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中緬印戰場上的中國遠征軍"/>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全國老年期刊聯合采訪組
山河長在功勛永存
——勿忘中緬印戰場上的中國遠征軍
全國老年期刊聯合采訪組
1942年,中國軍隊10萬之眾,踏出國門與日軍在緬甸進行了殊死的戰斗。他們用自己滾燙的鮮血和無畏的精神,將自己的名字鐫刻在了漫漫的歷史長河里,他們的名字就叫——中國遠征軍。
2015年6月的最后一天,全國老年期刊聯盟記者團一行20余人,前往位于中緬邊境的極邊第一城——騰沖,拜祭了“國殤墓園”,向中國遠征軍先烈們敬獻花圈。中國遠征軍為國捐軀的近萬名抗日英烈的墓碑,仍按著戰斗序列,軍、師、團、營、連、排、班的編制,整齊地矗立在邊關來鳳山,山風吹來,松濤低吟,74年前的彌漫硝煙和紛飛戰火仿佛就在眼前……
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人民實行全民族抗戰。為了讓國際上的援華物資能順利到達國內,1938年春,中國國民政府開始修筑滇緬公路。來自滇西28個縣的20萬民眾在抗日救國信念鼓舞下,自帶口糧和工具,風餐露宿,劈石鑿巖,歷時10個月,沿滇西、緬北990公里的山野,修筑了滇緬公路。當年12月,滇緬公路建成通車,并從此成為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被稱為“中國抗戰的輸血管”。
抗戰開始后,日軍圖謀武力強迫中斷“第三國”的援華活動。1939年冬,日軍攻占南寧,切斷我國通越南海防的國際交通線。隨后,又開始對滇越鐵路狂轟濫炸,迫使法國停止中越貨運,隨后又侵入越南,截斷中國的滇越國際交通線。日軍也直接威脅了英屬殖民地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等國家和地區的安全。

在緬甸作戰的中國遠征軍
保護緬甸、保衛滇緬公路對于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早在1941年初中英就開始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準備并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但是,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軍隊入緬。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在短時間內席卷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英緬殖民軍隊在緬甸防御戰中不堪一擊,連連敗退,不得不向中國求援。中國政府迅速調集3個軍、9個師共10萬兵力,準備入緬作戰。
1942年3月12日,中國遠征軍(全稱“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被明令確定番號,衛立煌為司令長官(衛立煌未到任,由杜聿明代理),杜聿明為副司令長官。其實早在確定番號前,第5軍、第6軍已相繼向緬甸進發。3月31日,蔣介石令第5軍、第6軍統歸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至此,中國遠征軍赴緬甸作戰開始。
由于英國方面的阻撓而造成的延誤,直到1942年2月中旬,中國遠征軍除了第6軍的兩個師進入緬東景東地區,其余各部仍在滇緬公路集結待命。2月16日,蔣介石應英方請求,下令優先運送第5軍入緬,以第200師為先頭部隊。
同古保衛戰是中國遠征軍入緬后的第一站,也是緬甸防御戰期間作戰規模最大、堅守時間最長、殲滅敵人最多的一次戰斗。在仰光失陷的不利形勢下,戴安瀾率領第200師與兵力、裝備都占優勢,并擁有制空權的日軍苦戰12天,殲敵5000余人,掩護了英軍撤退,為遠征軍的后續部隊贏得了時間。但是由于緬甸交通線不斷遭到日軍的轟炸,再加上英方的消極延誤,后續部隊沒有按原計劃到達,第200師不得不撤出同古城。3月30日,日軍占領同古時,同古已是一座空城。
1942年4月2日,蔣介石派羅卓英任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5日,羅卓英趕到臘戍,緊跟著又到梅苗,指揮部署平滿納會戰,并增調第66軍入緬,由史迪威、羅卓英二人指揮遠征軍作戰。然而,緬甸戰場西線的英軍不斷后撤,將中路平滿納地區的中國遠征軍右翼完全暴露給日軍,第5軍面臨被包圍殲滅的危險,不得不放棄平滿納會戰。
