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專欄 · 國學 -
中國第一部詞典—《爾雅》
文|李榮勝
自從南宋紹熙年始刻《十三經注疏》之后,元、明、清各朝均有翻刻。至清嘉慶年,由阮元重新校訂的《十三經注疏》,一直傳承至今。這部大書,囊括了儒家最重要的十三部經典:《易經》、《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其中《爾雅》是一部綜合性辭書,為何也位列之內,而且還位列《孟子》之前呢?
《爾雅》對于近半個多世紀都不太重視傳統文化的國人來說,已經是個陌生的字眼了,很少見諸報刊媒體和大眾話語中,更不要說學習與推廣了。但作為中國人,至少應該知道我們在2000多年前就有這么一部偉大的經典。
《爾雅》的出現,是為了方便當時的人閱讀上古留存下來的文獻典籍而產生的。因為是一部詞典性質的書,所以其成書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歷代學者對《爾雅》的作者和成書的時間也有較大分歧。有的學者認為是周朝成書的,出自制定《周禮》的周公旦之手;有的學者認為是孔子和門人為解釋六藝共同完成的;有的學者根據解釋詞義涵蓋的經典判斷,《爾雅》成書在戰國末期;還有學者認為是在西漢初期或西漢中后期成書的,各據其理,不一而足。
以我個人研判:《爾雅》作為一本閱讀工具書(當時的古人還沒有詞典、工具書的概念),首先是伴隨著上古文獻的閱讀需要而產生了簡單的詞義解釋匯編文本;隨著上古文獻成為經典而開始傳播,進而隨著新的經典古籍不斷出現,作為閱讀工具書的《爾雅》便開始了不斷補充、完善過程;直至秦統一中國文字,接著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爾雅博士”出現,《爾雅》定稿成書才有了可能。正因如此,可以認定,《爾雅》是經歷了數百年時間,由歷代學者共同書寫,在西漢時期完成的。這其中儒家學者付出了巨大努力,字里行間都能夠感受到儒家的思想與精神。或許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后來《爾雅》才被列入《十三經》之中。
大家知道,儒家經典是上古文化的主體。最早的文化典籍《易》、《詩》、《書》、《禮》、《春秋》被后人稱為“五經”,都是經過孔子的研讀整理、刪修而傳之后世的。儒家主張平民教育,提倡辦私塾,為師者釋經教經便離不開《爾雅》,而歷代學習“五經”的人當然也會把《爾雅》當作工具書查閱。在2000多年儒學傳播過程中,《爾雅》早已成為不可須臾離開的伴學工具。這應該也是《爾雅》進入《十三經》的一個原因。
《十三經》的形成,從漢代(公元前206年)至宋代(公元960年),經歷了近一千年時間。至唐開成二年(公元837年),《爾雅》入經,便有了《十二經》,入宋,再將《孟子》升格為經,才有了《十三經》。按加入《十三經》先后,《孟子》便排在了《爾雅》之后。
透過《爾雅》一書的產生和并入《十三經》的過程,我們可以窺見古人對中國文字的一個認識和規范的過程。《爾雅》正是基于這種理性認識和規范,才成為中國第一部記錄、解釋上古漢語和百科名詞的詞典。
那么,這部詞典為什么叫《爾雅》呢?“爾”在古代通“邇”,近的意思,相對上古不同時代語言而言,是指離《爾雅》成書之時較近的當代語言;“雅”是正的意思,相對各地的方言,是指“通用語言”,在這里是指“雅言”。《論語》中有這樣的話:“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譯成白話就是:“孔子所說的雅言,在《詩經》、《尚書》和執掌禮儀過程中講的話,都是雅言啊!”正因為如此,千百年來民間流傳著“不讀詩書,難登大雅之堂”的俗語,說的就是在正規場合(大雅之堂)要使用《詩經》和《尚書》中那些文明的語言,也就是“雅言”。由此可見,用“爾雅”做書名,實際就是說,這本詞書對詞義的解釋,是以切近當時通用的文雅語言為準則的。
《爾雅》全書收詞總計4300多個。也就是說,到公元前二世紀時,中國人已經熟練使用的文字達到4300多個了。為了方便查找,按詞的性質共分成了19類,2091個條目,并進行了編次。這反映出兩千多年前古人第一部綜合
透過《爾雅》一書的產生和并入《十三經》的過程,我們可以窺見古人對中國文字的一個認識和規范的過程。性詞書的編纂水平,表現出我們先民對遠古文字認識、整理、保護和使用的高度自覺。如果說,中國文字從結繩刻石記事開始,直至傳承至今的簡化漢字,經歷了上萬年時間,那么,《爾雅》的出現,無疑可以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稱之為第一個里程碑。
《爾雅》將2000多年前人們使用文字分成的十九類,按內容編次大體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前三類:《釋詁》、《釋言》、《釋訓》,可以叫做通用語詞部分,是對古代日常交流中的通用詞語作語意上的解釋。這三類收入2000多字,大約占《爾雅》全書二分之一。第二部分從第四類至第七類:《釋親》、《釋宮》、《釋器》、《釋樂》,為社會名詞部分,是對人類活動有關的百科名詞作定性的解釋。這四類收詞不足全書十分之一。第三部分從第八類至第十九類:《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為自然界名詞部分,包括了天文、地理、植物、動物,可以說是對自然界萬物稱謂的具體定性解釋。這十二類收詞也接近全書十分之四。顯然,作為辭書的《爾雅》是按照詞性分類索引查閱的。
《爾雅》的這種分類,應該是西周至秦漢時代文化結構的一種反映,我們從中能夠窺見那個時代人們的一般生活狀況和逐漸凝聚起來的文化傳統。《爾雅》不僅僅是開啟上古文獻典籍的鑰匙,也是了解上古時代人們生活的一把鑰匙。
在今天各種字典、辭典充斥市場的情況下,我們祖先花了幾百年時間編纂而成的中國最古老的詞典——《爾雅》,具有什么現實意義呢?
