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漫(東北農業(yè)大學圖書館,黑龍江哈爾濱150030)
?
高校圖書館移動服務模式嬗變與創(chuàng)新研究
劉漫
(東北農業(yè)大學圖書館,黑龍江哈爾濱150030)
[摘要]SoLoMo的時代背景給高校圖書館的生存形態(tài)與服務模式帶來了顛覆性變革。4G等移動互聯(lián)網成為高校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的重要平臺。從用戶信息需求出發(fā)分析高校圖書館開展移動服務的必要性;通過對我國高校圖書館移動服務現狀的梳理,總結高校圖書館各類移動服務模式的嬗變,提出適合的移動服務創(chuàng)新內容,以期推動我國高校圖書館移動服務的發(fā)展與變革。
[關鍵詞]移動服務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信息服務
[分類號]G252
1962年著名的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提出“地球村”概念[1]。在50多年之后的今天,互聯(lián)網真正建立了一個虛擬地球村。運用云技術,我們可以不再依賴特定的圖式和編碼系統(tǒng)實現全球化的資源共享。特別是伴隨著互聯(lián)網正式進入移動互聯(lián),3G、4G、WLAN等移動網絡的普及,Web2.0、社交網絡與智能手機等一系列技術的進步,共同掀起了信息資源的移動共享浪潮和SoLoMo在高校圖書館移動服務中的應用。
根據2014年1月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 月31日中國的手機上網人數已經達到5億人,手機繼續(xù)保持第一大上網終端的地位[2]。手機等移動終端正在改變人們的上網習慣,為了適應網絡新環(huán)境與用戶新需求,高校圖書館已經逐步開展各類移動服務,用戶通過智能手機、kindle、iPad、Mp3/Mp4、PSP等移動終端實現資源共享,體驗移動服務。全新的移動時代為我國高校圖書館的移動服務模式和服務內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信息需求是個體遇到問題時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是已經轉化了的、具體的、可操作的請求[3]。信息需求是信息行為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當其達到一定強度時,信息需求才會轉化為信息動機以驅使其采取某種行為去實現自己的目標[4]。信息服務就是針對用戶的信息需求將開發(fā)好的、整理好的信息產品以方便的、準確的形式傳遞給用戶的活動。
高校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已經從以圖書館系統(tǒng)為中心逐漸演變成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模式。誠然,高校圖書館的移動服務不僅僅包括虛擬平臺上的服務,還涵蓋物理空間意義上的服務,但是在移動互聯(lián)網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移動服務的終極目的仍是移動信息服務。至此,高校圖書館開展個性化的移動服務的首要任務就是要了解其用戶的信息需求。高校圖書館的用戶主要由大學生和教師構成,因而其移動服務也要圍繞這兩個用戶群開展。
1.1移動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信息需求
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普通高校生師比為17.52[5],因此大學生是高校圖書館用戶的絕對主體,這些媒體口中的“90后”大學生被研究者稱為“Google一代”[6]“Y一代”[7]。他們伴隨著通信、計算機和網絡成長,手機、電腦、網絡已與他們的生活密不可分。移動網絡對于大學生的影響是全球化的。據美國PEW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2010年美國本科生使用移動網絡比例為92%,而研究生為88%[8];根據《大學生藍皮書:中國大學生生活形態(tài)研究報告(2013)》顯示,互聯(lián)網成為大學生(本科生及碩士研究生)接觸最頻繁的媒體類型,總體比例為97.1%,手機媒體接觸的總比率為88.3%。網絡媒體作為大學生信息來源渠道的比例達到89.2%,手機媒體達到73.2%[9]。可見移動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群體重要的接觸媒體與信息來源。3G與WLAN的普及與發(fā)展,已使得大學生越來越依賴手機開始一天的學習與生活,他們通過移動網絡讀新聞、收郵件、聽音樂、看視頻,通過手機登錄微博、QQ、微信、LINE等平臺與他人進行信息溝通與交流,因此4G的實行與推廣只會加深大學生對于移動網絡的依賴程度。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的區(qū)別在日益弱化,移動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信息需求也有其新的特點。
