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紀念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祭祀祖先、緬懷英烈、寄托哀思的傳統節日。“寒食祭掃冢一堆,風吹曠野紙錢飛。”往年的這一天,最重要的風俗就是到祖先親人的墓地墳前,供上祭品,焚化紙錢,培土修墓,祭奠掃拜。現如今,推行綠色殯葬是世界性的殯葬改革發展方向,作為一種新型、綠色的祭奠方式,綠色殯葬不僅能夠避免社會與自然資源的浪費,而且大大便捷了人們的祭祀需求,豐富了殯葬文化的內涵。
又是一年清明,除了焚化紙錢,還可以選擇具有“魂系生態、葉落歸根、回歸自然、綠蔭后人”環保理念的綠色殯葬方式。
海葬是將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種葬法。骨灰撒海,沖破了傳統的“入土為安”觀念。人從自然中來,又回到自然中去。海葬有利于節約土地、發展經濟。
海葬的歷史十分的久遠,它最早起源于北歐海盜,并成為海上最古老而哀痛的儀式。海葬最初的儀式十分的簡單,它以小船載尸,掛上風帆,乘著落日的余暉,驅使西行,任其在大海中漂游。后來在逐年的演化中,便為軍隊所用,早年艦上人員死亡的時候,若尸體無法運回陸地安葬,他們則會在海上舉行海葬儀式。海葬典禮通常在日出或日落前舉行,但根據戰地特殊狀況也可于夜間舉行。當舉行海葬典禮的時候,全體艦員在后甲板列隊,遺體包殮好并綁上重物放置于木板上,告別儀式完畢后將木板稍傾斜,尸體隨之滑入海中下沉。此時艦艇汽笛長鳴,軍艦降半旗,艦上軍樂隊奏哀樂,并將日期、時間、經緯度加載航海日志。這就是最初傳統的海葬儀式。
海葬的骨灰撒海的選址也頗有講究。海葬基本選定在長興島、橫沙島之間的海面,因為這個地方水動力足,能把骨灰全部沖入大海,而不會引起回流。
隨著殯葬改革的深入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的更新,海葬作為一種文明節儉的殯葬方式漸漸為民眾所接受,海葬是節約殯葬支出最有效的處理方法之一,也是今后骨灰處理的發展方向。近年來,中國大陸多個城市對海葬給予補貼,鼓勵綠色殯葬。

坐在船邊向海葬的親人說著家中近況
嚴格意義上的網葬是指不保留骨灰,而將逝者的遺像、遺體告別儀式、挽聯、悼文等信息錄入電腦,在網絡上建立墓地,并予以祭祀的喪葬形式。
網葬具有很多優點,它打破了祭祀的時空限制,拓寬了人類情感抒發的空間,而且由于網絡空間的無限巨大,網葬還將保存并延長人類的歷史記憶,不僅能夠避免社會與自然資源的浪費,而且大大便捷了人們的祭祀需求,為傳統的殯葬文化增添了不少新鮮的內涵。
超越時空,方便快捷。這是網葬的一大優勢。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人們的活動范圍不斷擴大,每到春節、清明、忌日或其它重要節日,人們不管離家鄉有多遠,都希望能為逝去的親人掃墓、祭奠,以表達自己的一份思念。然而由于各種原因,不少人連這一簡單的心愿都無法實現。而現在,人們只要花幾分鐘在網絡上為逝去的親人建一座墓園,這樣不管身在何方,都可以隨時通過互聯網進行祭拜,由此表達自己對已逝親人的愛和思念!
其次是綠色環保,富于人性化。縱觀當前社會現實和發展趨勢,借助互聯網跨越時空的特性,通過開設網上墓園、網上紀念館等方式,將記錄已逝親人生前活動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上傳到網上保存這一形式,才是真正環保并符合人們心理需求的綠色殯葬。因為它不但不占用土地資源,且不污染環境,是一種名副其實的“低碳殯葬”,符合當今社會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而且費用低廉,祭奠方式也極具人性化。例如“天堂公墓網”,在交互性、高仿真的網上紀念館(含靈位、墓園)中,用戶可以選擇或定制不同風格的網墓,自己書寫碑文,按自己的意愿使用不同含義的香燭、燒紙錢、祭酒、點歌、獻花、獻祭品和留言,撰寫紀念文章等,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同時,網絡公墓緬懷祭拜先人的所有資料,包括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都永久保存,使逝者的精神永存。