1942年4月14日,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急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請求解救被包圍在仁安羌的英軍。4月19日下午,在新38師師長孫立人、副師長齊學啟和第113團團長劉放吾的帶領下收復了任安羌油田,解救了英軍7000多人和被日軍俘虜的英緬軍官兵、美國傳教士和新聞記者等500多人。
然而,1942年4月20日,史迪威和羅卓英輕信英方的錯誤情報,將戰斗力最強的第200師等從棠吉調往西線喬克柏當,而后又退回到棠吉,浪費了寶貴時間,喪失了挽救東線危局的機會。在東線進攻的日軍于20日攻占羅衣考之后,接著連下棠吉、雷列姆,第200師收復棠吉后又不得不放棄。日軍窺破了中國遠征軍防線的弱點,立即集中部隊,長途奔襲,乘虛輕取臘戍,第66軍各部退守新維。
臘戍、西保被日軍攻陷后,遠征軍的后路被日軍切斷,不得不進行戰略撤退。30日,羅卓英下達了總退卻的命令。史迪威、羅卓英丟下部隊只身逃往印度,他們所指揮的第5軍、第6軍、第66軍也分別撤出,一部分撤回國內,一部分撤往印度。至此,中國遠征軍由出征時的10萬之眾,最后只剩下4萬人左右,其中在撤退過程中的非戰斗減員占了相當一部分。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赴緬作戰,協助英軍抵抗日軍,雖然廣大官兵浴血奮戰,打擊了侵緬日軍的囂張氣焰,卻因為多頭指揮,計劃不周,使遠征軍的對日作戰始終處于被動局面。1942年5月,日軍侵占緬甸全境,切斷滇緬公路,長驅直入,進犯我滇西。中國守軍不得不炸斷惠通橋,阻敵于怒江西岸,敵我雙方形成長達兩年的隔江對峙。
滇緬防御戰失利后,中國遠征軍第一路的第5軍新編22師和第66軍新編新38師等部隊撤退到印度境內,隨即在藍姆伽集結。藍姆伽位于印度中部,是蘭溪縣的一個小鎮,這里原來是英軍的一個營區,人煙稀少,適合于野戰演習和實彈射擊,成為中國遠征軍的訓練基地。
根據中美協議,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撤銷,成立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史迪威被任命為總指揮,羅卓英為副總指揮,撤到印度的中國遠征軍改稱中國駐印軍。
1942年底,由于史迪威與羅卓英矛盾不可調和,蔣介石將羅卓英調回國內,派第8軍軍長鄭洞國接替羅卓英的職務,同時決定在駐印軍指揮部下設新編第1軍建制,下轄新38師、新22師。鄭洞國任軍長,孫立人為副軍長兼新38師師長,廖耀湘為新22師師長。1943年初,中國駐印軍第一批部隊的整編、訓練和裝備基本完成。3月中旬,鄭洞國將軍率軍部人員來到藍姆伽,正式成立新編第1軍。經過一年多的整訓,中國駐印軍練就了叢林作戰和叢林生存的過硬本領,戰斗力大為提高。
與此同時,集結在滇西楚雄、大理、保山等地的中國軍隊,一面鞏固怒江東岸的江防,與日軍隔江對峙,同時派出精銳部隊到西岸開展游擊戰;一面進行整頓、補充和訓練,養精蓄銳,準備渡江反攻,收復失地。1943年3月28日,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在楚雄成立,下轄第11、第20兩個集團軍的5個軍和直屬第8軍,兵力約16萬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中美英三國在1942到1945年間協力采取了兩項重大戰略措施,那就是“駝峰”航空線的開辟和中印公路的修筑,打開了中國的國際通道,為日后的反攻發揮了重大作用。
1943年3月,新38師的114團即先行開進野人山區,掩護中美部隊修筑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區的中印公路。1943年10月下旬,全部美械裝備,經過艱苦訓練的中國駐印軍新編第1軍從印度東北邊境雷多出發,向盤踞在緬北的日軍發動反攻。
于邦之戰是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的第一次重要戰斗。經過血戰之后,新38師在孫立人的帶領下于12月29日攻克于邦,為掌握胡康河谷乃至整個緬北戰場的主動權奠定了基礎,使得號稱“熱帶叢林作戰之王”的日軍第18師團遭到重創。隨后在新38師的配合下,新22師于1944年3月5日攻克胡康河谷的核心據點孟關,殲敵800余人,繳獲武器彈藥無數。后來兩師合作攻下瓦魯班。瓦魯班一役是中國駐印軍發動反攻緬北戰役以來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擊斃日軍1500余人,擊傷約3000人,繳獲了大量軍火物資。日軍第18師團遭到殲滅性打擊,日軍在胡康河谷的防線全部崩潰。
