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銘
二郎侄:
得書知安,并議論可喜,書字亦進。文字亦若無難處,只有一事與汝說。凡文字,少小時須夸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汝只見爺伯而今平淡,一向只是此樣,何不取舊時應舉時文字看,高下抑揚,如龍蛇捉不住,當且學此。只書學亦然,善思吾言。
(宋·蘇 軾《與侄書》)
感悟
我們在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一開始往往喜歡那些情節離奇、語言華麗、感情外露、手法怪誕的作品,直言之,喜歡濃艷的風格。但是,我們不能停留在這個階段,而應當逐步提高自己的藝術鑒賞力,逐步拋棄表面的熱鬧,而感受到淡極中的艷麗。不過,我們在學習創作的時候,切不可一開始就求淡雅。這時我們腹中空空,談不上藝術的積累,這樣的淡就只能是淡而無味。我們應當嘗試著運用各種手法,通過不斷地實踐來感受濃淡不同風格的藝術表現力,從而找到自己最得心應手的表達方式,然后,才能逐步返璞歸真,進入到淡雅的境界。這就是蘇軾要他的侄兒好好想一想的寫作經驗。魯迅年輕的時候寫過一首舊體詩《蓮蓬人》,其中有兩句是:“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曹雪芹也借薛寶釵的《詠白海棠》中的兩句詩來表達自己的美學觀點:“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表述了和蘇軾同樣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