大學生的信息需求主要包括學業(yè)信息需求、就業(yè)發(fā)展信息需求以及休閑信息需求等。移動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信息需求是全天候的,他們需要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如大學生對圖書館文獻或數據庫的查詢,借閱信息的查詢,文獻的預約、續(xù)借與掛失等。大學生通過移動網絡對時效性信息的需求也很強烈,如圖書館的通知與公告、借閱信息提醒、自習座位實時狀態(tài)、招聘信息、就業(yè)資訊等。移動環(huán)境除了能夠幫助大學生明確信息需求,方便、快捷地主動獲取所需信息,更有助于其對隱性的信息需求(即信息需要)進行挖掘。移動網絡使得大學生更樂于被動地接受信息,他們通過微博、微信等移動平臺瀏覽推送信息,在這樣的過程中隱性信息需求被轉化并明確信息需求,促使其產生一系列的信息行為。
1.2移動環(huán)境下高校教師的信息需求
在大學課堂上,高校教師不再單一地傳授理論知識,更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大學生群體更樂于被動地接收信息不同,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高校教師的信息需求更偏向于主動獲取,他們的信息需求主要包括對學科專業(yè)知識的需求、對實踐技能的需求以及對時事信息的需求。
移動網絡的發(fā)展與推廣使得高校教師的信息需求同樣具有全時性與即時性。由于工作繁忙,教師更希望能夠按需隨時隨地地獲取信息,并且非常需要即時獲取學科專業(yè)的最新動態(tài)與科研成果。為了使“90后”大學生的課堂更加和諧,高校教師也需要了解更多的時事要聞與新聞動態(tài)。
總之,高校圖書館通過移動服務才能真正實現用戶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隨時獲取信息的愿望;用戶通過高校圖書館的移動服務才能盡情享受移動互聯(lián)網所帶來的全新圖書館移動服務體驗。
2000年開始,移動服務就已成為國內外圖書館界研究的新主題之一。2003年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率先在國內開展移動服務[10]。十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特別是移動網絡的發(fā)展與革新,國內高校圖書館的移動服務模式與服務內容也在不斷改進。2003~2005年我國高校圖書館相繼開始利用手機為終端的短信提醒與推送服務;到2008年開始,一些高校圖書館又推出WAP方式的手機網絡服務;再到2010年清華大學圖書館等又開始推出基于IOS與Android平臺的客戶端應用[11],并開發(fā)智能聊天機器人,方便讀者查詢館藏圖書、查詢百度百科、圖書館知識問答,甚至可以娛樂消遣。2011年微信一經推出便因其新穎、快速、便捷的特點迅速成為中國智能手機用戶主要的通訊及社交工具,微信公眾平臺成為高校圖書館移動服務的新模式。總之,伴隨網絡通信技術的逐步發(fā)展,高校圖書館的移動服務模式也隨之不斷演變與更迭。
2.1高校圖書館短信服務模式
短信是高校圖書館最早利用移動技術為讀者提供服務的方式。短信服務模式對網絡接入環(huán)境要求不高,不需太高的移動終端的軟硬件配置,短信服務成本非常低廉[12],因此短信服務模式成為當前高校圖書館最為廣泛的服務模式。但“門檻”低也就意味著短信服務只能承載少量的信息,無法承擔大數據的工作。因而,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的短信服務主要包括查詢個人借閱信息、預約和續(xù)借、查詢圖書館OPAC以及通過短信接收圖書館主動發(fā)布的各類信息等。
2.2高校圖書館WAP網絡服務模式
WAP即無線應用協(xié)議,是一種全球性的開放協(xié)議。WAP使移動Internet有了一個通行的標準,把目前Internet網上HTML語言的信息轉換成用WML描述的信息并顯示在移動電話等手持設備上,因此WAP網站成為當今高校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最主流的服務模式。借助4G的優(yōu)點,高校圖書館能夠充分揭示館藏資源與服務并將WAP網站設計得更加友好與人性化。例如,通過WAP平臺發(fā)布圖書館的各類公告、新聞動態(tài)、書刊推薦等;支持用戶進行在線資源檢索;為用戶提供移動閱讀等信息服務。
2.3高校圖書館客戶端APP服務模式
客戶端APP即客戶端應用,就是可以在手機等移動終端上運行的軟件。伴隨3G的全面推廣、Web2.0的發(fā)展以及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迅速增長,使得客戶端APP應用軟件成為移動網絡發(fā)展的重點。客戶端APP操作簡單、內容豐富、功能強大,能夠實現WAP方式不支持的功能,避免高校圖書館用戶繁復的網址輸入,能夠帶來前所未有的用戶體驗,因此,客戶端APP成為當今最先進的一種高校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模式。4G等高速移動網絡為高校圖書館客戶端APP提供了生長所需的更肥沃的土壤,能夠推動客戶端APP向著更多類型、更多內容、更多功能等方向發(fā)展,但是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的客戶端APP服務模式還處在起步和摸索階段,提供移動客戶端APP服務的高校圖書館還不多,可提供的客戶端資源也不夠豐富。
