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曾 利 本刊記者 馮雅可
真情播撒陽光
文/圖曾 利本刊記者 馮雅可
幫助殘疾人從自卑到自信,從依賴到獨立,從絕望到希望,徐光會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殘疾人的新生

徐光會(右一)時常去縫紉攤關心文義群的近況
徐光會永遠也忘不了那一天,2014年5月16日,她踏進北京人民大會堂,與眾多受表彰者一同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的親切接見,并一起合影留念。當天是第五次“全國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集體和個人表彰”大會,在她帶領下試點的殘疾人“量體裁衣”個性化服務,讓清溪社區榮獲全國“殘疾人之家”榮譽稱號。
處理尋常百姓的工作尚且繁瑣,何況面對殘疾人這一特殊群體。今年“全國助殘日”來臨前夕,讓我們關注為殘疾人作出貢獻的基層干部——瀘縣玉蟾街道社事辦主任徐光會。
2013年夏天,47歲的徐光會擔起了社事辦主任的重任。上任之初,她便與同事一起,不顧烈日暴曬、路途遙遠,先后深入到轄區內的39個村(社區),對每一個低保家庭、重點優撫對象、散居五保戶、留守老人的房屋、生活等情況進行全面了解,為幫扶救助收集資料。
在徐光會的工作時間表里,常常是“5+2”、“白+黑”。“天天面對弱勢群體,我的工作就是為百姓解難,為大家服務。”作為一名基層民政干部,徐光會深知“及時解決困難”和“急切幫助群眾”是多么重要。因此,她總是以熱情、真誠的心去對待每一個人,對待每一件事。
炙熱的夏日里,你會看見她向敬老院老人送上清涼用品的身影;蕭瑟的秋風中,你會看見她為貧困大學生籌措學費的身影;寒冷的冬雨里,你還會看見她為困難群眾遞上慰問金的身影……她用自己的真情、貼心服務,讓社區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
作為社事辦主任,大大小小的事都需要徐光會操心,而讓她傾注最多的還是對殘疾人的關愛。“量體裁衣”式個性化服務工作是省殘聯為進一步關愛、服務、幫扶殘疾人作出的一項惠及民生的重要舉措。清溪社區作為該項工作的首批試點社區,給初涉這一新興事務工作的徐光會及同事們,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清溪社區面積1.8平方公里,擁有住戶1955戶,總人口8148人,有各類殘疾人452名,其中重度殘疾者112人。如何做好殘疾人工作,是徐光會始終懸在心里的大石頭。
“幫助殘疾人光有愛心是不夠的,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為此,徐光會與工作人員一起,深入到每一位殘疾人家中,與殘疾人及其家屬交心談心,全方位地了解殘疾人的需求、愿望,做好詳細記錄。同時,社區還利用便民窗口咨詢臺、發放調查表、殘疾人家庭狀況監測、召開座談會、開通網上信箱、殘疾人QQ群等多種方式,及時了解和掌握殘疾人的動態需求,確保“摸得清”、“量得準”。
有了準確的“量體”后,徐光會和工作人員圍繞“殘疾人需要什么,殘疾人自己能做什么,我們能為殘疾人做什么”的核心,研究出服務方案,并深入到殘疾人家庭,征求他們的修改意見,最終修訂成符合殘疾人實際的個性化服務方案,確保“裁得實”。
最終,徐光會以社區網格為單位,建立了452名殘疾人服務需求臺賬。針對殘疾人社會保障等共性需求和臨時救助等個性需求,制定了多達575項專項服務方案。
目前,社區已為163名殘疾人申辦了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居民醫療保險;為128名殘疾人申請發放19.5萬元臨時救助金;為46名精神病人提供免費藥物;為5名自主創業殘疾人申請了5萬元小額擔保貸款……
在徐光會的帶領下,社區立足“先行示范,率先突破”的發展理念,通過深入一線摸清家底、多渠道整合項目資源、多方式提供個性化服務,為社區殘疾人撐起了一片美麗的天空,玉蟾街道安置二小區的失地農民蔣家菊就是其中一個受惠者。
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了蔣家菊和正在讀小學的女兒。生活的變故,讓原本就患有間歇性精神病的她病情經常復發,生活一度陷入絕境。社區干部按照為其設計的服務方案,定期和不定期上門,對她進行心理撫慰,督促她按時吃藥,減少發病率。當蔣家菊病情復發時,社區干部總是第一時間將她送去康復醫院治療。社區還為她及女兒申辦了每月800元的救助金,母女倆每年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費都由政府補貼、社區代辦,從根本上解決了母女倆的基本生活和醫療問題。
2013年11月,徐光會與社區干部上門探訪時,發現她女兒的書桌、床、衣柜已破舊不堪,母女倆更是缺衣少物,徐光會立即動員愛心人士為蔣家菊母女倆捐贈了新床、書桌、衣柜、衣物等價值2000余元的物品。
在社區的關愛下,這對母女的生活又充滿了陽光。蔣家菊的性格也逐漸開朗,時常主動到社區辦公室與社區干部們拉家常。“這些社區干部對我家的關心和幫助勝過了親人,最苦的日子熬過去了,以后的日子會更好。”蔣家菊對社區感激不盡,對未來的生活更是充滿了希望。
“幫扶只是一時,關鍵是打開他們的眼界與社會接軌。”徐光會始終堅信,改變殘疾人生活和命運的“金鑰匙”并不僅僅是給他們物質上的救濟。為此,社區堅持“授人以漁”的理念,在保證殘疾人基本生活的基礎上,將個性化服務工作由救助幫扶逐漸向發展幫扶轉變,通過幫助他們提高素質,激發潛能,實現自身價值。
當你走進清溪社區二小區,就會看到一位與眾不同的人擺著縫紉攤為人們縫補衣服,她便是身殘志堅的文義群。腿腳有殘疾,她就用雙手改變生活。“以前她一直都很自卑,覺得拖累了我和兒子。有時她想幫我分擔家務,但因身體的原因反而幫了倒忙。”文義群丈夫付文遠無奈又憐惜地說。
在徐光會及社區干部的幫助下,文義群參加了縣殘聯組織的縫紉培訓班,并開設了縫紉攤點。由于文義群的勤奮、刻苦,她的縫紉技術學得既快又好,加之服務態度好,價格又合理,生意越做越紅火!如今,文義群在小區是很有名氣的縫紉好手,縫紉攤點每月能掙1000多元。
如今的文義群自信了許多:“多虧社區幫忙,讓我能為家里作點貢獻,更重要的是,我能自食其力、自立自強,能和正常人一樣生活。”
“有些事對平常人來說不起眼,但對殘疾人來說就是莫大的轉機。幫助他們擺脫心靈的陰影,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走到陽光下。”年近五十歲的徐光會,如今仍保持著年輕人的活力,樂觀而熱忱,只為了那句人生箴言——“不讓工作在自己手中耽誤、不讓差錯在自己身上發生、不讓群眾在自己面前受冷落。”

社區關懷讓困難群眾感受溫暖
責任編輯:舒小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