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莉,楊 芳,謝靜思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5)
?
中西醫治療白塞病研究進展
陳麗莉,楊 芳,謝靜思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5)
白塞病(BD)是一種反復發作的慢性進行性炎癥疾病,以復發性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眼炎三聯征為臨床特征的慢性全身性疾病,與中醫狐惑病的特征相符。目前尚無根治性藥物。祖國醫學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將近年來有關白塞病的中西醫治療方法做一綜述。
白塞病;中醫;西醫;研究進展
白塞病是一種慢性全身性血管炎癥性疾病,以細小血管炎為病理基礎,主要表現為復發性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眼炎及皮膚損害,也可累及血管、神經系統、消化道、關節、肺、腎、附睪等器官,大部分患者預后良好,眼、中樞神經系統及大血管受累者預后不佳。目前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遺傳、免疫異常、感染等因素有關,白塞病相當于中醫的狐惑病,《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云:“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古代醫家認為此病為傷寒之后余熱未盡,濕熱蟲毒內蘊所致。近代通過大量臨床實踐,對白塞氏病的病因病機進行了新的探討,認為與飲食辛辣肥甘、感受濕邪、產后郁熱、情緒不遂等因素有關,其中尤以感受濕熱毒瘀為主要發病機制。
1.1 辨證論治
1.1.1 濕熱熏蒸,邪熱壅盛 多見于疾病初期,證見口腔、眼、外陰等部位潰爛色紅、灼熱疼痛,可伴見發熱、睡臥不寧、干嘔食臭、腹脹納差、關節腫痛、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舌苔黃厚黏膩、脈弦滑數。治以龍膽瀉肝湯合導赤散加減。
1.1.2 脾腎陽虛,邪毒留戀 證見口腔、眼、外陰部潰瘍色淡,呈平塌凹陷狀,久不斂口,倦怠納差,干嘔便溏,腰酸畏寒等,舌質淡紅,苔白,脈濡或弦滑。治以甘草瀉心湯加減。
1.1.3 肝腎陰虛,虛火夾濕 證見口腔、眼、外陰部潰瘍色淡,局部灼痛,目赤腫痛,畏光羞明,午后低熱,五心煩熱,或見失眠多夢,腰膝酸痛,口干口渴,倦怠乏力等,舌質紅絳或光紅無苔,脈弦細數。治以六味地黃湯加減。
1.2 臨證各家
房定亞從“病絡”論治白塞病,認為白塞病的基本病理改變是系統性血管炎,因為病變局部微循環障礙、血運障礙等特點與中醫的“絡脈瘀阻”相似,“病絡”為BD血管炎病變的主要渠道和樞紐,而絡脈損傷的病因在于“免疫異常導致的毒瘀深伏于絡”,故立法解毒活血,除濕通絡。張華美等從瘡瘍辨治白塞病,將其分為熱毒熾盛證、熱毒蘊結證、熱壅成腐證及氣虛血虧證四種證型,分別治以五味消毒飲、犀黃丸合神犀丹、四妙勇安湯、內補黃芪湯加減。
1.3 外用藥
可予青黛散(《中醫外科臨床手冊》)、錫類散(《金匱翼》)、冰硼散(《醫宗金鑒》)用吹藥器噴入患處。若口腔潰瘍久不愈者可予銀花甘草湯(《中醫喉科學講義》)煎湯漱口,陰部潰瘍久不收口者可予苦參湯(《瘍科心得集》)、三黃洗劑(《中醫外科臨床手冊》)煎湯外洗或坐浴。
1.4 單味藥
雷公藤:一項研究中以32例白塞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并選擇30例健康者為對照組,治療組予雷公藤多苷片30mg/d口服,療程為3個月,比較兩組患者的免疫指標變化情況。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7.5%;治療組治療前IL-4明顯低于對照組,IL-6、IL-8明顯高于對照組,而治療組治療后IL-4明顯高于治療前,IL-6、IL-8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治療后血沉、C反應蛋白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雷公藤多苷治療白塞病療效較佳,且可明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土茯苓:其藥理研究表明具有抗血栓作用,該實驗觀察高、低劑量的土茯苓注射液對下腔靜脈血栓及體外血栓的作用,并對下腔靜脈血栓形成進行病理組織學觀察,結果表明土茯苓注射液對血栓形成有顯著抑制作用,且呈量效關系,而病理組織學檢查也表明土茯苓注射液有防止大鼠下腔靜脈內皮損害的作用。
甘草:白塞病屬中醫學“狐惑病”范疇, 病因病機主要為熱毒濕邪, 治療宜清熱化濕解毒, 而甘草在白塞病治療中的作用主要為清熱解毒。研究證明其具有抗炎、抗病毒、抗潰瘍、抗變態反應、解毒、鎮咳、鎮痛、調節機體的免疫機能、提高機體內分泌調節能力等多種功效。
2.1 傳統用藥