2.4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服務模式
雖然客戶端APP優(yōu)點很多,但其研發(fā)的工作量和投入經費都非常巨大,還需要針對不同的移動終端操作系統(tǒng)如IOS、Android等進行開發(fā),使得許多經費有限的高校圖書館都望而卻步。微信公眾平臺的出現成為高校圖書館開展移動信息服務的一個新選擇。
微信是APP軟件的一種,但它不是圖書館自主研發(fā)的APP,而是騰訊公司自2011年推出的一種免費即時手機通訊軟件,微信公眾平臺是在微信基礎上推出的新功能模塊,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個人和企業(yè)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打造一個微信的公眾號,進行群發(fā)文字、圖片、語音、視頻、圖文消息5個類別的內容。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平臺提供的API接口技術,根據自身與用戶需求進行二次開發(fā),為用戶提供更快、更全、更多的移動信息服務內容。例如,清華大學圖書館的微信公眾號定期發(fā)送“清圖微報”,通過指令式互動,支持查詢圖書館的書展、講座、館藏、個人借閱情況、座位實況等信息。
目前,我國微信用戶已超過3億,無論是高校圖書館的大學生還是教師都已將微信作為他們日常交流的主要手段,因此高校圖書館通過微信進行移動信息服務具有良好的用戶基礎。截至2014年4月10日,筆者在微信公眾平臺上分別以“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為關鍵字進行檢索和篩選,共有74所高校圖書館開通了微信公眾平臺。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高校圖書館可以跟每一位用戶進行實時的交流與溝通,并且能夠根據用戶的不同需求推送信息,例如可以向大學生群體提供圖書館的通知、公告與培訓信息,提供借閱信息提醒、自習座位實時狀態(tài)、招聘信息等;對于教師群體,高校圖書館可以將學科服務整合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為教師實時提供學術與科研相關信息。目前微信公眾平臺提供的移動信息服務內容主要包括圖書館館藏圖書的查詢、續(xù)借、推薦;讀者講座、培訓、活動通知;定位服務;實時咨詢與反饋等。
總之,微信公眾平臺服務模式擴大了高校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的外延,彌補并消除了一些高校圖書館在資金投入方面的不足和技術支持方面的障礙,降低了高校圖書館提供移動信息服務的門檻[13]。移動4G的接入使得超大文本與視頻傳輸成為可能,高校圖書館可以借助微信平臺向用戶推薦更多的移動內容并開發(fā)更豐富的移動視頻服務。
2.5高校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云平臺模式
移動互聯(lián)下用戶對信息資源內容與個性化服務水平的要求進一步增強,高校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的基礎就是資源建設,為了彌補單一館藏的不足以及資源的重復浪費,構建安全、可靠、高效、統(tǒng)一的用戶云平臺至關重要。
從宏觀上建立國家級的共享移動資源內容,通過匯集各高校圖書館訂購的館藏資源構建電子資源內容云,建立高校圖書館間的虛擬“地球村”,使得各高校圖書館能夠資源共享,共同使用移動數字云資源庫。高校圖書館通過云內容按需為用戶提供全天候的移動服務。當前高校圖書館聯(lián)盟(CALIS)的e讀平臺已經初步具有了上述功能[14]。
除此之外,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從用戶云服務體驗角度將云服務劃分為IaaS、PaaS、SaaS 3種服務模式。高校圖書館可以依據本館的用戶類型、用戶規(guī)模與用戶需求重點突出某一種云服務模式或將幾種云服務模式相融合構建本館個性化的云服務模式平臺[15]。在移動環(huán)境下通過云內容與云服務模式的實現,高校圖書館能夠真正實現電子借閱等移動信息服務內容。
總之,我國高校圖書館在移動服務上不斷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真正推出移動服務的高校圖書館仍數量有限且社會覆蓋率還有待提高。當前國內高校圖書館的移動服務模式還以短信服務為主流,而國外是以WAP網站訪問為主流服務模式,而且客戶端應用大有后來者居上的態(tài)勢[12]。在SoLoMo與移動4G背景下做好移動服務工作需要我國的高校圖書館根據本館實際情況,開發(fā)符合不同用戶信息需求的服務模式與創(chuàng)新服務內容。
3.1移動借閱服務
