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抗聯精神的一面旗幟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國老干部工作部門主管的老年期刊今年宣傳報道的工作重點。為了充分發揮老年期刊的整體優勢,全面做好紀念抗戰70周年的宣傳報道工作,從6月開始,中國期刊協會老年期刊分會組織開展“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聯合采訪報道活動。
活動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舉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及其他有關活動的通知》(中發〔2015〕7號)精神為指導,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主題,對抗日戰爭中重大事件發生地的史料進行深度挖掘和整理報道。老年期刊聯合報道活動先后以山東臺兒莊戰役、云南騰沖中緬遠征軍、東北抗日聯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為實地采訪對象,全面客觀地再現了當年中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英勇壯舉。
本刊派記者全程參與聯合采訪報道活動,通過探尋歷史遺跡,祭拜抗日英豪,采訪幸存老戰士等,重溫那段戰火硝煙的歷史,采集那些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再一次深刻地展示中華民族不畏艱苦,不怕犧牲,勇于奮斗的抗日精神。相關報道將陸續刊登,敬請關注。
哈爾濱市南崗區的鞍山街上有一座幽深的院落,院里經常傳出陣陣嘹亮的歌聲。這里就是黑龍江省政協原副主席、抗聯老戰士李敏的家。今年92歲的她組建的“東北抗聯精神宣傳隊”經常在小院里排練,老人的愿望是將東北抗日聯軍的歌曲整理成冊,將抗聯的歌聲重新唱響在白山黑水間。

李敏向采訪團記者贈書
九一八事變發生后,李敏參加了抗日救國兒童團。1936年冬,她在湯原縣見到了東北抗聯老交通員李升,李升把她送到抗聯第6軍第4師營地,安排在被服廠。就此,13歲的李敏成了當年抗聯隊伍中最小的女兵之一。后來,她在蘇聯受訓,成為中國首批具備傘降能力的女特種兵,并參加了蘇軍對日寇發起的最后一戰。2005年,俄羅斯政府授予她“朱可夫勛章”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章”。2010年她榮獲哈爾濱市“百年風采女性”榮譽稱號。2014年9月3日,李敏陪同習近平主席一同參觀了抗戰勝利專題展覽。
“人們常說8年抗戰,這個說法不對,中國的抗戰應該是14年。”李敏說,由于長期宣傳是8年抗戰,東北14年抗戰史逐漸被淡忘。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全面侵華前,東北民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已經進行了6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斗爭,這段歷史不能被抹殺,不能讓后輩兒孫對此一無所知。
為此,2002年,李敏倡議成立“抗聯精神宣傳小分隊”。初始,這個小分隊成員為抗聯老戰士和烈士后代,后來,成員逐步擴展到離休干部、教師、藝術家、記者、工人和企業家,當時年齡最大的84歲,最小的50歲。這些年,李敏帶領抗聯精神宣傳小分隊,身穿抗聯服裝,踏著先烈的足跡,遍走東北三省的白山黑土綠水間,尋找抗聯遺址和烈士殉難地,宣傳、重訪、考證、書寫抗聯歷史。在長達14年的抗戰中,東北抗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孤懸于敵后,英勇奮戰,流血犧牲,艱苦卓絕。當時的政府沒給一顆子彈、一支槍,更不用說給養,無論是總司令、軍長還是士兵,在殘酷的斗爭中,每時每刻都面臨著餓死、凍死和戰死的威脅。李敏說,現在他們要做的,就是把這段塵封的歷史重新挖掘,讓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知曉這段歷史,了解抗聯精神。
“我們的隊員是流動的,只要想宣傳抗聯精神,都可以自費做一套抗聯服裝加入進來。”李敏說自己也不知道10多年來究竟有多少人加入,但可以肯定的是,參加宣傳隊并不是什么“待遇”,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工廠車間、田間地頭、居民社區、部隊學校……到處都有宣傳隊活動的足跡。邊防哨所,李敏和20多個隊員單獨為兩名哨兵表演節目,兩個哨兵感動得熱淚盈眶。牡丹江畔,密林深處,戰友墓前,大家含著熱淚唱起了老歌,緬懷當年42位被日軍毒氣彈害死的將士。“從退下來后我就沒有出省旅游過,很多老朋友都是去沿海地區和發達地區安享晚年,我卻是一門心思往深山老林里鉆,因為經歷、了解抗聯的老人沒多少了,我心里著急啊!”李敏滿是擔憂地說,“我們要重走抗聯路,在抗聯將士戰斗過的地方宣傳他們,讓年輕人更多地了解這段歷史。”
作為抗日戰爭的親歷者和幸存者之一,多年來,李敏始終忘不了當年的艱苦經歷和出生入死的戰友,她一遍遍講述著東北抗聯的英雄事跡,時刻不忘宣傳將士們忠貞報國、勇赴國難、不畏犧牲的精神。2013年,她撰寫完成《風雪征程——東北抗日聯軍戰士李敏回憶錄(1924—1949)》(上、下)一書,并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這部80萬字的回憶錄是她先后歷經30余年的籌備整理、反復踏察戰地、回訪戰友、考證核對史料、回憶自童年開始的戰斗經歷等多方面工作完成的。這是一份血與火的記憶。每當和來訪者回憶起那段戰斗歲月,悲嘆憤慨之余,李敏總會拿出自己的書,在扉頁上寫幾句贈言再簽上名字,送給對方。

