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麗冰
海洋合作 海上聯通是大商機
□ 文/陳麗冰
自古以來,海洋就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步入新世紀后,世界各國更是掀起經略海洋的熱潮。中國與東盟各國擁有同一片海域,天然的相連性需要鄰海各國建立良好的海上合作伙伴關系。2014年11月13日,在第十七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上,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建議將2015年確定為“中國—東盟海洋合作年”, 在海洋經濟、海上聯通、海洋環境、海上安全等方面深化海洋合作。其中,海上聯通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點領域之一,對中國與東盟的海洋合作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對此,不少專家認為,未來的海上互聯互通建設或將成為中國—東盟合作的大商機。
事實上,早在2007年11月,中國—東盟就共同簽署了有利于雙方海上合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東南亞國家聯盟政府海上運輸協定》,旨在為締約方的海上運輸活動提供便利,進一步提高締約方各國在客運和貨運等海上事務的合作,以加強雙邊的經貿交往。隨著中國—東盟國家合作的不斷加深與拓展,雙方在海上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對海上聯通也提出更高要求。但由于當前中國與東盟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導致雙方在管理機制、海運標準和金融服務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給海上聯通造成了無形的的壁壘,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雙方的海上合作。
如此背景下,中國與東盟國家如要以海洋為紐帶,在經濟、科技、信息等方面展開更加密切的交流,則首先需要實現海上聯通。
海上聯通包括海上運輸、航道開辟,以及港口建設等,推動中國—東盟海上聯通意味著通過加快海上運輸、港口城市合作等途徑,把中國和東盟國家的臨海港口城市串聯起來,互通有無。這不僅有利于深化中國—東盟互利關系,而且還將有助于打通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血脈經絡”,為中國與東盟各國的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這一方面表現在油氣開采、海洋運輸、港口基建等領域有了新的投資機會;另一方面,隨著海上通道的互聯互通,中國與東盟國家間人員和貨物往來也更加便利化,從而為各國企業間的貿易往來開山劈路。
“海上絲綢之路給整個沿海地區航運業發展注入新動力的同時,也為中國的企業轉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中國政協委員,原中國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指出,中國企業要和國際企業進一步融合,擴大經貿往來,擴大投資,都需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實施來取得新的成果。
“安全暢通綠色的海上運輸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支柱。港口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沿線國家和地區間的港口投資建設運營合作,是未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方向?!敝袊煌ㄟ\輸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任為民如是表示。
中國是海洋大國,擁有漫長的大陸海岸線,與東盟中的大多數國家隔海相望,雙方在海上聯通的港口多達150多個,雙邊貿易中90%以上的貨物都是通過海上運輸實現。因此,將推動國際間港口聯合、拓展區域合作新空間作為中國—東盟海洋合作的重點方向具有深遠的意義。一方面,可以促進中國西南、中南腹地與東盟國家的海陸互聯互通,引領區域海洋合作新模式;另一方面,對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經濟轉型,企業開拓海外市場亦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而且,隨著中國與東盟戰略伙伴關系的深入發展,雙方在加強海上互聯互通建設、建立港口城市合作機制的條件也日益成熟,并初現成果。
2014年7月,由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和柬埔寨鋼鐵礦業集團合作建設的柬埔寨沙密港開始動工興建,將為兩國在各領域合作開啟一扇新的大門;2014年9月16日,中國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公司分別與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新加坡太平船務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航運、碼頭及物流等領域展開全面深入合作,全力打造區域性集裝箱樞紐港。
而這些只是中國與東盟國家的企業在進行港口合作的成功縮影。隨著中國與東盟國家往來的日益密切,越來越多的中國港口物流企業與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的港口相互開通集裝箱、散貨航運班線并締結友好港口。國際港口聯合正逐漸成為中國與港口國家交往的一種重要方式。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對海上貿易以及能源通道安全的需求逐漸增加,港口合作正是中國根據現在的需求開辟的一種新型的‘雙贏’的全球化方式。同時這些建設好的港口也可以為所在國和國際社會提供便利,中國未來必然還將繼續加強與相關國家的港口合作。”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義桅說。
2014年7月,由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和柬埔寨鋼鐵礦業集團合作建設的柬埔寨沙密港開始動工興建,將為兩國在各領域合作開啟一扇新的大門;2014年9月16日,中國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公司分別與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新加坡太平船務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航運、碼頭及物流等領域展開全面深入合作,全力打造區域性集裝箱樞紐港。
資金是中國與東盟展開一切合作的前提與基礎,中國—東盟的海上聯通也需要相適應的資金支持。然而,一直以來,缺乏穩定的資金支持掣肘了東盟國家在基礎設施的聯通建設。不過,今后這一情況將會得到極大改變。
2011年,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出設立30億人民幣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支持海洋科研與環保、互聯互通、以及航行安全等領域,服務中國—東盟的海上合作;2014年10月和11月,中國又先后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設立400億美元絲路基金,為區域內的互聯互通建設“造血”。
根據《籌建亞投行備忘錄》,亞投行的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將為亞洲地區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而絲路基金的初期規模則達到人民幣1000億元(約合163億美元),且其投資項目主要集中在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梢哉f,這兩大融資項目將會為中國—東盟今后的互聯互通建設提供堅強的后盾。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率先提出的這幾大融資項目都得到東盟國家的支持和響應,并表示愿意參與其中以破解區域的互聯互通資金瓶頸。2014年11月9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出席“2014對話中新經濟發展”活動時表示,新加坡即使不是發達國家,也同樣會支持亞投行,“因為我們考慮它是有價值的,并且能做一些積極貢獻”。
在2014年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緬甸總統吳登盛則表示,緬甸能夠從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設立中受益,同時也支持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