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位考生,在考卷中用了許多的“而”字,考官在批閱試卷時發現,其中不少不該用“而”的地方都用了“而”。因此寫下了一批語:“當而而不而,不當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
考官批語中的第一、二句的第一、三個“而”字用作動詞,即“使用而字”的意思,第二個“而”字作連詞用,表轉折,相當于“卻”;第三句的兩個“而”均作助詞;第四句的兩個“而”均為語氣詞,相當于“吧”。其意思是:當用“而”字的地方卻不用“而”字,不當用“而”字的地方卻用了“而”字,從今以后,停止(亂用“而”字的壞習慣)吧,停止(亂用“而”字的壞習慣)吧!
翻開歷史典籍,“而”字鋪天蓋地而來。即使到了今天,“而”字的使用頻率在虛詞中仍然算得上是很高的。
“而”字的甲骨文像人下巴上的茂密長須。金文則像上下唇披掛的兩排胡須。篆文的“而”更像胡須形了——上面的“一”表示鼻端,“I”表示人中,下面的弧形就是長在嘴巴周圍及兩頰上的胡須。《說文解字·而部》:“而,頰毛也。象毛之形?!睆摹岸钡膭撛?,可以看出古人的生活習慣:愛留胡須。在古人看來,男子漢有束長長的胡須,看上去當然瀟灑。如清代學者戴震注《周禮》時說:“頰側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逼湟馑际莾深a向上長出的毛稱為“之”,向下垂的毛稱為“而”。這就更清楚地說明了“而”字的本義就是胡須。
“而”有時作代詞用,相當于“爾”,即為“你”的意思。如《左傳·昭公二十年》:“余知而無罪也?!币馑际牵何抑滥闶菬o罪的。
“而”在古代大量假借為虛詞,主要用作連詞,其次還可借為副詞和語氣詞等。
準確使用虛詞“而”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同學們不妨多總結一下“而”字的用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