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競,孫 康
(陜西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 婦科,陜西 咸陽 712000)
?
崩漏之本在腎虛血瘀
——淺談賀豐杰教授對崩漏病機的認識
蔡 競,孫 康
(陜西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 婦科,陜西 咸陽 712000)
通過分析腎與月經的關系、腎虛與血瘀的關系,闡明崩漏的基本病機——腎虛血瘀。基于崩漏的基本病機,簡單介紹導師賀豐杰教授治療崩漏的經驗,為臨床治療崩漏提供有效治療方法。
腎虛血瘀;崩漏;病機
崩漏是指經血排時暴下不止或淋漓不盡,前者謂之崩中,后者謂之漏下。崩與漏的出血情況雖不同,然二者常交替出現(xiàn),且其病因病機基本一致,故概稱崩漏,屬婦科常見病,也是疑難急重病癥。賀豐杰教授是陜西中醫(yī)學院二級教授,陜西省名中醫(yī),陜西省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師承導師,從事醫(yī)、教、研工作30余年,對于婦科疑難雜癥的診治積累了豐富的臨證經驗,尤其擅長治療崩漏,首次提出了崩漏“三位一體”診斷思路,即應用“B”型超聲診斷子宮壁內病變,宮腔鏡檢查以診斷子宮腔內的病變,最后通過病理組織學予以確診。筆者有幸跟隨老師學習,在其治療崩漏時,始終將“補腎化瘀”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且臨床療效頗佳,現(xiàn)將其對崩漏病機的認識及治療崩漏的經驗介紹如下。
仁淵曰:“夫經乃心血與腎陰相合而成,為天一之真水,故名天癸,按月而下,猶月魄之有盈虛,故名月信;不差時日,猶海水之有潮汐,故名月潮。夫月也,潮也,癸也,皆陰類也。然月魄不得日光麗照則不明,潮汐不得陽氣鼓蕩則不盛,其質雖陰,其用則陽。”腎藏五臟六腑之精而化生腎氣,在生理上表現(xiàn)為腎陰和腎陽兩個方面,心血與腎陰相合蘊育而成經血,經腎陽熏蒸鼓蕩而出,即腎主固,司開闔。腎虛不能固藏,開而不闔,則或經多如泉或經亂無期,或血崩如潮或經漏淋漓,闔而不開則經少經遲經閉。
《內經·上古天真論》云:“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fā)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以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余也”,即指出女子的生長發(fā)育、月經來潮與腎氣盛衰有關。《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fā)微》指出:“天癸者,陰精也,蓋腎屬水,癸亦屬水,由先天之氣蓄極而生,故謂陰精為天癸也。”可見天癸決定了女子月經的潮與止。天癸微乎其微,視而無物,觸而無形,故被歷代醫(yī)家稱之為“元陰”“元氣”,后代醫(yī)家將其歸納為具有促進人體生長、發(fā)育和生殖的一種精微物質。它來源于腎陰,靠后天水谷精氣的滋養(yǎng)而逐漸成熟,此后又隨著腎氣的虛衰而截止。
沖為血海,為“十二經之海”,廣聚臟腑之血;任主胞胎,為“陰脈之海”,總司精、血、津、液等一身之陰。任通沖盛,月事以時下,沖脈廣聚臟腑之血,任脈所司之精血生長旺盛,蓄積充沛,沖任二脈資生協(xié)調,使血海充盈滿溢,定時藏瀉,月事正常。奇經作為十二經脈外之經脈,惟正經精氣滿溢,方可流入奇經,也惟腎中精氣充足,蒸動一身之氣化,五臟六腑精氣滿溢,歸養(yǎng)于腎,腎精充盛,滋生天癸,然后正經溢入奇經,任脈通,太沖脈盛,天癸下入沖任,表現(xiàn)出規(guī)律的月經,即葉天士所說謂“奇經隸于肝腎”及所謂“沖任不能獨行經”之大意所在。
《靈樞·決氣》云:“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靈樞·邪客》謂:“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即飲食于中焦腐熟,經過脾的升清、胃的降濁,氣化成為營氣,營氣分泌其津液入心化赤而為血。腎為精之封藏處,可分化陰陽,薰蒸一身,故稱之為一身之根本,腎精充足則蒸動三藏氣化,血液生成有源,腎精失充或虧損則三藏氣化功能有乖。可見血的生成是在腎之薰蒸下由心、肺、脾、胃的功能綜合生成,由此組成“下焦腎—中焦脾胃—上焦心肺”的血液之源。《景岳全書·婦人規(guī)》云:“經血為水谷之精氣,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乃能入脈也。凡其源源而來,生化于脾,總統(tǒng)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腎以灌溉一身。”可見血液生成后,經上焦心肺的布散入脈,脾裹肝藏,行于脈中,繞周一身,如環(huán)無端。然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血賴氣之推動作用,氣推血行,血濡氣生,相生相長,形成血液之流,源盈流暢,則血液繞身一周。腎精充足則蒸動心肺的布散,血流通暢,腎精失充或虧損則心肺布散功能減弱,血流不暢。