網上紀念
三是慰籍心靈,促進和諧。對于逝者的親屬而言,逝者離去給他們帶來的可能是無盡的悲傷和被拋棄感,傳統的祭奠方式因受一定的悼念程序和儀式所限,只能暫時緩解他們的痛苦,而網上紀念館則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不受時空和程序限制、盡情表達哀思的方式和途徑。他們可以隨時為逝者祭奠、祈福,隨時撰寫紀念文章或留言,隨心所欲盡情抒發自己的情感,也可以通過對紀念館的日常管理感受與逝者的緊密聯系,回憶與逝者生前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從而將被拋棄感降到最低限度。這些活動,在緩解人們對死亡的恐懼感,促進人們心理健康上的意義是不可忽視的。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說,社會大眾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增強人們的歸屬感,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四是體現深情,傳承文化。網絡公墓可以忠實記錄用戶對逝者的緬懷過程,讓用戶感受到自己每一次對親人的祭拜都是有意義的,都是對親人的一次深情的祈禱和祝福。上過“天堂公墓網”祭拜的用戶可能對此更有真切的感受。該網把逝者紀念館的升級與其深情指數、愛心指數等相掛鉤,用戶對親人祭拜得越多,紀念館的綜合指數就越高,享受的服務也越好,用戶的祭拜歷程和祭拜效果都能從中得到完整而充分的體現。更為重要的是,網絡公墓永久保存逝者的音容笑貌及其他全部資料,并通過氏族宗祠和家族館等,展示一個家族的文化傳統和歷史發展進程,它是老百姓的“歷史博物館”。由此,逝者的子子孫孫都可以通過網絡公墓感受到其先輩的音容笑貌,了解到一代代的先輩所走過的足跡。這些,通過傳統的殯葬和祭祀方式是無法做到的。
網葬、網祭不但符合當今社會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符合向文明環保的綠色殯葬推進的總體趨勢,而且有利于傳統祭祀文化或清明節文化的進一步傳承、深化和升華。

樹葬
樹葬分為古代樹葬和現代樹葬。古代樹葬在中國東北和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頗為常見。而現代樹葬是殯葬的一種新形式,就是人們以認養綠地的辦法,植一些樹木,將親人的骨灰撒在樹下。
古代樹葬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葬法,它的主要形式是把死者置于深山或野外的大樹上,任其風化;后來,有的稍作改進的方式是將死者陳放于專門制做的棚架上。由于是置放尸體后任其風化,故樹葬也稱“風葬”“天葬”“掛葬”“木葬”“空葬”或“懸空葬”。樹葬是樹居的反映,因此,樹葬也是原始生活在葬俗上的遺存。
現代樹葬和草葬的殯葬方式都是對傳統樹葬方式中“將火化后的骨灰埋入地下”的殯葬方式的繼承,但又與古代樹葬方式有著明顯的區別:即不“露天葬”風化,骨灰埋入地的地上不圍墓地,不壘墳頭,在埋入地的地上植樹,或在埋入地的套骨灰盒的石棺上方,平放稍高出地面刻有碑文的石碑四周種上綠草的一種殯葬方式。
現代樹葬的優勢主要有5點。第一,推行現代樹葬方式,將徹底廢除傳統的火化后又選擇多種形式的墓葬方式帶給社會的消極負面影響;第二,推行現代樹葬方式,將徹底解決火化后又選擇多種形式的墓葬產生的一些地方殯葬服務壟斷經營,牟取暴利,侵害群眾利益;一些單位和個人受利益驅動,擅自興建公墓,非法占地破壞生態環境;個別公墓的經營者非法炒賣墓穴和骨灰存放格,損害群眾利益,影響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的社會問題;第三,推行現代樹葬方式,有利于保護耕地林地、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社會和諧;第四,推行現代樹葬方式,有利于加強殯葬管理,推進殯葬改革,發展殯葬事業;第五,推行現代樹葬方式,使過去不斷破壞生態環境的傳統墓地不復存在,既大量地節約土地資源,又使現代墓地變成綠樹、綠草一片,荒山、荒坡不斷被綠化,不斷改善、美化人類居住的生態環境。
現代樹葬把墓地變成了林地、草地,經濟文明,環保衛生。此外,還有花壇葬、草坪葬等。
當然,對于綠色環保的生態墓,還需要大力開展移風易俗活動,逐步改變人們“厚葬薄養”的傳統觀念。政府也應對“綠色殯葬”給予政策傾斜和補貼等,滿足不同層次的殯葬需求。那么,“綠色殯葬”也就走進了公眾視野,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