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大學信息檢索通識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XJK012CGD026);CALIS農學中心項目“中文三大期刊數據庫系統的檢索與評價研究”成果之一。
1984~1985年,國家教育部、國家原教委先后下發要求高校開設并不斷改進文獻檢索(現名信息檢索)課程的文件,以適應高等教育發展之需??v觀我國信息檢索發展的30余年,開課專業不一、授課教師職業師資力量不同、影響學習效果因素明顯等是我國高校信息檢索課程建設現狀 [1]。為了解該課程學習效果,筆者結合項目研究和教學實踐所需,以實證研究方式綜合評價2012~2014年湖南農業大學信息檢索課程1523位學習者學習效果,為豐富學習效果評價提供實證資料,為兄弟院校課程改革提供參考意見。
湖南農業大學1984年開設文獻檢索課程,2002年更名《信息檢索與利用》(簡稱信息檢索,下同),隸屬圖書館信息素質教育教研室,面向全校本科生開展公共選修課。每學期選課500余人,30學時,1.5學分,采取教師多媒體課件傳授與學習者機房實習的教學方式。筆者從2009年4月開始,參與并負責課程教學工作,倡導以學習者為中心,重視學習效果評價,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課程建設。
1 研究方法和樣本設計
筆者以問卷調查法為主,對比分析法和訪談法為輔,對每學期課程學習者采取教師一對一(如問卷調查、課堂實習指導)、一對多(如理論傳授、實例講解)或學習者之間多對多交流討論方式,實現理論和操作實習多途徑的學習效果評價。同時,采用“前后對比,重于過程”設計思路?!扒昂髮Ρ取敝搁_課第一周、最后一周,每位學習者完成信息檢索課程學習有關的問卷,便于學前學后對比;“重于過程”指教師對專題知識傳授之后,學習者當堂完成與授課內容相關的理論知識、案例實習。
樣本內容設計有信息檢索課程內容與學習效果評價調查、具體專題(含圖書、期刊、專利、商標、標準等)學習效果評價、綜述撰寫、問卷制作等內容。學習效果從個人信息、信息意識與信息技術、信息檢索行為、信息倫理、信息道德和檢索實例展開。
2.1個人信息
個人信息可了解學習者選課專業需求度、上網目的和館藏資源需求度。具體內容有性別、平均每天上網時間、年級、檢索目的、館藏資源滿意度和信息檢索技能重要性等。
1523位學習者中,男女性別比各占46.4%、53.6%。平均每天上網時間,有15.8%小于1小時,63.4%大于1小時小于等于4小時,有13.9%大于4小時小于等于8小時,6.9%大于8小時小于等于16小時。年級分布,63.1%為大二,19.6%為大一,12%為大三,5.3%為大四。選修課程目的,56.2%為提高信息素養,14.3%為獲得學分,12.3%隨機選課,16.7%他人推薦。因此,學習者每天均有時間上網,以大二、大一低年級選課為主。訪談可知,大一、大二為學習者選修學分主要階段,時間充裕;大三、大四學習者面臨找工作、畢業實習等選修課程,時間有限。
學習者檢索的主要目的(多選題),79%(97%,為便于比較,括號外為第一周調查數據,括號內為最后一周調查數據,下同)為學習需要,70.8%(95%)為拓寬知識面,58.4%(39%)
2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大學信息檢索課程學習效果分析
為休閑娛樂,59.3%(86%)為解惑答疑。學習者檢索目的發生明顯變化。
學習者對館藏資源(含電子、紙本)的滿意度中,38.1% (65%)比較滿意且能經常找到所需資源,32.8%(29%)基本滿意且基本能找到所需資源,29.1%(6%)不滿意且不能找到所需資源。訪談可知,學習者對館藏資源分布、學科分類、檢索方法等不清晰是造成選課前滿意率低的重要原因。課程系統學習后,學習者對館藏資源滿意度明顯提升。
