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海,宋宏姝
(成都中醫藥大學 基礎醫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2)
?
吳澄治痰三法評析
萬維海,宋宏姝
(成都中醫藥大學 基礎醫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2)
通過分析吳澄在《不居集》中提出的治療虛損之痰的三種方法,結合臨床應用體會,認為吳澄治療虛損之痰的三種方法理論充分,實用性強,對虛損之痰的治療有重要指導意義,值得臨床進一步探索與應用。
吳澄;虛損之痰;治療方法
清代著名醫家吳澄在其著作《不居集》[1]中對虛損證、血證、咳嗽、熱證以及痰證的病因證治分別進行了總結和歸納,并結合自身的臨床實踐有所發揮,在論述痰證時提出了虛損之痰的治痰三法,在深入學習其相關理論后驗之于臨床,獲益頗多,故試對吳澄治虛損之痰三法進行簡要分析并總結在臨床應用中的心得體會。
《黃帝內經》言司天運氣、太過濕土為害,只有積飲之說,而無痰癥之名。吳澄認為痰由內傷七情、外感六淫、飲食積滯所致,而人調攝不善,臟腑失和,陰陽乖錯,不能循其常度,水谷之精微不能化精化液,以奉生身,為痰為飲。且虛損之痰與雜痰不同。雜痰有陰陽、表里、寒熱、虛實之分,而虛損之痰總不離脾肺腎三經之不足。脾為生痰之源,虛損之人,脾虛則水濕不運,清濁停留,津液凝滯,為痰為飲;肺為貯痰之器,虛損之人,肺虛則不能水精四布,濁痰凝聚;腎為痰之本,虛損之人,腎虛若真陽不足則水泛為痰,若真陰不足則熱灼為痰。是故吳澄在《不居集》中指出,虛損之痰,有虛無實,有補無攻,論其臟,在脾肺腎三經,而論其治,則不出理脾、保肺、補腎三法。
1.1 肺虛有痰者宜保肺以滋其津液
肺主氣,宣發肅降,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肺氣虛弱,衛不能衛,邪不能清化,傷津耗液,則營不能營,或失血之后,血虛熱郁,熱灼肺液,陰虛咳嗽。此時切不可用辛燥之劑,當保肺金,如麥冬、貝母之類。虛損咳嗽生痰者甚多,而潤肺化痰方藥甚少,痰非自肺而生,故知其治不專責于肺。如利金湯、潤肺湯,治肺經之邪,邪去而肺經之痰自去;又如二母散、阿膠散、天門冬丸,滋陰清火止咳;百合固金湯、寧肺湯,滋陰定喘止咳,意不在祛痰而肺經之痰自消。
1.2 脾虛有痰者宜培脾以化其痰涎
“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治痰不理脾,失其治也。脾胃之痰,有虛有實。凡脾土濕勝,或飲食過度,別無虛證而生痰者,皆乃脾家本病,去其濕滯,而痰自清。脾主運化,脾若不虛,雖生痰飲,不過微有留滯,其量必不多,亦無大害。脾胃為倉廩,所以納谷,脾虛則不能運化,血氣失于濡養,不能周流氣道,雍滯中焦,不能腐熟水谷,水谷津液停滯而為痰為飲,且其痰最多。痰之變病,不可盡狀,可為寒為熱,為喘為嗽,為嘔吐,為噎嗝,為怔忡,為頭痛之類,“百病多由痰作祟”,其源皆可因脾虛水濕不運,水谷津液停滯所致。是故脾虛有痰者,當健脾胃為主,脾胃調和,其痰自清,且脾胃調和,則飲食得消,水谷得化,痰不自生。
1.3 腎虛有痰者宜補腎以引其歸臟
