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瀟
蕭卡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29軍87師260團政委,參加了解放上海的戰斗,在15個日日夜夜的激烈戰斗中,全團近400人犧牲,800多人負傷,付出了重大代價,但攻占了敵軍稱之為“西大門”的戰略重鎮月浦,勝利完成了上級賦予的艱巨而光榮的任務。
這是蕭卡與上海的初交。他恐怕沒有想到,他在三年后會來到這座大城市,投身新中國工業建設的宏偉事業,在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先后擔任研制雙水內冷發電機、紅旗導彈和運十飛機這三個尖端大項目的組織領導工作,立下了赫赫功勛。
1952年11月,已離開部隊、在南京工作的蕭卡,又面臨著江蘇省領導體制的大變動,他被省委組織部安排到省總工會任副主席,但他有自己的想法:就是想到第一線的大工廠去。他總想革命勝利了,建立了新中國,國家就要進入一個經濟建設高潮,作為學工科的,去搞大工業,一根樁一根樁地建工廠,一錘子一錘子地造機器,這才最符合自己的理想。蕭卡的這一愿望,恰與國家即將推行的經濟方針和政策相符合。于是,他被調到在上海的中共華東工業部任辦公室主任。但他又找到分管工業口的華東局第三書記譚震林,要求下到基層。最終,他被任命為上海電機廠黨委第二書記,后又擔任廠長。
那個年代,初起的新中國工業對發電機的需求太大了,上海電機廠更是承擔著研制國產大型汽輪發電機的重任。1954年,柯慶施從江蘇調到上海,任市委第一書記,對上海的工業建設抓得很緊,也親自到上海電機廠調研。后來搞項目的許多重大問題,蕭卡也主動向柯慶施等市領導匯報,以求及時批復和支持。
每當廠里試制最艱難的關口,蕭卡習慣于按照部隊民主作風的做法,動員全廠力量,群策群力地集體攻關,并親自與包括蘇聯、捷克專家在內的技術人員溝通。認認真真向外國專家學習,這是當時也是以后幾十年,蕭卡在工業戰線上奮斗的一條主要經驗,他認為這是最起碼的科學態度。繼1954年9月試制成功中國第一臺空冷汽輪發電機(6000千瓦)之后,1956年8月他們再接再厲拿下了12000千瓦這個大家伙,比原定的計劃提前了一年!可勝利的喜悅還來不及品嘗,國家工業迅猛發展的形勢,又把他們逼上了一座更雄偉也更陡峭的電機技術高峰——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這是世界第一的新技術突破!
12000千瓦“雙水內冷”,是與25000千瓦空冷電機同時上馬的,可以想見研制擔子之沉重。在那個大躍進的年代,所有的人,所有的工作,都如同一首歌所唱:“一天等于20年”。不要講帶領全廠日夜奮戰的廠長蕭卡,就是許多普通的技術人員或工人,也是不分白天黑夜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設計、試制兩步并作同時走,設計室也搬到了車間現場。對于隨時出現的難啃的硬骨頭,蕭卡他們就把難點張榜公布,讓各路能工巧匠都來獻計獻策。蕭卡往往也來參加,你一言我一語地將懸案變成定案,就像在戰場上炸碉堡一樣,一個一個地啃,靠“三結合”這種凝聚全體員工智慧的形式,在一個多月中形成了“雙水內冷”的總體結構思路。而試制的每一步重大進展,柯慶施等市委領導都急切地等待著消息。
經過100多天奮戰,1958年10月27日,國內也是世界第一臺12000千瓦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研制成功了,它豪邁地實現了當時中國人民的一個心聲:“外國人有的,我們要有,外國人沒有的,我們也要有!”
