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陳 暉
新農人:未來中國農業發展的新常態
文 / 本刊記者陳 暉

遂寧田園新村 供圖/省委農工委新農村處
改革開放30多年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只剩婦女、兒童和老人留守。人們寧愿出去打工也不務農,土地要么被流轉要么被荒棄,未來誰來種地?
與此同時,一大批有知識、眼光和技能的創業者紛紛投身農業領域,他們以不同于傳統農民的姿態,掀起了“新農人現象”。什么是新農人?新農人的出現對農業農村發展意味著什么?本刊就此獨家專訪了省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郭曉鳴。
記者:您眼里的新農人是如何定義的?
郭曉鳴:新農人是相對于戶籍意義上的傳統農民而言的,新農人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狹義的新農人是指來自農村以外的新的農業投資經營人,他們來自城市和異鄉,租地務農為生,把農業收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
廣義的新農人就是新型職業農民。他們具有較高的農業種養技術技能和經營農業的能力,規?;貜氖卢F代種養業。他們既可以是城里人,也可以是返鄉農民工,更可能是來自農村內部的種養大戶。
新農人的基本特質是他們的身份與戶籍無關,職業是經營現代農業,他們是一群重信息、重資源、重互利、重創新的農業投資者、經營者、服務者,他們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他們的出現將改變傳統農業小、散、多、弱的先天不足,帶動農業向信息化、市場化、現代化邁進。
記者:可見,新農人是農民的新群體、農業的新業態、農村的新細胞,那么新農人是在什么背景下產生的?
郭曉鳴:黨的十八大以來,政策環境變化更加利好,農業產業面臨重大歷史機遇,中國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加速期。基于中國農業結構轉型的現實需求,傳統小農生產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農業向規模化發展的需求,伴隨著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技術日益廣泛進入農業領域,現代農業規模化和專業化發展的需求不斷增強,將催生出越來越多的新農人群體。
新農人代表農業經營主體和經營方式所發生的深刻變化,是農村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將從根本上優化中國農村內部創業和就業結構,為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極其重要的基礎性支撐。
記者:您曾經帶領專業調研隊伍深入三個縣進行了新農人的專題樣本調研,調研表明新農人的構成比例如何?
郭曉鳴:調研表明,70%以上的新農人是以當地農村社區的農民為主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這些人當中,有種糧大戶、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等等,其中,也包含了打工返鄉的農民工、當地農技員等,他們的出生地都在本地,本土性和穩定性俱強,他們是固守農業的鄉土精英,這些留下來的人,將成為中國未來農業發展最可靠的主力軍。
調查中的新農人,還有20%—30%是純粹的外來人口,這是一個極具意義的積極變化,表明在農村要素繼續向城市流動的同時,以人為主的城市要素也在由城向鄉逆向轉移,這是前所未有的,城鄉要素流動呈現了開放式、多元化的特點。
除了人口流動開放性增大的特點外,調查顯示,新農人的平均年齡只有44歲,比傳統農民60歲以上是大大降低了。同時,他們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程度更高,普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甚至有20%左右是大專以上文化程度,這個結果更有現實意義,表明人們普遍擔憂的“誰來種地”的問題并不是無解之難題,隨著新農人源源不斷地產生或進入,“誰來種地”的問題將可能逐步迎刃而解。
記者:從我們調查采訪來看,新農人中有很多人就是跨界,都是從不同的行業過來的。帶著新的模式、新的資金、新的人才來到農村,經過創業,很有可能培育出一個新的產業。隨著新農人這個群體的產生和不斷發展壯大,您覺得它對農村發展的作用和意義何在?
郭曉鳴:新農人代表農業經營主體和經營方式所發生的深刻變化,新農人是一個未來中國農業發展的新常態,是農村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它的出現和發展壯大是合理的,并且也是積極的。
更深刻的意義在于,新農人的出現,構成“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期的新的人力資源。這將從根本上優化中國農村內部創業和就業結構,為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極其重要的基礎性支撐。
同時,我們也需要厘清兩種重要認識:
一是不能籠統地用戶籍來定義新農人。二是不能以新農人排斥傳統農民。盡管老齡農業有明顯局限性,但仍有其存在空間,新農人不可能完全取代老農民,在政策層面,應該給予老齡農民應有的政策支持。
記者:您提到政策支持,那么未來對于新農人這個群體該如何發展,您有哪些對策建議?
郭曉鳴:四個方面是最為重要的:
第一,消除不合理的政策限制。新農人不斷涌現,這表明城鄉之間的涇渭分明的界限開始消失,各種要素流動更加頻繁,各種進入壁壘也更加松動。因此,應該取消對城里人進入農村從事農業的政策限制,讓他們能夠同等享受發展農業的各項扶持政策。讓農民進城、城里人下鄉成為一種常態。
第二,進行針對性的技術培訓。新農人在農業專業技術方面是有缺陷的,應當據此提供更多的針對性培訓,應設立農業培訓基金,精準鎖定對象,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培訓效率。
第三,突出支持政策重點。新農人從事的規模化現代種養業,生產性基礎設施、融資和保險、社會化服務是其發展中面臨的主要瓶頸,應瞄準其主要政策需求,給予更具針對性的政策支持。
第四,建立有效的約束機制。主要設定一定的進入門檻,保證新農人采取合理的經營行為,防止隨意改變土地用途,防止短期化的破壞性生產方式。
記者:您對我省的新農人發展趨勢是如何研判的?
郭曉鳴:我省新農人群體涌現才剛剛開始??梢耘袛?,隨著農業轉型進一步加快,今后我省新農人將呈現加速度增長的發展趨勢。相比而言,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當前的發展速度要更快一些。
本欄責任編輯:史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