腎主水,腎為痰之本,腎虛生痰者有二:一因腎虧真陽不充,不能制水,水泛為痰;二因真陰不足,陰虛火動,動于腎者,猶如龍火出海,煉液為痰。前者痰色清稀,后者痰色稠濁。虛損之人,素稟先天不足,或酒色過度,元精暗傷。精不化氣,氣不化精,水谷之精微不能化為精液,而盡化為痰涎。當大補真元,察其腎中陰陽盛衰而施治。陰水不足,陰火上升,當滋其真陰,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是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六味地黃丸可主;陽虛水泛,水失制約,當補其真陽,使泛濫之水得以歸原,是即“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金匱腎氣丸可主。如是陰陽相濟,水充而痰自化,火足而痰自寧,不治痰而痰自不生。
雖脾肺腎三臟之痰各有治法,而痰之所生又常因三臟相兼而致。經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三臟之中,脾運失司,首當其沖。脾虛上不能輸精以養肺,水谷不歸正化,反為痰飲而干肺;下不能助腎以制水,水寒之氣反傷腎陽,由此水液內停中焦,流溢各處,波及五臟。升于肺,則急喘咳嗽;迷于心,則恍惚怔忡;走于肝,則眩暈不仁,脅肋脹痛;關于腎,不咯而多痰。留于胃脘,而嘔瀉而作寒熱;注于胸,則咽膈不利,眉棱骨痛;入于腸,則轆轆有聲。吳澄認為,虛損之痰,初起專在脾、腎二經,未及于肺者,因脾虛不能制濕,腎虛不能制水,則崇土壯水,而無反顧之憂,金匱腎氣丸合苓桂術甘湯可主;水涸金傷,當金水相生,生脈合六味地黃丸可主;脾肺兩虛,當培土生金,生脈合異功散可主。如是臟腑調和,陰陽不乖,各循常度,水谷精微化精化液,以奉生身,何痰之有?
吳澄論述的治痰三法是在歸納和汲取前人的經驗基礎上提出的,強調臟腑氣血陰陽盛衰的重要性,突出氣虛、陽虛為虛損之痰病因病機的主要因素。臟腑辨證和八綱辨證結合,充分揭示虛損之痰之本質,并為其遣藥組方提供了明確的診治思路。吳澄所提倡的治病求本、靈活變通的思維方法也值得借鑒和學習。筆者認為,“痰證”作為一種根據癥狀命名的中醫病名,可以見于現代醫學多種疾病過程中,不同疾病出現的痰飲病癥在其發生、發展、預后、轉歸等方面不盡相同,所以在治療痰證時應在整體觀念指導下,辨其生痰之虛與實,把辨證和辨病相結合,始終突出中醫辨證論治的思維方法,才能在臨床中取得良好療效。
劉某,男,71歲,2013年12月11日初診。主訴:反復咳嗽咯痰20余年,加重1周。現病史:1周前受涼后自覺喘促、胸悶、心悸氣短、咳嗽、痰多、怯寒肢冷,于門診處尋求中藥治療。現癥:咳嗽,咯白色泡沫痰,痰多,心悸氣短,神疲,怯寒肢冷,小便不利,足跗浮腫,舌體胖大,質淡,苔白膩,脈沉細而滑。中醫診斷:痰證(脾腎陽虛水泛)。擬以溫脾補腎,助陽以化水飲。處方:白附片30g(久煎)、桂枝15g、干姜10g、山藥15g、白術15g、甘草3g、紫蘇子15g、款冬花10g、沉香10g、補骨脂15g、鐘乳石15g、山茱萸15g、茯苓15g、澤瀉15g、法半夏15g、陳皮10g。囑患者勿勞累熬夜,忌食生冷及魚蝦等腥膻發物,避風寒以防感冒。
服4劑后復診,痰量明顯減少,咳嗽減輕,心悸氣短好轉,足跗浮腫減輕,怯寒肢冷緩解,小便較為通暢。前方加減治療后病情明顯好轉,數月后患者回告病情穩定。四診合參,知患者屬脾腎陽虛,陽虛水泛為痰,痰飲日久,飲凌心肺,參用吳澄治痰三法中脾腎陽虛之崇土壯水法,用金匱腎氣丸合苓桂術甘湯加減化裁治療,療效頗佳。
[1] 清·吳澄.不居集[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魏 曉)
2014-09-22
萬維海(1988-),男,成都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醫藥治療腫瘤。
R255.8
A
1673-2197(2015)03-0062-01
10.11954/ytctyy.20150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