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功清
中國—東盟齊力互推海洋經濟合作
□ 文/王功清
隨著2015年“中國—東盟海洋合作年”大幕的徐徐拉開,海洋經濟、海上聯通、海洋環境、防災減災、海上安全、海洋人文等都成為2015年中國與東盟重點加強合作建設的領域。在一項有關中國官方提出的多項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合作倡議網絡排名調查中,加強海洋經濟合作,打造海洋經濟合作伙伴的發展倡議穩居榜首。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背景下,海洋日益成為各國經濟資源流動的重要通道。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自秦漢時期開通以來,一直肩負溝通中國與亞洲、歐洲、非洲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交往的使命,成為海上資源流通的大動脈。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臨海港口城市,通過海上互聯互通、港口城市合作機制以及海洋經濟合作等途徑,最終形成“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在造福中國與東盟的同時,輻射南亞和中東。
展開中國—東盟海上經濟合作究竟有哪些有利條件?
中國—東盟海上經濟合作有著豐富的資源條件與政策支持,這就為打造中國—東盟海上合作新亮點提供了資源、政策保障。東南亞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旅游資源及人文景觀,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海洋旅游文化、海洋歷史文化、海洋民俗文化等,具有不可多得的海洋旅游業發展條件。中國瀕臨太平洋西岸,海洋旅游資源種類多、數量大。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導下,中國—東盟海洋旅游業合作也將取得順水順舟的發展。
中國福建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等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省份,海域遼闊,海洋經濟開發實力雄厚。福建省具有經略海洋的傳統與特質,在漁業方面尤為突出,水產養殖是其優勢所在;廣西北部灣港口眾多,魚類資源豐富,廣西努力爭建“中國—東盟海洋經濟合作試驗區”;廣東省與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文萊、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國一衣帶水,地理位置優越,南海海域油氣富集,也在爭做“中國—東盟海洋經濟合作示范區”。
在東盟國家中,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柬埔寨、菲律賓等國家都擁有漫長的海岸線,有著海洋經濟合作的先天優勢。文萊氣候溫和,海水無污染;優越的海洋資源給捕魚、養殖、海產品的運輸、儲藏、加工,以及海產品新市場的開發都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商機。新加坡海洋經濟體量巨大、競爭力極強,是世界煉油中心之一、世界海洋工程中心之一,以及三大國際海事仲裁中心之一,在國際海洋經濟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此外,新加坡還有著完整的海洋經濟產業鏈,各個鏈條上的企業不斷聚集,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同時在海洋金融方面,新加坡有成熟的資本市場和良好的市場環境,國際海洋金融中心之一。此外,新加坡政府還通過海事招標機構對海洋產業的研發提供資金支持。
中國—東盟海上經濟合作有著牢固的合作基礎。中國—東盟海洋經濟的發展,重在中國—東盟國家間的合作,以開放的視野、創新的思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利用已有的雙邊或多邊合作機制,借助既有區域合作平臺,推動國際合作。
近年來,中國國家海洋局與東盟國家海洋管理部門及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的海洋合作機制,共同實施了一批合作項目,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務實合作。2010年,創建中印尼海洋與氣候聯合研究中心。2011年,中國廣西和文萊簽訂了牡蠣引進養殖開發框架協議,目前合作項目正在推進實施中。2012年起,中國政府設立“海洋獎學金”,用于資助東南亞、非洲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的青年來華攻讀海洋相關專業碩士或博士學位,幫助發展中國家逐步加強涉海能力建設。2013年,中泰氣候與海洋生態聯合實驗室正式啟用,中國與越南簽訂漁業《合作諒解備忘錄》。2014年10月20日,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發表就職演講,強調印尼民族的未來在于海洋,重建海洋強國勢在必行,這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不謀而合。
當前,中國的海洋經濟在過去的數十年間已取得長足進步。2013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達到5.4313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7.6%,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5%。僅2014年上半年,中國實現海洋生產總值2.579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6%。
那么,到底該如何實現中國—東盟海洋經濟合作的“藍色夢想”?如何更好地實現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目標?
“以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為抓手,擴大海洋經濟合作,推動對外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鼓勵海洋產業走出去,增強涉海企業國際化運作與合作能力,提高海洋經濟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中國上海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中心韓興勇認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應該讓海商先行,特別是民間的海商通過多樣貿易通商,實實在在的互惠加強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
得天獨厚的海上資源是海洋經濟發展的優勢所在。中國—東盟沿海各省市擁有豐富的漁業、油氣、風能、旅游等資源,借此,中國—東盟可進行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旅游業、海洋生態、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合作,集中集約文明用海,在契合各國海洋經濟合作機遇的同時,避免海洋垃圾等破壞海洋資源。
此外,還應加強海上運輸安全信息的互相通報,加強對沿海國海上運輸的安全指導,最大限度地避免發生人為海運事故。各國之間通過協調和協商的方式,劃分區域,肩負起海難事故救助和救援的重大責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合作中發展,在分享中共贏,中國—東盟“藍色夢想”前景無限。2011年中國廣西和文萊簽訂了牡蠣引進養殖開發框架協議,目前合作項目正在推進實施中。
2013年中國與越南簽訂漁業《合作諒解備忘錄》,目前雙方正籌劃推進實施水產品加工與貿易等合作項目。
2014年12月21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在珠江水產研究所組織國內相關領域專家開展中國與東盟國家海洋漁業科技合作研討,就中國與東盟國家在海洋漁業領域合作內容展開討論,最終形成“中國-東盟(國家)海洋漁業科技合作總體思路”框架,共同編寫“中國-東盟(國家)海洋漁業科技合作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