在實施反攻緬北戰役的進程中,由國內“駝峰”航空線陸續空運3個建制師和大量補充兵員充實中國駐印軍隊伍。中國駐印軍在1944年8月擴編為下轄擴編為新1軍和新6軍共5個師和各種特種部隊、兵力達到12萬余人的精銳部隊。
緬北反攻戰役歷時一年半。裝備精良、英勇善戰的中國駐印軍在美、英盟軍的配合下,從印緬邊境長驅直下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攻克日軍堅固設防的緬北戰略要地密支那、八莫、臘戍等城鎮50多座,進軍2400公里,殲敵33000多人,收復敵占區近13萬平方公里。
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攻擊軍第20集團軍正式開始強渡怒江,向滇西日軍發動反攻。在防守軍第11集團軍協同下,第20集團軍向高黎貢山仰攻前進。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作戰,攻克了日軍憑險據守的若干據點,占領了怒江西岸各要點,越過高黎貢山,為收復騰沖、龍陵等戰略要地打開了道路,同時與中國駐印軍在緬北的反攻南北呼應,使盤踞在緬北、滇西的日軍陷于夾擊之中。
騰沖是滇西的戰略重鎮,也是對外開放的商埠。第20軍于6月底血戰至騰沖附近。經過3個月的戰斗,于9月14日收復騰沖。第11集團軍于6月1日渡江,新28師于4日攻克臘猛,進圍松山,由于敵陣堅固,松山久攻不破,后來改由第8軍來進攻。第8軍3個師輪換進攻,連續9次,到9月7日方破敵陣,全殲守敵,打通了扼守滇緬公路的咽喉要地。第8軍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全軍傷亡5000余人。隨后,遠征軍浴血奮戰,相繼攻克龍陵、芒市、畹町等城鎮和據點,在中國戰場上最先將日本侵略軍徹底殲滅。
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會師芒友,打通了中印公路,完成了收復緬北,恢復國際交通線的任務。隨后中國駐印軍凱旋回國。至此,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征軍的任務順利完成。
第二次入緬作戰,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余人,殲滅日軍4.8萬余人,解放緬甸土地約13萬平方公里。滇西中國遠征軍傷亡67403人,殲滅日軍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約3.8萬平方公里。中國遠征軍奪得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面勝利。
中國遠征軍是在1942到1945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階段,為保衛中國西南大后方和打通抗戰“輸血線”而出征滇緬印、抗擊日本的英雄部隊。從遠征緬甸到戰爭結束,中國遠征軍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士氣,置身炮火,視死如歸,前赴后繼,奮勇沖殺。駐遠征軍的美國聯絡官曾經說過:“中國軍隊忍受困苦的精神和作戰的勇敢,都是世界上少有的?!?/p>
中國遠征軍克服了征途的險阻和日軍的頑抗,取得了自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征戰的徹底勝利,對亞洲太平洋戰場和整個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這場反侵略戰爭的勝利,中國遠征軍官兵做出了重大的犧牲。數以萬計的中華兒女為此貢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中華民族立下了不朽功勛,他們的英雄氣概和戰斗精神,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永放光彩。
山河長在,功勛永存。我們要永遠銘記中國遠征軍的英勇壯舉,永遠銘記中國遠征軍先烈們的不屈精神。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是最好的清醒劑。讓我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而繼續奮斗!
(本刊記者:鄔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