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俊明,賈紅明,歐鴻儒,李麗君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桂洲醫院影像科,佛山 528305)
乳腺癌是發生在乳腺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乳腺癌已成為當今世界上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乳腺癌中99%發生在女性,男性僅占1%。目前檢查乳腺癌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包括彩色多普勒高頻超聲、乳腺X線鉬靶檢查,必要時也可進行乳腺磁共振檢查。
選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經過彩色多普勒高頻超聲診斷以及X線鉬靶檢查作為觀察對象,年齡最大的患者62歲,年齡最小的患者31歲,平均年齡46.5歲,所有病例均經手術病理證實。
乳腺超聲:采用東芝SSA-66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頻率7-10MHz。患者分別取仰臥位、側臥位,以乳頭為中心,放射狀多切面掃查乳腺的各個象限,測量血流動力學指標,判斷腫塊性質,并且掃查雙側腋窩,觀察有無淋巴結腫大。
X線鉬靶檢查:采用Iotto乳腺鉬靶機,患者取立位,均行雙側乳腺軸位及斜位攝片,斜位投照角度垂直于胸大肌外緣。主要觀察乳腺類型、病灶大小、邊界、有無鈣化、患側引流血管有無增粗以及腋窩淋巴結有無腫大。
60例乳腺癌的患者中,根據高頻超聲診斷以及X線鉬靶檢查提示的腫塊的血流豐富度、大小、邊界、鈣化程度、內部均勻度以及淋巴結的狀態等一般資料進行分析,超聲診斷準確共55例,準確率91.7%;X線鉬靶檢查診斷準確共51例,準確率85%,聯合應用兩者診斷準確共57例,準確率達95%。本組病例中,腫塊大小在10mm-56mm之間,其中54例超聲探及血流信號,阻力指數均大于0.65,鉬靶檢查發現21例有粗大供血血管,39例有鈣化灶,其中16例為微小鈣化,35例伴有淋巴結腫大。
腫瘤形態不規則,邊界不整,呈鋸齒狀或蟹足狀,無包膜,邊界不清;內部回聲多呈實性低回聲,部分可見衰減,少數呈等回聲或高回聲;瘤體后方多呈衰減暗區,后壁回聲減低或消失,可見瘤體向皮膚或胸大肌浸潤,呈蟹足樣;瘤體中心液化或壞死時,呈不均質的低回聲或無回聲;部分腫塊的縱橫比大于1;彩色多普勒可見腫瘤的血供多數較豐富,周邊或內部可探及點條狀血流信號,阻力指數多大于0.7。
在兩個不同投照位置均可見到的占位性病變,腫塊邊緣可表現為清晰或模糊,呈浸潤性生長,或可見到從腫塊邊緣發出的放射狀線影,部分病例可見粗大的供血血管。乳腺腫塊與其周圍乳腺組織相比,多數呈高或等密度,極少數可表現為低密度。該檢查的優勢還在于可檢測微小鈣化點,細小的、顆粒狀的成簇的微鈣化點是乳癌的一個重要的早期表現[1]。國外統計資料表明,30%-50%的乳腺惡性腫瘤伴有微鈣化。本組病例中,有16例發現微小鈣化。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據統計,乳腺癌占女性惡性腫瘤的第二位[2]。其發病率呈明顯上升的趨勢,發病年齡多在40-60歲之間。由于環境、食物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等因素,近年來乳腺癌患者呈現年輕化的趨勢,本組病例中,最年輕的患者僅31歲。乳腺癌的治療方法和預后主要取決于腫瘤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腺腫瘤的血管供應情況在診斷、判斷預后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目前檢查乳腺的影像學手段主要有高頻超聲及X線鉬靶檢查,高頻超聲可以清楚顯示乳房由淺至深的結構,包括皮膚、皮下脂肪、腺體、胸大肌及肋骨,腺體的超聲表現為中強回聲夾雜有中低回聲,排列比較整齊,層次結構清晰,但超聲檢查對微小鈣化不如鉬靶檢查敏感。超聲檢查對醫師的手法及經驗要求較高,由于部分較小的腫塊容易忽略,檢查時注意各個象限依次、多切面檢查,不要遺漏小的病灶。鉬鈀檢查全稱乳腺鉬靶X線攝影檢查,痛苦小,簡便易行,且分辨率高,重復性好,留取的圖像可供前后對比,不受年齡、體形的限制,但鉬靶檢查對年輕致密型的乳腺和哺乳期乳腺的檢查敏感度較差。鉬靶檢查時注意多角度攝影,包括軸位、側位、側斜位,乳腺夾板力度要適當,切忌用力過大以致腫瘤破裂。在臨床實踐中,兩種檢查各有長短,聯合應用兩種檢查,可見互補不足,有效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1]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M],4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402.
[2]汪登斌.乳腺導管原位癌的影像學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2,2(3):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