1958年8月,在“雙水內冷”已獲突破性進展的情況下,蕭卡就任上海電機工業局局長。一年之后,隨著上海工業系統一次新布局,他又被任命為新組建的市儀表電訊工業局局長。他覺得自己干了8年電機,已有了一些經驗,從感情上舍不得離開,但想到組織上是把一個更急需發展的行業交給自己,也就沒有什么個人的想法了。
對這個新興的行業,中央和上海市委的要求是十分明確而斬釘截鐵的,就是搞“高精尖”,市委決議里要求“在上海建立高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完整的儀表電訊工業體系”。經過緊張的調查研究,蕭卡和局領導班子把工廠新建和重組的初步規劃方案拿了出來,很快得到了市委的批準。由于局一班人決心之大和上級的堅決支持,上海的儀表無線電工業展現出突飛猛進的態勢。在1960年下半年就迅速建起了10家骨干企業。從60年代中期起,上海儀表行業就名副其實地成為國家的儀表儀器工業生產基地。
1960年5月,蕭卡兼任市科委副主任。這項任命,蕭卡知道是與聶榮臻、賀龍、鄧小平、李富春幾位元帥和中央領導到上海交代的新任務有關的,即上海地區應成為新型號導彈試制的完備基地之一。中央對國際形勢的分析是,世界大戰一時還不會打,但戰爭的可能性依然很大。中國要有打仗的準備,必須加強加快國防建設,導彈、潛艇、飛機、軍艦,甚至包括原子彈都要快速發展,這是“國家命運”,自然成為分秒必爭的迫切任務。經商定,上海搞地對空導彈。市委決定組建上海市第二機電工業局,主管上海地對空導彈研制工作。該局于1961年8月1日舉行成立大會,蕭卡正式擔任市機電二局局長,從此他與新中國的導彈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此時,國家正處于嚴重經濟困難時期。蕭卡上任后即著手位于松江橫潦涇的新總裝廠的基建,關鍵就是要錢。1962年,全市的工程項目幾乎百分之百停工了,形勢之嚴峻,蕭卡后來回憶說“困難到一個錢都沒有”。他去找市委書記柯慶施,柯在百忙中聽取了匯報,又把曹荻秋副市長等人找來,反復盤算,硬是從早已羅掘俱窮的財政中,一筆賬一筆賬地軋,總算擠出200萬元來撥給蕭卡??逻€答應他,直接與中央軍委賀龍、聶榮臻、羅瑞卿通電話,請軍委再支持500萬元。這樣才使這個關乎“國家命運”的重要項目得以繼續建設。“三年自然災害”帶來的糧食、副食品嚴重供應不足,讓建設者們盡管餓著肚子還要從事土建施工等重體力勞動,但大家都明白,自己參加的是新中國的一項偉大工程,打起精神克服困難。蕭卡也和他們一樣,基本撲在工地上。好在1963年國家經濟形勢呈現好轉,中央和市里都追加了投資。1964年春天,一片嶄新的工廠群落帶著幾分神秘,聳立在上海市郊原來荒蕪的田野之上。
研制導彈,對中國軍工產業可以說是全新的事物。從哪里下手,如何下手,對蕭卡來說,真是絲毫馬虎不得。對此,聶榮臻元帥曾明確指示,“依靠自己的力量仿制導彈”,“先仿后創”。毛主席也同意“先仿后創”,還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要先學楷書?!卑凑者@樣的研制思路,蕭卡和局領導決定了試制程序,第一步便是充分消化原有資料,從中排出技術難點,然后將各個零件、配件、部件逐個加工出來,最后精心地進行組裝,爭取試射成功。當時排出的技術難點、難關多至幾百處,可以講處處都遇到攔路虎。第二步,要求每一難點、難關都要反復試驗,不論幾次還是幾百次,都要達到百分之百合格才能算通過,樣品必須合格,再組織批量生產進入首批試制。第三步,待全部零件、部件合格后進行組裝。
在市委領導下,上海的工業和科技戰線發揚一盤棋精神,對市機電二局的導彈研制工作給予熱情支持和密切協作,國內其他兄弟企業也是有求必應,那種為國防建設事業不分彼此的情誼令蕭卡深為感動。導彈研制工作上手,各路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匯聚,對這支隊伍的管理教育也迫在眉睫。蕭卡他們嚴抓制度和紀律。抓制度,體現在嚴格的技術設計工藝試驗和檢驗全過程中。鑒于先前有的導彈廠頭腦發熱,自行修改設計工藝數據,造成大量報廢,拖延試制進度的教訓,蕭卡尤其強調的是原蘇聯來的技術資料和規程一律不準變動,要變動必須經過反復試驗,并上報審批。抓紀律,則把國際形勢教育放在首位,使每一個人都知道責任的重大,自覺遵守每一條紀律。