李敏院落一角
每一位走進老人家的人,都會強烈地感到這里仿佛是一座東北抗聯博物館。小院的墻上掛滿了石碑,大都是李敏老人和她的丈夫、原黑龍江省省長陳雷的書法碑刻,內容也多是歌頌抗聯精神的。室內則陳列著大量東北抗聯時期的歌曲、抗聯將士的照片,以及她的戰友們用過的物品。
李敏非常崇敬抗聯將領趙尚志,她一直珍藏著趙尚志用過的碗和受傷時染血的一塊毛線毯。李敏回憶起趙尚志,說他嗓門大,常在開大會的時候向戰士們講述抗日救國的道理。1942年,年僅34歲的趙尚志在戰斗中犧牲。日寇將其遺體肢解,身體沉入松花江,頭顱送偽滿“首都”新京(今長春)請功,而后下落不明。逝者長已矣,生者尚悲歌,尋找將軍的遺骸,是李敏多年來的一樁心事。
1987年,日本女學者山崎枝子采訪李敏,老人便請山崎幫助尋找趙尚志的頭骨。山崎回國后找到當年策劃殺害趙尚志的東城政雄,獲得重要線索——將軍遺首被埋葬在長春市的護國般若寺。2004年11月29日,經國家公安部鑒定,將軍頭骨得以確認。2006年12月8日,中央決定將頭骨安葬于其出生地遼寧省的尚志村。自此,英雄忠魂得以安息。
經過多年抗聯精神的宣傳,對于這個曾經的“紅小鬼”來說,烽火硝煙不僅僅是一段經歷,東北抗聯艱苦斗爭、不怕犧牲的精神早已經融入她的血液。很少有人知道,年過九旬的李敏還是一位癌癥患者,面對老年期刊的20多位記者的采訪,她堅持站著接受訪問,在兩個多小時的活動中,沒有絲毫倦態,之后,她和抗聯精神宣傳隊一起表演了合唱、舞蹈節目。她身著抗聯服裝,打著綁腿,胸前掛滿功勛章,飽含深情地為每個來訪者介紹著東北抗聯時期那些戰斗的場面,激情唱響那個年代戰斗時的歌聲。她就是抗聯精神的一面旗幟,獵獵勁風中依然招展高揚!
(本刊記者:塞音青格樂柏寒)

中國期刊協會老年期刊分會聯合報道組吉林站采訪記者在楊靖宇將軍殉國地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