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仲金
(云南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怒江供電局,云南 怒江 673100)
某區域電網110 kV 雙回線路在陰雨天雙回線路均投入運行時,大部分農村民居住房頂、屋內金屬用具、金屬線上都可測得超過36V 以上的非安全感應電壓,最高時達到136V;若是單回運行時,其感應電壓將大幅減少,測得最高電壓在安全范圍內;該線路先調整為單回運行。從線路擋距設計圖的弧錘計算分析,弧錘最低點對老百姓住房的安全距離已足夠,但現場實際測得結果不能滿足規范要求;規范要求是7 M 以上,實際上測得距離僅有4~6 M,還不滿足3 M。鐵塔進行更換加高6 M,使110 kV 亞~上線路雙回弧錘最低點有足夠的安全距離保障;消除了感應電壓電擊現象。超高壓雙回線路對所跨越的配電網高壓、中壓、低壓線路電磁場感應較強,應采取措施處理。
在發輸變配用電設施周圍環境中,低頻電磁場單獨存在,由于是低頻(50~60HZ)電磁短波,經計算在近距離內電磁波穿過生物體的輻射面積僅有1~2CM2,對生物體將不會生產電磁輻射危害,所以針對發輸變配用電設施周圍環境,只能使用低頻電磁波污染來解釋。對于產生中頻、高頻電磁波源就大為不同,中頻電磁波輻射穿過生物體12CM2以上,高頻、超高頻電磁波輻射面積就更大,輻射距離更遠。
電磁波可以穿過空氣、紙或絕緣物體,但不能穿過水、土或金屬導體傳播,導體具有屏蔽電磁波的作用。電磁波傳播途徑一般有空間污染、有發射天線傳播、有復合污染。由射頻設備所形成的空間電磁波輻射分為兩種:一種是以電磁場源為中心,半徑為一個波長之內電磁能量傳播,是以電磁感應方式為主,將電磁波能量施加于附近的儀器儀表、電子設備和生物體上;另一種是在半徑為一個波長之外的電磁能量傳播,以空間放射方式將電磁波施加于敏感元件和人體之上。發射天線傳播是當射頻設備與其他設備共用一個電源供電時,電磁波能量(信號)就會通過發射天線進行傳播。另外信號輸出與輸入電路、控制電路能在強電磁場中攝取信號,并將攝取信號再進行傳播。復合污染是當空間污染與導線傳播同時存在時所造成的電磁波污染。
1)電磁輻射是指電磁場能量以電磁波形式由波源發射到空間的現象;在任何發輸變配用電交流電能設備裝置都會向其周圍空間發射電磁場能量,形成電磁場;當電磁波輻射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形成電磁波污染,并對周圍附近生物體造成電磁波輻射危害。
2)電磁波輻射對生物體或人體的影響,最突出表現是造成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3)電磁波輻射將引起眼睛損傷。
4)電磁波輻射對生物體危害有累積效應。
5)電磁波輻射危害一般規律是隨著波長縮短,對生物體作用加大,微波作用最突出。電磁波對生物體活性隨頻率加大而遞增。
1)電磁波輸出功率越大,產生的污染強度越大。為防止電磁波輻射對周圍環境造成有害影響,必須將電磁波強度減小到允許程度,并將有害影響限制在一定范圍內。
2)對電磁波污染源進行屏蔽與控制。
隨著發輸變配電網絡在不斷快速發展擴大,輸電線路電磁波源不斷增加,特別針對雙回高壓、超高壓、特超高壓線路規劃設計架設的不斷增加,雙回投入運行時電磁場強度聯合增大,在特殊區域環境下對生物體危害越來越多;根據雙回輸電線路電磁場污染程度,制定新設計規范標準,對雙回設計架設線路,在特殊跨越區域,必須適度提高對民居建筑物、配電網線路、通訊光纜的弧錘點保護高度,避免沿配電網高、中、低壓線路跨越方式,交叉跨越時角度應大于60°;采取相應防護技術措施,并嚴格監測管控,避免類似電磁場影響居民生活事件的發生,確保人類生存環境符合科學的電磁場污染安全衛生標準。
[1]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技標準司編.核污染與電磁污染分冊[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
[2]我國《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GB9175-88).
[3]鞏學海、王金萍,《特大電網高壓輸變電技術與設備》,中國電力出版社,2011;
[4]《35 kV~110 kV 送電線路設計規范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