首先,《爾雅》中記載的許多名詞,至今仍在我們生活中沿用。《爾雅·釋親》中記載了大量人倫關系,比如:“父為考,母為妣。”今天我們常用的成語“如喪考妣”,就源自于此。比如:“父親姊妹為姑”、“謂我舅者,吾謂之甥也”。在今天父親的姐妹仍然稱姑姑,舅舅和外甥至今仍是對應的長幼稱謂。
另外,《爾雅》的記載,還為今天自然界存在的許多動物、植物,提供了歷史的證據。比如《釋木》中:“槚(音:jiǎ),苦荼。”指的就是茶樹,古人稱早采者為茶,晚采者為茗。這是關于茶葉的最早記載。比如《釋獸》中:“貘,白豹。”專家考證,其實指的就是國寶大熊貓。類似上述的解釋,在《爾雅》中比比皆是,其百科全書式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爾雅》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是指導我們今天研讀古代文獻不出偏差。例如:文革中曾瘋狂批判“讀書做官論”,認為其老祖宗就是孔子,其理論基礎就是孔子說的“學而優則仕”。當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編的《論語批注》中,對“學而優則仕”的解釋是:“學習好的人就可以做官。”依據這種解釋,在中國大中小學掀起了批判“讀書做官論”狂潮,又一次把孔子打翻在地,舉國上下都認為讀書做官是丑惡的事情,從而導致“讀書無用”風潮席卷整個教育界,竟然還把一位考試交白卷的人樹為英雄。真是荒唐的時代出荒唐的英雄。曾有一位跳水世界冠軍退役當了干部,新聞報道使用的標題是“跳而優則仕”。顯然,至今人們仍然認為其中的“優”當“優秀”講,延用了文革的思維。
那么,“學而優則仕”的“優”字當不當優秀講呢?幾年前,我曾專門寫過文章《“學而優則仕”與“讀書做官論”無關》,以正本清源。其實,《爾雅》和《小爾雅》(為初學古文的小學生編的詞典)提供了明確的解釋。《爾雅·釋訓》中,“優優,和也。”即寬和、合適的樣子,沒有“優秀”的意思。《小爾雅》中,“優,多也。”即表示多、有余,也沒有“優秀”的意思。我們再以比《爾雅》成書稍晚的字典、東漢出現的《說文解字》作為佐證:“優,饒也。”饒是富饒的饒,是多余、富裕的意思。顯然,在漢代以前,“優”字根本沒有“優秀”的意思,而是“多余、富裕”的意思。
究竟怎樣解釋“學而優則仕”中的“優”字,才符合戰國時代產生的《論語》的本意呢?朱熹在《論語章句集注》中注釋:“優,有余力也。”朱熹引用了漢代以前三本詞典的解釋。他認為,只有這樣才符合《論語》的本意。應該說,宋代朱熹準確詮釋了《論語》原著中“優”的含義。所以,“學而優則仕”的解釋應該是:“讀書人學習有了余力時就應該出仕,為朝廷做點事。”
我們按照《爾雅》等幾部中國最早的詞典,還原了原著的本意,與荒唐年代批判的“讀書做官論”還有什么關系嗎?所以,我認為,在大力弘揚國學的今天,了解《爾雅》這部百科全書式的古老詞典,是有現實意義的。
李榮勝 歷任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作家出版社編輯、副社長、副編審,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中國作協第六、七屆全委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