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張寧生
張寧生,男,江蘇省特級教師,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淮安外國語學校副校長。曾獲“四方杯”全國優課競賽一等獎,全國語文教師基本功大賽全能獎,省優課競賽一等獎,有數篇論文發表于中文核心期刊以及國家級、省級期刊,主編中華書局出版社出版的《讀寫平臺》等書。主持、參與“語境化閱讀教學研究”等5個省級課題。
土地,一個曾十分想逃避如今又百般想依偎的話題。我們生于斯,長于斯,她猶如我們的母親,哺育、滋養著我們,包容、關愛著我們。在陽光下,在輕風中,讓我們靜靜地聆聽她的聲音,聆聽她心靈的顫動……
韓少功的文字,讓人隱隱看到了現世里土地憂戚的表情,也看到了那些世代與土地相依為命的農民在背離土地之后,內心的無可奈何。誰能理解失去土地的農人的落寞,從那深深的失落中,我們仿佛聽到了土地無奈的嘆息聲。秦牧先生的《土地》卻是另一種風格,其文如大江奔騰倒海,匯聚筆尖,由“土地”的今天,想到“土地”的歷史和未來,由“土地”想到“土地”上的人物和事跡。作者運用這些聯想,思緒飛揚,表達了對土地豐富深厚的感情。艾青的詩中,太陽與土地是其詩中最有代表性的兩個意象。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尋著太陽、光明和理想;另一面,與詩人血脈相連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無法割舍的眷戀。聆聽詩人對土地的關注,就是對農民、民族、祖國的摯愛。 《為泥土洗澡》則另辟蹊徑,以輕松愉快的話題,介紹了英國如何將奧林匹克公園建在倫敦東部斯特拉特福德的垃圾場和廢棄工地上,以實際行動“為泥土洗澡”,真正意義上地保護了環境。英國人“為泥土洗澡”開啟了一種有關人類對環境欠賬的彌補嘗試,在這里,我們似乎聽到了土地欣慰的聲音……
是的,我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著土粒;我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變得平靜。我們是土地的族系,我們怎么能離得開土地呢?突然,想起周國平先生在《人生哲思錄》中一句話:“人,棲居在大地上,來自泥土,也歸于泥土,大地是人的永恒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