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跑表是1937年過家芳當步兵指揮官時購買,主要用于射擊作戰計時和軍隊訓練時。附蓋瓷盤是1934年7月29軍38師師長張自忠于廬山贈送給他的。瓷盤上寫有“粒粒皆辛苦”“廬山紀念”字樣,落款張自忠。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展廳中陳列著一個公文包、一塊跑表和一件附蓋瓷盤,這3件記錄了抗戰歲月的文物,皆來自于同一位捐贈者——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訓團團長過家芳。
過家芳,字馨亭,1906年生于安徽省蒙城縣楚村鄉大過莊村一戶軍人家庭。1924年,16歲的過家芳就讀于前身為馮玉祥將軍創辦的第十六混成旅官佐子弟學校的北平育德中學,在那里他結識了同學彭雪楓(1907—1944,新四軍第四師師長、軍事家)。1926年,因奉系聯軍進攻西北軍,育德中學宣告解散。過家芳和彭雪楓先后輾轉北平匯文中學、北平今是中學高中部就讀。1927年8月在同學彭雪楓等共產黨人的影響下其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10月,過家芳任國民革命軍西北軍宋哲元部少校副官,后升任中校聯絡參謀。1930年6月,過家芳參加中原大戰,任馮志安部第11軍警衛營長,后任第29軍37師營長。1937年8月,自南京陸軍大學第十三期畢業后任第29軍軍訓團團長。1938年后,過家芳先后任第33集團軍537團上校團長、179師副師長、132師副師長等職,參加過京山、鐘祥、棗宜、鄂西等抗日戰役。1948年,過家芳升任國民革命軍第77軍132師少將師長。同年11月8日,其與張克俠、何基灃、孟紹濂等共同率領2.5萬多名官兵于第三綏靖區賈汪起義,為淮海戰役取得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8年12月10日,毛澤東和朱德致電過家芳:“何基灃、張克俠、孟紹濂、過家芳、崔振倫、楊干三諸將軍并轉全體官兵:十一月二十八日通電閱悉,極為欣慰。你們在徐州前線率部起義,加入人民解放軍,這有助于革命戰爭的發展。希望你們團結一致,加強部隊的政治工作,改進官兵關系與軍民關系,以便早日出動,與人民解放軍并肩作戰,為完成全國革命任務而奮斗。”
1949年后,過家芳先后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4軍副軍長、南京警備司令部參謀長、華東公安軍政干部學校副校長、安徽省軍區副參謀長等職。亦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87年,過家芳從安徽省軍區離休。1998年病逝于南京。
1986年,過家芳來到北京參與拍攝新聞紀錄片《盧溝橋的槍聲》時,聽聞正在籌備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征集文物。此后他將自己擔任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訓團團長時使用的公文包捐贈給紀念館,以便讓更多的人了解那段硝煙彌漫的歷史。該公文包是1937年“七七事變”后,第29軍撤至河北河間時所購,此后一直使用至新中國成立后。時隔一年后,過家芳又向紀念館捐贈了其擔任第29軍步兵指揮官時使用的跑表、第29軍38師師長張自忠贈予他的附蓋瓷盤等文物。如今,這些陳列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展廳中的文物繼續在默默訴說著戰火紛飛的歲月,也仿似令每一位參觀者看到了中華民族赴湯蹈火、英勇不屈的抗戰歷程,體味抗戰先輩們幟熱的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