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來旺
接受退休考驗 樂享幸福生活
伏來旺

干部退休之后,生活節奏、周圍環境、人際交往、權力待遇等一系列情況都有了變化,不少人會產生不適應感,集中反映為三種心態:失落情緒、懷舊心理、終點焦慮。
失落情緒是由于工作慣性產生的。在崗時,一天到晚忙于學習、開會、勞作,電話不斷,人來人往。常常兩眼一睜,忙到熄燈。雖然身心疲憊,但有成就感、欣慰感。退休之后,從單位回到家中,忙碌變為清閑,賓客盈門變為門庭冷落,于是孤獨感、無奈感、郁悶感隨之產生。這個時候,如果部下、同事、原身邊的工作人員稍有怠慢之處,就會發出“人走茶涼”的感嘆。
懷舊心理,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人們常說“好漢不提當年勇”,而人老了,留戀往事,恰恰喜歡嘮叨當年之勇,炫耀自己曾經的輝煌。從心理學上講,老年人在近期記憶下降的同時,存儲在大腦中的陳年舊事被“挖”出來,以填補記憶不足。對往事的喋喋不休,客觀上也使近期的心里委屈得到平衡,是一種自我慰藉。從思維方式上講,過分懷舊易產生“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傷感和新不如舊的嘆息,有時還會產生無端的抱怨與牢騷。
終點焦慮既是人生的一種本能,也是一種心態失衡。人們常說:“人老三不貴,貪財、怕死、不瞌睡”。有的老年人談“死”色變,提心吊膽,想到死亡悶悶不樂,暗暗為自己準備后事,個別老人還提前為自己寫好悼詞。焦慮的原因,是老年人對死后現實與靈魂世界的未知而產生的一種恐懼心理。這種焦慮,一方面促使老年人重視自我保護,用各種手段防范死亡,延長生命;另一方面,影響老年人正常生活,傷害身心健康。盡管人們都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但“終點焦慮”仍在一些老年人的心理中揮之不去。
上述三種現象在退休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解決好這些問題,是對每一個退休干部的考驗。
孔夫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告訴人們,人的一生各個年齡段有其不可逾越的規律性。古時稱六十為花甲,七十為古稀,八十歲以后稱為耄耋之年。花甲之前,需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發揮才干,建功立業。花甲之后,“古稀”、“耄耋”之年,應遵循“耳順”“從心所欲”之軌跡,順其自然,隨遇而安。為此,退休干部可從四個方面來調整身心。
一、正確對待退休制度。天上沒有不散的云霞,地上沒有不朽的年華,人類從事社會事業,有介入,也有退出,如果沒有退出制度,就不能補充新鮮血液,不利于組織機體的更新。國家為退休干部確定了“享受生活,服務社會”的相關政策,將“享受生活”寫在前面,為干部晚年的幸福生活著想,是一個十分人性化的規定。從事業發展的角度講,干部隊伍需要不斷更新,“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代舊人”是規律。從干部個體的角度講,工作需要拿得起,也需要放得下。拿得起有成就感,放得下有灑脫感。干部退了,就應去“休”,退而不休亦可,應該換個頻道,改作他事,不與年輕人擠空間,這一點要做明白人。那些以“扶上馬送一程”為由,繼續干預原崗位工作的做法實在不可取,應以“扶上馬,甩韁繩,自奮蹄,任馳騁”的姿態,從道義上全力支持年輕人的工作。
二、合理安排退休生活。人的一生中,上學、工作期間都有理想、有計劃、有安排,而退休之后干什么,很多人缺乏心理準備,“車到山前必有路”。而一旦退出工作,無事干了,心中難免有失落之感。每個人應根據各自情況,較早規劃出適合自身的退休生活,方能使晚年的生活更加充實。退休之后,沒有上班下班的約束,沒有時間、場地的要求,減少了忙碌,增加了寬松,放下了責任,平添了清閑,“公余補睡續清夢,客去偷閑吟小詩”。這種瀟灑自在的生活,更能激發一個人的情趣,提高生活質量。合理安排退休后的生活與工作,有利于個人,有利于家庭,有利于社會。時下,我國已經逐步進入老齡社會,各級組織應弘揚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健全養老保障機制,興辦養老事業與老齡產業,為退休干部搭建好服務平臺。
三、心態平和,安度晚年。著名醫學專家吳階平教授說:“健康不是一切,但是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闡釋強調三個方面:一是人體各項生理機能正常運轉,體格健全,無疾病和傷殘;二是心態平和,精神振作,有正確的人生目標和進取心;三是行為符合社會規范,能夠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這三個方面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同等重要,不能偏廢。現實生活中,不少老年人的健康問題不是生理問題,而是心態和精神出了問題。老是自己和自己較勁,久而久之,激情變成沖動,平凡變成庸俗,堅定變為固執,年歲大了變為倚老賣老,結果使自己身心健康受到傷害。因此,調整心態,輕松過好每一天,是晚年生活的幸福之要。
四、注重晚節,體現人生價值。當今的社會環境、科技水平、醫療條件等逐步改善,人的平均壽命逐步提高,百歲老人屢見不鮮。退休之后尚有三十年左右的時光,占人生道路的三分之一。所以,退休不是人生終結,而是新生活的開端。進入老年,沉重的職責已經卸除,生活的甘苦已經了然,可以近看花開花落,遠眺云卷云舒,漫步鬧市綠野,品味歲月馨韻。退休干部應當有“老有所為”的新追求,而老有所為不等于無所不為,發揮余熱不等于熱力無邊,再送一程不等于不甩韁繩。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力所能及地做些有益于社會,有利于民眾,也要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事情。一個人從平民躋身官場不容易,而從高官回到民間更不容易。若能坦然地、主動地回到民間,與百姓打成一片,自然會消除初退休時“人走茶涼”的傷感。功成身退,衣食無憂,子女省心,甥孫繞膝,享受天倫之樂是很好的歸宿。莫道退休無知己,總有幾人未忘君,老來有幾個知心朋友足矣。重要的是繼續加強學習,保持清廉之風,守住底線,不碰紅線,注重休養,保持晚節,在社會留個好名聲,為后人樹個好榜樣。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