2.1.1 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是治療白塞病最常用的藥物,可以減輕各種癥狀,改善黏膜潰瘍和關節疼痛,大劑量用于急性起病或多器官受累,如眼部受損、中樞神經受損者,而小劑量用于亞急性起病或病情較輕者。白塞病關節炎以強的松10mg/天為治療初始劑量,5mg/天為維持治療的基礎劑量。有結節性紅斑表現的患者在秋水仙堿治療無效的情況下應盡早使用糖皮質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劑,若活檢確診存在血管炎或結節性紅斑伴有潰瘍形成,則可以全身使用糖皮質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劑,建議口服強的松40~60mg/天聯合硫唑嘌呤50mg/天。已經開始強的松治療的,以初始劑量維持治療1個月后,在3~4個月內減量至停藥。
2.1.2 秋水仙堿 長期以來被用于白塞病的治療,尤其是出現皮膚黏膜病變的白塞病,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其對白塞病所致的關節炎以及表現為生殖器潰瘍和結節性紅斑的女性患者有一定的療效。另一項臨床觀察顯示予25例白塞病患者(男性12例,女性13例)口服秋水仙堿0.5mg,每天2次,8周后患者外陰潰瘍、結節性紅斑及關節損害的平均數量在治療后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1)。
2.1.3 硫唑嘌呤 硫唑嘌呤是為數不多的通過臨床實驗證明對白塞病有效的藥物之一。一項試驗對57 例患者進行8年隨訪結果發現硫唑嘌呤可以顯著減輕患者的眼部癥狀,但療效僅維持了2年;中度后葡萄膜炎患者使用硫唑嘌呤聯合糖皮質激素作為初始治療有效。在治療白塞病的胃腸病變中,硫唑嘌呤的重要性與潑尼松相當,推薦劑量為2.5mg·kg·d,其后每間隔1周增加1次劑量,直到達到靶劑量(通常在1個月內),維持治療至少6個月。在多數系統受累的情況下,硫唑嘌呤可作為聯合治療的首選藥物。
2.1.4 沙利度胺 沙利度胺是20世紀50年代推出的一種鎮靜藥物,因其致畸胎作用一度銷聲匿跡,近年來發現其有較好的免疫調節作用。目前一般僅用于有頑固性病變患者,但在使用沙利度胺時需評估其對神經系統的影響,并且要求嚴格避孕。
2.1.5 環孢素 環孢素主要用于治療白塞病眼部疾病、皮膚黏膜病變及關節炎。在一項隨機、單盲性試驗中進行環孢素(5mg·kg·d)與環磷酰胺(每月1 000mg,靜脈滴注)對23例白塞病合并活動性葡萄膜炎的療效對比,結果顯示環孢素組視力恢復更明顯。
2.1.6 他克莫司和匹美克莫司 他克莫司和匹美克莫司都是新型強效免疫抑制性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與環孢素一樣, 是鈣調磷酸酶抑制藥。Sakane等在一項多中心開放性試驗中給53例難治性葡萄膜炎的白塞病患者以不同劑量的他克莫司治療,治療后38例患者眼部癥狀得到明顯改善(包括8例經環孢素治療無效者)。
2.1.7 其他免疫抑制藥 包括甲氨喋林、環磷酰胺等。
2.2 生物制劑
2.2.1 TNF-α抑制藥 TNF-α抑制藥可以抑制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活性從而降低白塞病的疾病活動度,其中英夫利昔單抗和依那西普治療白塞病有效。一項研究選取15例接受標準治療后癥狀不緩解的難治性腸白塞病患者,予英夫利昔單抗輸注(5mg/kg),并于治療前進行臨床癥狀和內窺鏡評估,治療后10周、12個月、24個月再進行評估,結果,第10周,12例(80%)有效,8個(53%)表現出無腸道癥狀及CRP達到正常水平。12個月后11例(64%)保持有效,24個月(50%)有效。
2.2.2 干擾素(INF) 一項回顧性分析對12名用傳統的免疫抑制劑治療無效的嚴重的葡萄膜炎白塞病患者予以IFN-α-2a治療,停用其余免疫抑制劑后,最初施用IFN-α-2a 4.5×106IU /天,皮下注射,然后根據臨床反應逐步減量,使用的平均時間為13.3個月,83%患者的眼部癥狀達到部分或完全緩解。所有患者中,最佳矯正視力提高或保持穩定。結果表明IFN-α-2a對治療傳統治療方法難治的白塞病葡萄膜炎是有效的,并顯著改善患者視力預后。
白塞病是一種發病機制不明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性疾病,目前該病尚不能完全治愈,西藥治療主要為對癥治療,中醫學在長期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了大量臨床實踐經驗,但臨床上眾說紛紜,百家爭鳴,未得到統一,且缺乏大樣本的臨床隨機試驗研究。故在白塞病治療過程中應該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充分發揮中西醫的的優勢,達到最佳療效。
[1] 韋無邊,盧柳伊,黃謝梅.白塞病發病機制研究及治療進展[J].亞太傳統醫藥,2013,9(5):80-81.
[2] 張麗.雷公藤多苷對白塞病患者免疫指標的調節作用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1):408-409 .
[3] 魯緣青.甘草在白塞病治療中的應用[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28(7)1537-1539.
[4] 尹濤,張玉芳,周琳,等.秋水仙堿治療白塞病25例療效觀察[J].藥物與臨床,2012,9(34):83-84.
(責任編輯:魏 曉)
2014-10-19
陳麗莉(1989-),女,成都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西醫結合風濕免疫。
R597+9
A
1673-2197(2015)03-0056-02
10.11954/ytctyy.20150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