根據2013年9月CNNIC發(fā)布的《中國手機網民娛樂行為報告》顯示,手機網民中使用手機進行閱讀的用戶比例為56.5%,用戶規(guī)模為2.62億[16]。可見以手機為終端的移動閱讀規(guī)模已經很大。縱觀大學生群體,根據《大學生藍皮書:中國大學生生活形態(tài)研究報告(2013)》顯示,大學生中男生登錄手機WAP網站的比例高達83.0%,閱讀手機報的比例已達63.8%;女生登錄WAP網站的比例也達到77.4%,閱讀手機報的比例也達56.8%[17]。由此可見大學生已經大規(guī)模通過手機進行閱讀。手機閱讀這種碎片化的閱讀模式,作為移動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超過了傳統(tǒng)紙質閱讀與電腦閱讀,沖擊著整個閱讀市場。2011年,在美國已有67.2%的圖書館提供電子書外借服務[18],但是在中國這類服務才剛剛起步。
移動網絡與智能手機的普及為移動閱讀帶來了更多機會,高校圖書館用戶無疑是移動閱讀的重要人群,因此高校圖書館應該發(fā)揮自身閱讀資源豐富的優(yōu)勢,建設本館特色資源(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專利文獻等)保障體系(如東南大學圖書館數字化著名書畫家田原先生的畫作[19]),大力發(fā)展移動借閱服務以滿足用戶的移動閱讀需求。
3.2視頻教育服務
視頻教育由來已久,但受限于軟硬件,原來的視頻教育都是通過電視或電腦來實現。隨著3G網絡、家庭與公共場所WiFi上網的普及,用戶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在線看視頻的網速限制已經得到初步解決;智能手機與移動設備的性能提升也為移動視頻播放創(chuàng)造了條件;移動視頻客戶端的優(yōu)化,帶給用戶更好的視覺體驗。當前的視頻教育已經移植到手機等移動終端上,4G網絡可以保證視頻更加清晰,內容更加豐富,傳輸更加及時,真正實現高校教育視頻的實時發(fā)布。
與國內的商業(yè)網站提供的教育類視頻相比,高校圖書館在視頻教育的來源與內容方面存在絕對優(yōu)勢。高校圖書館的視頻教育主要包括3種:第一種是高校學科的專業(yè)課視頻;第二種是高校圖書館自身用戶的培訓視頻;第三種是高校圖書館的可視化參考咨詢。通過4G等移動互聯(lián)網,高校圖書館可以隨時隨地根據用戶需求提供各類視頻教育資源,努力構建自己獨特的移動視頻教育服務平臺,提升本館的移動信息服務水平。
3.3移動付費服務
2013年阿里巴巴和騰訊兩大公司的打車APP軟件硝煙四起,通過瘋狂的補貼舉動開啟了國內移動支付的大門,可見移動付費市場的潛在威力。高校圖書館是公益事業(yè),不會以營利為目的,但是借助移動網絡以及移動付費平臺進行移動支付可以為用戶利用高校圖書館的特定服務提供方便,免去需要用戶親自來圖書館交費的繁復,實現高校圖書館各項移動信息服務的實時交互。
3.4移動社交網絡服務
社交網絡服務(SNS)是為一群擁有相同興趣與活動的人創(chuàng)建的在線社區(qū),現已成為移動互聯(lián)網最普及的應用,是當前高校圖書館用戶最主要的溝通與交流方式。社交網絡不僅用于日常信息的即時交流,隨著數字出版的發(fā)展,科研成果的發(fā)布已不再局限于期刊發(fā)表,越來越多的學術成果開始通過開放獲取(OA)平臺和社交網絡進行快速傳播與評價[20],引發(fā)了科學計量學的新革命,即基于使用學術社交網絡的學術影響力評價理論——Altmetrics應運而生。可見,社交網絡對于大學生,尤其是高校教師而言,更有助于學術交流。為了滿足用戶的上述信息需求,高校圖書館的移動服務需要將各種SoLoMo(Social+Local+Mobile)應用整合到自身服務中,如提供熱門社交網絡入口,開通微博、微信、人人網等社交網絡服務。
3.5個性化推送服務
隨著科學研究進入第四范式即基于數據密集型計算、科學記錄及其交流與出版達到一個劍鋒時期[21],大數據時代已真正來臨。高校圖書館擁有大數據,首先就是圖書館大量的結構化的館藏數據資源,再者就是圖書館大量用戶的非結構化數據。伴隨4G的逐步推廣與普及,高校圖書館的數據會隨之大量激增,因此需要圖書館具備處理大數據的能力。通過對大學生和教師大數據的分析與挖掘,高校圖書館便可以準確推測用戶的信息需求,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推送服務。雖然此項工作才剛剛起步,但是利用大數據分析并推廣移動服務是高校圖書館今后的工作趨勢。
圖書館的服務本質和社會使命可以用“5A”來概括,即任何用戶(Any user)在任何時間(Any time)任何地點(Any?where)均可以通過任何設備(Any Device)獲取圖書館擁有的任何信息資源(Any information resource)[22],這也是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根本。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與SoLoMo的發(fā)展使得高校圖書館5A級服務的夢想正穩(wěn)步走進現實。當前我國高校圖書館的移動服務已經開展了多年,由于各種移動終端、移動網絡并存,我國高校圖書館的移動服務模式仍處在各種模式并存的狀態(tài),發(fā)展還比較緩慢、普及率也不高,但4G等移動互聯(lián)網為高校圖書館的移動服務帶來了新的契機,高校圖書館應緊扣國家大力發(fā)展移動互聯(lián)網的時代脈搏,時刻保持技術敏感度與服務競爭力,開發(fā)符合本館用戶信息需求的移動服務模式與創(chuàng)新服務內容,并將理論付諸實踐。