瘀者,《說文》謂:“同淤,積血也,從病,於聲。”積者,《說文》謂:“聚也,從禾,責聲。”瘀血者,血聚積而不能流動也,推而廣之,喪失血本身功能的血也可謂之瘀血。《靈樞·五音五味》云:“婦人之生,有余于氣,不足于血,以其數(shù)脫血也。”由于女性生理的特殊性,經、孕、產、乳皆以血為用,極易耗血,是血分易虛而易于澀滯成瘀。《景岳全書》稱“腎乃精血之海。”腎中精氣化生腎中陰陽,而腎中陰陽為氣血之根,《馮氏錦囊秘錄》中說:“氣之根,腎中之真陽也;血之根,腎中之真陰也。”腎精充足則氣血化生有源,氣血和順,血充氣足則血脈流通,臟腑組織功能得以正常進行。腎精虛損則血液生成有乖,所以說腎精不惟是血液之源,而且血液的生成流動都需要腎陽的蒸動氣化。腎精虧損則作強不能,不唯血虛血瘀,且血分易于感邪,進而機體虛弱,易于罹病。即《素問·五臟生成》中所說:“盛者氣行則已,怯者著而成病”。精血同源,腎精虧損則血源充盈不足,血流后流不繼,是血虛血行澀而成瘀。腎陽不足,氣無以長,無力推動血行,是氣虛血瘀;腎陽不足,氣無以長,一有乖違則氣滯不行,血行因而澀滯成瘀,是氣滯血瘀;腎陽不足,血分得腎陽之溫養(yǎng)不足,易于感寒則凝而成瘀。腎陰虧虛,則只血分得腎陰之濡養(yǎng)不足,則血分自燥而成瘀或易感燥熱之邪而煎熬成瘀。另“離經之血即為瘀”,而女子月經為未能妊子之精微,是在天癸的作用下由腎中陰精濡養(yǎng)以生以長,在腎中陽氣的蒸化下以納以化,及其未能妊子,即化為離經之血,其溶解脫落同樣需要陰濡陽蒸,腎精不足則陰不能濡而陽不能蒸,其溶解脫落過程不能正常進行則瘀濁阻塞更甚,是留一分瘀濁則阻一分新血之生。
腎精不足,元陰元陽餒弱不長;六淫七情失和則人體即著而成病;不惟血分易瘀。反過來,血瘀亦可致腎精不足,《素問·五臟生成》道:“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取。”《靈樞·決氣》云:“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強勁。”血瘀積而不行,臟腑不能收受繼來之血,不惟肝不能視,足不能步,各臟腑組織功能均不能正常進行,久而五臟六腑精微不能化生,無以歸養(yǎng)于腎,腎中先天之精無以生無以長,是精弱無以化生元陰元陽,無以熏蒸五臟六腑之氣化,尤能加劇血瘀,環(huán)環(huán)相扣,愈瘀愈虛,愈虛愈瘀。
崩始見于《素問·陰陽別論》,“陰虛陽搏謂之崩”;漏首載于《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婦人有漏下者,……膠艾湯主之”。前者指出崩漏的成因是因陰血不足,陽邪博之,血熱不藏而妄行所致。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侯》曰:“崩中之狀,是傷損沖任之脈。沖任之脈皆起于胞內,為經絡之海,若勞傷者,以沖任之氣虛損,不能制其經脈,故血非時而下,淋漓不斷,謂之漏下也”,指出 “沖任二脈虛損,不能制約經血”為主要病機。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云:“瘀結占據(jù)血室,而致血不歸經”,首次提出“血瘀致崩”的思想,認為血瘀為崩漏的主要病機。崩漏的病因變化多端,虛實錯雜,但究其根本,腎虛血虛,血行澀而成瘀;腎陽不足,氣無以長,無力推動血液,氣虛成瘀;腎陽虛,血分得溫陽不足,凝而成瘀;腎陰不足,血分自燥成瘀。故腎虛從各個方面均可導致血瘀,瘀血為腎虛的病理產物,為崩漏之標。瘀血阻滯沖任、胞宮,血不歸經而妄行,發(fā)為崩漏。可見腎虛血瘀是崩漏本虛標實之表現(xiàn)。
基于以上認識,賀教授在治療崩漏時本著“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靈活運用治崩三法。在崩漏之急性期,除以補腎收澀治標之急為主,或補腎填精,或滋補腎陰,或溫補腎陽,還常常加用活血化瘀之品,以澀為主,以通為輔,通澀相宜,舊血順腎之開而去,新血自得歸經;在崩漏之緩解期,則以補腎活血治本為主,補腎之余視瘀濁之輕重或佐以和血,或佐以活血祛瘀,或佐以逐瘀散結,使補而能行,深得葉天士治奇經當以通補兼施為宜之精意。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崩漏病程較長,易于反復,故崩漏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常氣血同病、多臟受累、因果相干,在治理過程中除補腎化瘀外,尚需綜合考慮,如兼見血熱征象者,需清熱涼血或養(yǎng)陰清熱;如因失血較多,氣血虛弱者,需健脾益氣養(yǎng)血;如兼見肝郁化火,破血妄行者,需疏肝解郁降火。在補腎化瘀的同時,時刻注意兼顧其他因素,標本兼治,以期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1] 張玉珍.中醫(yī)婦科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出版社,2002:100 .
[2] 賀豐杰,張文婷. 子宮出血的“三位一體”診斷法[J].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2,25(3):3-4.
(責任編輯:魏 曉)
2014-10-19
蔡競(1977-),女,陜西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yī)藥調節(jié)女性生殖軸及治療月經病。
R271.12
A
1673-2197(2015)03-0058-02
10.11954/ytctyy.20150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