關于信息檢索技能的重要性,學習者中77.1%(80%)的人認為非常重要,22.9%(20%)的人認為一般重要,沒有讀者認為不重要。前后調查基本一致,說明學習者對檢索技能認知度較高。
綜上可知,系統學習后,學習者認可信息檢索技能的重要性,信息檢索可拓寬知識面、解惑答疑,對館藏資源滿意度明顯提升。
2.2信息意識與信息技術
學習者面對海量的網絡信息、豐富的文獻類型時,52.8% (15%)經常不知所措,44.8%(4%)偶爾不知所措,2.4%(81%)能應對自如。
學習者檢索并查閱館藏書刊的方式呈現多樣化(多選題),53.8%(58%)為閱覽室隨意翻看,68.6%(90%)為通過OPAC檢索書刊,48.1%(55%)為根據館標簽查閱,34.3% (23%)為其他方式(如他人推薦)。系統課程學習后,通過OPAC檢索館藏書刊的信息意識明顯提升。
關于學習者檢索信息的熟練度,11.4%(4%)常無法找到所需文獻,28.6%(6%)偶爾能找到所需文獻,55.7%(12%)基本能找到所需文獻,4.3%(78%)能迅速找到所需文獻。
查閱文獻時,學習者遇到的主要困難(多選題),71.4% (25%)不熟悉館藏分布,36.2%(9%)不會利用OPAC系統。課程系統學習之后,學習者對館藏分布有了更多的了解。
學習者經常訪問的數據庫資源(多選題),52.9%(91%)為CNKI、維普等中文數據庫,14.3%(65%)為Proquest、Spring?er等外文數據庫,10%(55%)為OVID、CSSCI、CSCD等索引數據庫,43.3%(67%)為“新東方”等視頻數據庫,13.3%(0.5%)從未使用任何數據庫。因此可認為,學習者對館藏資源的檢索意識提高,檢索文獻困難減少,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提升。
2.3信息檢索行為
學習者經常使用的檢索方式中(多選題),85.7%(25%)為快速檢索或基本檢索,44.3%(87%)為高級檢索,13.3% (18%)為專業檢索,15%(17%)為簇類檢索(如期刊導航)。學習者對數據庫提供的高級檢索,26.7%經常使用,51.9%很少使用,15.2%找不到檢索入口,6.2%不使用認為一般檢索夠用。系統學習后,學習者使用高級檢索明顯優于一般檢索,檢索結果查準率提高。
學習者對初次檢索結果不滿意,需調整檢索策略時,8.1%(17%)非常熟練,68.1%(80%)一般熟練,23.8%(3%)不熟練。系統學習后,學習者通過改變檢索策略,如縮小或擴大檢索范圍,提高了檢索結果的查準率、查全率。
學習者使用檢索工具的熟練度(多選題),80%(92%)能熟練使用百度等常見搜索引擎,28.1%(85%)能熟練使用CNKI、維普等中文數據庫,5.7%(59%)能熟練使用Springer、Proquest等外文數據庫,4.8%(89%)能熟練使用超星等電子圖書數據庫。學習者對專業數據庫運用能力明顯提升,熟練程度中文優于英文,期刊優于其他文獻類型。
學習者信息檢索行為(多選題),85.7%(15%)無論什么情況首選百度搜索引擎,49.5%(19%)想搜索什么輸入什么(如直接輸入“今天天氣如何?”),17.6%(3%)搜索過程受無關主題影響,忘記檢索目的。學習者檢索行為發生改變,首選搜索引擎的比例明顯降低。
2.4信息倫理和信息道德
信息倫理和信息道德是學術研究過程中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重要體現。學習者科學研究時,對詳細標注參考文獻的重要性,61.9%(95%)認為非常有必要,37.1%(5%)認為有必要,視情況標注,1%(0%)認為沒必要。學習者對他人成果的尊重意識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