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3日,被譽為新加坡“國父”的李光耀病逝,享年91歲
3月23日,新加坡前總理、內閣資政李光耀病逝,享年91歲。作為領導新加坡52年的“國父”,他因其獨到的政治眼光被一些人稱為“政壇巫師”。具有華人身份的李光耀,與海峽兩岸皆有淵源,不僅促成1993年海峽兩岸在新加坡舉行首次“汪辜會談”,亦長期關注兩岸關系發展。去年在臺灣出版的《李光耀觀天下》中他曾預言:“臺灣與大陸的重新統一是時間問題,這是任何國家無法阻擋的。事實上,臺灣的國際命運早在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就被確定了。”并直言“美國不會為了維護臺灣的‘獨立’而與中國交戰,這得不償失”“李登輝推行‘臺灣化’進程強調脫離中國,但這不會改變兩岸最終統一的結果,這樣做只能使臺灣人在重新統一實際發生時更加痛苦。”
這些年,“統一”這樣的字眼在臺灣島內已成為政治上說不出口的“禁忌”。而被視為“臺灣友人”的李光耀,如此直言不諱地說出“統一必然論”,雖然令島內某些人士聽來不順耳,但其中的道理值得細細分析與深層論辯。
眾所周知,最近十余年,“統獨”議題已如附腳藤蔓般綁住臺灣發展前進的腳步,在藍綠政治勢力對峙的內耗之中,島內產業競爭力也被一點一點耗蝕。昔日那個經濟上充滿活力、欣欣向榮的“四小龍”之一,如今已處于停滯不前、日趨邊緣化的艱難處境。就此來說,李光耀所言“更加痛苦”已不是預言,而是進行中的殘酷現實。
如何看待李光耀對兩岸關系發展終極的預言?或許可從“想不想”“會不會”“該不該”3個切入點來剖析。
“想不想”。這個切入點雖簡單,卻也最難。簡單來說,“想不想”是一種情感偏好,可以不需要道理,亦不必附加理由。島內社會對“統一”議題有各自的情感偏好,可以理解。但難點也在于此,當“獨”擁有了接近信仰的色彩,意味著,在“統獨”立場上彼此說服、甚至溝通的空間就會縮小。甚至由于過分地強調“獨”的立場,對不同立場的持論者,就容易用情緒性語言攻擊。
“想不想”是個人心中的主觀,“會不會”則是對未來的預測。李光耀的兩岸預言,討論的并非是“想不想”的個人主觀選擇,而是“會不會”的趨勢大局判斷,即“想不想”統一并不會阻卻統一。這個篤定的語言基礎來自于他對兩岸關系發展的判斷。“逐步和不可阻擋的經濟整合將把這兩個社會(臺灣與大陸)連接在一起”。他也指出“獨派”依靠美國的祈愿是不會成真的,因為“美國在臺灣的影響力,最終將會衰退”。
“想不想”是一種魯迅言及的阿Q式心理,“會不會”是一種無可改變的宿命論。那“該不該”呢?這個問題其實也是“會不會”的某種延伸。對今日臺灣社會而言,需面對的問題已不再是“要不要統一”“如何阻擋統一”,而是“如何在最有利的狀況與時間下統一”。這又可以回到“想不想”的層面去思考“為什么不想”,從而找不到降低、消除這種“不想”的因子。
不論島內社會對李光耀的兩岸預言喜歡與否,這番話對臺灣而言就算不是暮鼓之音,也可看作一記警鐘。讓兩岸不可逆轉的歷史道路平順前行,才符合島內社會各界的利益,同樣也是島內政治人物應有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