參考文獻:
[1] Jingru Hoivik. Global village:mobile access to library re?sources[J]. Library Hi Tech,2013,31(3):467-477.
[2]第33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2014-04-10].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 1403/t20140305_46240.htm.
[3]喬歡.信息行為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53-154.
[4]劉漫.基于高校教師信息需求的圖書館個性化服務研究[J].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11(5):186-189.
[5]普通高校生師比[EB/OL].[2014-04-10].http://data.stats. gov.cn/workspace/index?a=q&type=global&dbcode=hgnd& m=hgnd&dimension=zb&code=A0M0W06®ion=000000 &time=2012,2012.
[6] Marthie de Kock. The Google Generation:Are ICT Innova?tions Changing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ur?[J].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0(4):663-664.
[7]董舞藝.“Y一代”沖擊下高校圖書館員勝任力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2(7):73-76.
[8] Aaron Smith,Lee Rainie,Kathryn Zickuhr. College students and technology[EB/OL]. [2014-04-10].http://www.pewinternet. org/2011/07/19/college-students-and-technology/.
[9]張新洲.中國大學生生活形態(tài)研究報告(201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50-156.
[10]茆意宏.面向用戶需求的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1):76-86.
[11]張磊.上海圖書館移動服務實踐與創(chuàng)新[J].圖書情報工作,2013(4):11-15.
[12]梁欣,過仕明.移動圖書館服務模式探索[J].圖書情報工作,2013(9):58-64.
[13]陳盈.微信公眾平臺及其在圖書館移動服務中的應用與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3(20):71-75.
[14]徐俊,曹霞.基于4G的移動圖書館服務模式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3(S1):141-144.
[15]陳臣,韓金倉.基于定制服務的數字圖書館云服務平臺與云服務模式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3(1):71-76.
[16] 2013年中國手機網民娛樂行為報告[EB/OL].[2014-04-10].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17]張新洲.中國大學生生活形態(tài)研究報告(201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72.
[18]高春玲,張文亮.關于我國移動圖書館服務的理性思考[J].圖書館建設,2013(11):80-84,94.
[19] Aiguo Li. Mobile Library Service in Key Chinese Academ?ic Libraries[J].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3(3):223-226.
[20]劉春麗.Web2.0環(huán)境下的科學計量學:選擇性計量學[J].圖書情報工作,2012(14):52-56,92.
[21] Tony Hey,Stewart Tansley,Kristin tolle.第四范式:數據密集型科學發(fā)現[M].潘教峰,等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181-186.
[22]吳金紅,陳強,王娜.SOLOMO環(huán)境下圖書館數字資源重構策略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4(4):64-69,40.
劉漫女,1982年生。碩士,館員。研究方向:信息檢索、信息服務。
收稿日期:(2014-09-05;責編:徐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