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9日,臺灣島內首次“九合一”地方公職人員選舉落幕,全臺22個縣市長席次,國民黨僅贏得新北市、新竹縣、苗栗縣、南投縣、臺東縣、連江縣,地方縣市執政優勢喪失殆盡。民進黨在“六都”之中拿下“四都”,若再加上其支持的無黨籍候選人柯文哲當選的臺北市,可算斬獲“五都”,贏得風光。
盡管目前島內各方皆把此次“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大敗之因歸于馬英九,其并為此辭去黨主席一職。但客觀而言,馬英九在過去6年多時間里,特別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所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這完全符合兩岸主流民意的期待。畢竟“九合一”選舉只是島內地方公職的合并選舉,并不直接涉及兩岸議題,選舉結果呈現出國民黨慘敗的局面,不代表島內民眾對兩岸關系發展的直接“公投”,更不代表島內主流民意要拋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路線。用此次選舉結果來判斷未來兩岸關系發展,未免失之偏頗。“九合一”選舉結果所呈現的國民黨大輸、民進黨大贏的局面,從表面上看似乎是世代問題,實質上還是經濟問題。過去十幾年來島內經濟發展一直無法走出轉型困境,加之經濟發展中暴露出來的階層分化、分配不公、貧富差距等因素,都使得島內年輕世代產生了強烈的不公不義的心理,選舉結果可以說是年輕世代對臺灣島內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現實的強烈反應。
通常而言,國民黨和民進黨對兩岸關系的認知存在差異,但就兩岸關系發展而言,隨著民進黨在島內政治實力的不斷積累與顯著增強,島內民眾對民進黨所肩負的兩岸關系發展之責也更為期待。一則是兩岸關系和平和解的責任;二則是島內經濟發展的責任。對于民進黨而言,即便對于國民黨的兩岸政策路線有所不滿,但對于國民黨開創與大陸聯手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局面,恐無法全面反對與扭轉。如果2016年民進黨重新執政后不能有效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勢必會失去民意的支持,畢竟島內主流民意并不希望民進黨將兩岸關系帶向危險之境。盡管民進黨在此次“九合一”選舉中大有斬獲,但其所肩負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之責并未絲毫減少。
平心而論,臺灣經濟發展的關鍵當然還在于自身的作為,面對當前島內“悶經濟”需要找出擺脫經濟發展困境的良方。但如果善加利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紅利,當然會對臺灣經濟發展格外有利。過去6年多時間,臺灣在對待兩岸經濟合作方面雖然有一些積極的舉措,但總體來看還是格局不夠、過于保守,這也是導致兩岸經濟合作效益沒有彰顯成效的原因。長期以來,民進黨的兩岸邏輯與思維卻是要走出一條與國民黨不同的道路,即所謂的“從世界走向中國”的模式,此種思維顯然無法與大陸形成互信,進而展開互動。無論是目前的地方縣市執政,還是未來可能取得執政大位,民進黨都要面臨島內經濟發展的壓力。如果經濟問題處理不好,其執政的前景也會重蹈國民黨的覆轍,最終被民意用選票所拒絕。從過去的歷史經驗觀察,陳水扁執政8年都未能成功的事情,在當前兩岸經濟關系更為密切以及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大背景之下,臺灣是否有實力去開創這樣一條道路,拋開大陸自行其是?這恐怕是民進黨政治領袖們需要認真思考之處。

島內“九合一”選舉落幕,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率黨內干部召開記者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