在導彈試制的日日夜夜,從北京不斷傳來關懷的聲音。劉少奇、周恩來、陳毅、聶榮臻等國家領導人都親自前來視察,聽取匯報并直接做出指示。1964年12月20日,上海首批試制的導彈完成總裝,經過各種例行試驗達到合格標準。中央軍委將它命名為紅旗一號導彈系統。此后在西北邊陲巴丹吉林沙漠正式舉行實彈發射打靶,首批紅旗一號戰斗彈3發都在規定的時空里,有2發射中模擬目標,滿足試驗大綱的全部要求。
1967年9月8日,中國人自己研制的紅旗一號地空導彈,在實戰中第一次大發神威,解放軍空軍某導彈營使用它,把一架臺灣國民黨軍的美國制U—2型高空偵察機擊落。據蕭卡說,在這之前,用蘇聯提供的導彈擊落過幾架美制U—2飛機,這一次是我們自己研制的導彈打的,充分證明了它的實戰能力。
紅旗一號導彈系統研制成功,對中國國防科技和工業具有開創性意義。以后,紅旗二號、三號、六十一號和紅纓五號等導彈,都在上海或由上海參與研制成功,成為保衛國家安全的一支支利劍。蕭卡為自己曾投身這一事業而感到榮幸。
1972年春天,在“文革”中受迫害的老干部境遇稍有改變,上海又正逢毛主席親自下的“造大飛機”指示,張春橋等人當然也想搶下這個“頭功”。但他們除了會耍筆桿子,就是“造反起家”,對造飛機這樣高科技的任務怎么拿得下來,于是就想到了蕭卡這個有親身領導、組織搞大科技項目經驗的人。這年秋天,他被“解放”,12月正式到負責大飛機研制的“708”指揮部上任。
上任后,他對這個重要項目的由來了解得更清楚了,那是1970年8月毛主席在上海說,你們能不能造大飛機?1972年10月,中央軍委副主席葉劍英主持軍委辦公會議,聽取“運十”設計方案報告,大飛機放在上海研制,設計等技術性任務由三機部航空專家負責,從全國抽調最優秀的科技人員。次年8月,設計方案得到周總理等領導的批準。這下蕭卡有了信心,一是由毛主席、周總理直接批準進行的,二是有國內最好的航空專家負責設計。
但開展工作后,他卻發現了一些問題。經過調查研究,他認為,大飛機是高科技項目,一定要有嚴格的設計試制程序,質量是第一位的,絲毫不容含糊;總裝必須集中專業隊伍搞“正規軍”作戰,不能草棚里飛出“金鳳凰”,搞“人海戰術”那一套??墒且恍拔母铩毙赂刹繀s不同意,要“發動群眾大家搞”,甚至要把項目照顧“小兄弟”單位,這就引起了爭論。

進入上海飛機制造廠大場總裝廠的“運十”大飛機機身

蕭卡檢查中美聯合制造的飛機
蕭卡一口氣寫了三份報告給張春橋等市領導,坦率地談了他的觀點:不講嚴謹的科學態度,這大飛機上不了天!報告發出,似乎沒反應,不久反傳出風聲說有人在搞陰謀,接著就由市革會常委陳阿大和黃濤到會,展開辯論分辨“是非”。黃先作開場白:“老蕭啊,你是原告變被告了!”這等于是一錘定音,你蕭卡錯了!跟著便是群起一片“你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的指責,根源就是“對新生力量和新生事物缺乏感情”。蕭卡生性倔強,雖陷入孤立,仍堅持聲明“只服從真理”。因為他認定搞大飛機這樣的項目,不管什么理由,都必須有科學嚴謹的態度及相關制度,這在他負責導彈試制時,感受太深切了。所以他從實際研制的角度,逐條進行了反駁。
當時由“四人幫”控制的上海市委已經決定,從領導關系上來解決爭論,很快就宣布“708”工程指揮部歸屬市機電一局管理,蕭卡是局革委會副主任,排到第五把手,分管材料和協作配套。但指揮部從上到下都知道,這個班子里真正懂行的是老蕭,涉及技術等業務問題,也只能聽老蕭的。蕭卡為了大飛機,忍辱負重,顧全大局,只要他可以說和必須說的管的,全不計嫌隙,盡心盡責。北京的業務會議,設計單位的溝通聯絡,外省市的配套協作,他帶著一兩個理解他的年輕人到處奔波。這對他是一種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