椒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習慣了城市生活的她對農業完全不熟悉,用她的話來說就是“只曉得辣椒有紅黃綠三個顏色,公司的幾百個辣椒品種完全看不出差別”。那時的她只能靠死記硬背入門,跟著公司銷售團隊在全國各地做銷售、售后工作,被農民問起“辣椒葉子為什么會黃”等問題時啞口無言,無比尷尬。
“跟著公司團隊工作了一年還是感覺迷惘,就想換個環境試試,也充實一下自己,就選擇了申請出國留學。我本科選擇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比較隨性,但研究生繼續選擇人力資源管理則是帶有目的性的學習,為將來做準備。”2012年,陳肖肖去了英國格拉斯哥大學。一年的學習后,面對國外豐厚的薪水、良好的環境,她為是否回國糾結了好一陣。最終,在父親的鼓勵下陳肖肖選擇了回到家鄉富順縣,回到川椒種業。“你要創造GDP也要給中國創造,不能給外國創造。”——這是父親陳炳金當時的話。
2014年初,陳肖肖從父親手中正式接過川椒種業的帥印,任總經理一職。“以前我們的科研團隊已經將辣椒的育繁推工作做得很好了,有不俗的成績,但不懂得推薦自己,認為‘是金子總會發光’。”她說,父輩的這類思想沒有錯,但已經不適應現代的發展。“現在做得好的企業很多,不展現自己就會被淹沒。”
想要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不是一件只要投入原材料就會有產出的事,它需要相應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才能。學習人力資源管理的陳肖肖果斷將所學用于公司管理。她提出“員工與公司同行”,企業是“家”的創新管理理念,領導銷售團隊創新了“七三式”管理模式和“魚網式”營銷網絡建設,將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生產力。創新的管理思維為這家傳統民企注入了新的活力,從前只在育種方面出名的川椒種業品牌影響力漸漸提升。

陳肖肖在大棚里勞作
“朝天椒”是個眾所周知的辣椒品種,那“朝地椒”你聽說過嗎?
2014年12月,陳肖肖憑借辣椒新品種“朝地椒一號”項目,成功斬獲“郵儲銀行杯”2014年中國青年涉農產業創業創富大賽創業初創組冠軍。
“朝地椒是與朝天椒對應的名字。全國約有20萬到30萬公頃的朝天椒種植面積,但由于8月日照強,果實容易被太陽灼傷患日灼病,有30%至50%的收成受到影響,產量普遍偏低。我們在保證朝天椒特性的基礎上,讓辣椒向下長藏于葉下,不被太陽曬傷,同時也適合機械化運作,用自然的方式提高了產量,市場前景很大。”陳肖肖介紹。
“向下長”聽起來簡單的三個字,卻蘊含了深厚的科研力量。我國的農業基礎很薄弱,同時還受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短缺的嚴重束縛,農田的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支撐能力也并非強大,這一系列因素都制約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科技支撐成為助力農業發展的重要一環。
“在與很多人的交流中,我發現目前農業給年輕人留下的印象還是落后,全是苦活、臟活。雖然農業仍有靠天吃飯的風險,但我想說的是科技可以改變農業。比如針對干旱,我們可以培育抗旱的品種,針對潮濕,我們可以培育抗溺的品種。目前,我們公司的科研投入占毛利的50%以上,資金成為科研的強力保障。”陳肖肖說。
在“郵儲銀行杯”涉農產業創業創富大賽中,多名運用科技力量助力農業發展的新農人脫穎而出。
獲得成長組冠軍的是李煌的平價免洗凈菜項目,該項目致力于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成功服務于亞運會的免洗凈菜技術,通過大、中、小廚房的結合,為團體單位食堂和家庭廚房提供安全保障,以及降低餐廚垃圾排放、降低用水、降低人工、降低廚房面積、降低食材成本。
中山大學學生鐘仕凱的“抗弧菌病鞍帶石斑魚魚苗”項目,通過兩項專利技術來提高石斑魚的存活率,如今已經開始了小規模經營。
劉軍從事的項目是豬糞無害化處理及蚯蚓工廠化養殖,利用無害化處理過的豬糞養殖蚯蚓改良土壤,使原本寸草不生、溝壑縱橫的荒地,轉化為平整松軟的沃土。
科技在這些新農人的手中不是圖書館里的厚重文獻,而是真真切切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讓農業煥發出新的生機。他們讓我們看到現代農業發展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正在循序漸進地走向新的明天。
一張布局清晰的“藍圖”展現在記者眼前——下一步,陳肖肖帶領川椒種業策劃搭建總投資為1億元的川椒農業研發平臺,研發平臺下設農業科技服務基地、西南辣椒研發中心、農產品加工銷售網點平臺。
川椒農業研發平臺的資金將來源于自有資金、銀行貸款、企業合作、上市融資等,這符合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趨勢:大量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爭先恐后地注入農業領域,其中不乏IT、互聯網、金融、房地產等領域“新軍”的加入。
農業的多元化展現在新農人中。除了種植,農產品流通環節、加工環節也是屬于農業的范圍。新農人三分之一是生產者,直接和土地打交道;還有三分之一是在流通領域,除了傳統的商超流通渠道,更多的是在電商渠道的流通者;剩下的三分之一,從事物流供應鏈,以及營銷、資本方面的工作。
“現在農村的勞動力平均年齡有50歲,如果再不培養新人,十年過后種地的婆婆都不在了,農業就沒人干了。我們策劃的農業科技服務基地包括農業技術培訓學校、農業創業指導中心等,將整合并共享各類資源,為愿意在農業領域創業、但缺乏資源的有能力人士牽線搭橋。”陳肖肖說,“將來我們的農產品加工銷售網店平臺包括農產品加工貯藏物流中心、農產品網店銷售中心,農產品的流通、加工方面也是關鍵。”
龐大的平臺體系僅靠一家民營企業難以構建成型,目前,富順縣的甜橙產業、豆花文化等都十分出名,若是能將優勢產業聯結,加上政府助力,其前景引人想象。正如陳肖肖所說,“現代農業單干是干不成事的,聯合起來形成聚力才能有效利用資源”。川椒農業研發平臺意圖在于聯合全縣的農業企業、專合社、加工廠,激活整個富順縣的產業優勢,發展科工農貿觀光旅游產業。
與傳統農民相比,以陳肖肖為代表的新農人有想法、有知識、愿意干。他們抓住歷史機遇,把農業作為一份事業,用全新的方式詮釋這個傳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