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改革有望進一步破解公務員培養難題

劉 暢
知名記者
中國青年報國內時事部主任
中青公益研究院秘書長
中國記者最高榮譽獎—第六屆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
來自國家公務員局的消息說,2016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已經開始報名。即將開始的國考出現了一個重要變化,就是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首次僅面向體制外人員進行招錄。一時間,社會輿論紛紛發出議論,“龍門向民眾打開”、“這樣的開放對百姓有益”、“國考越來越公平合理”。其實,用“破冰”來形容這一變化,似乎更為合適。因為,此舉不僅進一步打破體制內、體制外涇渭分明的身份鴻溝,提高體制外年輕人成為公務員的可能性,還有助于解決當前公務員培養的一個較大難題,就是從源頭上進一步改變“三門干部”現象。
“三門干部”,是指從“家門”到“學校門”進而邁進“機關大門”的干部。由于長期以來的應屆畢業生分配制度和公務員遴選的歷史原因,從中央到地方機關存在大量的“三門干部”。他們學習優秀,經歷簡單,從“天之驕子”變身為社會地位較高、深受眾人羨慕的黨政官員,造就了無數的人生輝煌和成長佳話。然而,隨著一些“三門干部”逐漸走上領導崗位之后,其經歷特點和自身局限逐漸顯露出來。由于缺乏社會實踐經驗,一些年輕干部更愿意夸夸其談,作表面文章,熱衷于浮華目標,沉浸在個人小圈子和虛幻政績里。也由于跟社會底層、民間疾苦距離較遠,面對著社會轉型層出不窮的新問題,一些干部心慌意亂,簡單粗暴,不僅缺少解決社會問題的辦法和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而且,對于身處逆境和困苦之中的基層群眾,缺少起碼的感情和樸素的悲憫之心。于是,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明明是責任事故,當事官員卻以十足的官腔推諉扯皮,而令人一掬同情之淚的災禍現場,還有官員頻頻爆出“冷言”、“雷語”,振振有詞,毫無愧色。可以說,不懂基層,不懂社會,往往難以協調復雜關系,更不用說肩負起促進社會公正、推動社會進步的責任了。
因此,為了改變這一現象,近年來,在公務員招錄、選拔中,增強了基層導向。要求報考者一般要有兩年以上的基層工作經驗。即便如此,還有人把短暫的“基層經歷”視為鍍金過程,沒有很好解決公務員培養中的現實能力和對群眾的感情問題。而今,從體制外招錄更多公務員恰恰彌補了這些不足。“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體制外的人遠離社會管理的核心層,對民間社會更為熟悉,身上沒有“三門干部”的局限,可以與現有公務員形成經歷和能力的互補。而且,更多人完成這種向體制內身份的轉換,也加深了公務員之間的融合交流,豐富了解決問題的視角和辦法。
有專家認為,為了應對公務員退休高峰的到來,是此次加大公務員招收規模的原因。今年的招考規模,為10多年來最大,同時,由于公務員內部的遴選、提拔制度比較完善,今年國考只針對體制外,與體制內的考生分開,各考各的,不再狹路相逢,極大減小了體制外年輕人報考公務員的難度,提高了他們成為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的機會,使得公務員來源更為合理。而更多地從社會吸納人才,本是國考的初衷和方向。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僅從體制外招考公務員,不光拓寬了公務員的來源、渠道,讓公務員隊伍里出現更多經歷多樣、知識結構豐富和具有較寬視野的社會人才。近年來,以“改革”、“禁令”、“反腐”為關鍵詞,有的官員私下抱怨“日子不好過了”。一家媒體曾經進行過百名公務員調查,結果表明,100%的受訪者表示受到了“禁令”影響,超過90%的受訪者坦言“公務員不好當”。“禁”掉了比較豐厚的隱性福利,只剩下固有的工資,對于一些官員而言,繼續從政的吸引力似乎打了折扣。甚至有輿論曾經驚呼,“公務員離職潮”即將到來。然而,近兩年來,這些預言并沒有成為現實。出于歷史和現實原因,公務員的生活穩定、社會地位高,在親屬朋友面前,依然是可以引來欣羨和稱贊的職業。可以說,對社會公眾而言,公務員職業依然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而公務員招考向體制外敞開之后,會有更多優秀的人才進入公務員隊伍,相信公務員培養也會出現令人耳目一新的局面。
同時,吸收體制外的更多年輕人加入公務員隊伍,還可以改變目前年輕公務員單純依靠機關單位解決住房的福利問題。近20年前,中央機關推動了波瀾壯闊的住房改革,很多單位告別了福利分房。但出于對年輕公務員買不起市場化住房的體恤,很多單位又搞起了機關自建的經濟適用房、集資房,用低于市場的低廉價格分配給年輕公務員。由此,也給社會輿論留下了公務員“工資低,但隱性福利高”的印象。近兩年來,機關單位自己建房的方式被叫停。而更多體制外的年輕人加入,會一定程度上改變目前公務員的現實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