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即冬至后的108天。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傳說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其實,從歷史的實際來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跡。戰國時期,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
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據《漢書》記載,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定期還鄉祭掃墓地。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于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詩人們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韋應物有詩句說:“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背㈣b于民間寒食、清明并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這項規定距今已經1200多年,說明從那時起清明開始具有某種國家法定節日的色彩。
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游樂的活動。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于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表示不僅上墳掃墓等儀式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蕩秋千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2007年12月14日,國務院正式發布《關于更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規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將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清明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將清明節納入到法定假日,有利于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揮傳承傳播中華文明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清明節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蕩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里,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后,寒食節逐漸式微,于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如今,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或在網上點一根“蠟燭”,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折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觀賞春色。
踏青時節除了登山臨水,游覽春光之外,人們還同時開展各式各樣的體育娛樂活動,諸如放風箏、蕩秋千、蹴鞠、牽鉤(拔河)等,內容更為豐富。直到今天,春游踏青活動仍為人們所喜愛。
“蠶花會”是江南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浙江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尤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于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浙江桐鄉市恢復了“清明軋蠶花”的活動。在2015年桐鄉舉辦的“清明軋蠶花”非遺系列活動期間,市民和游客參與體驗了“清明軋蠶花”系列活動中的眾多民俗項目,如高桿船技展演、搖快船展示、甜麥塌餅大賽、“聽蠶花戲”展演等,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此外,有江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觀園”之稱的桐鄉烏鎮景區,也在財神灣水面上表演“軋蠶花”的高桿船、拳船等,共同呈現一場民間文化的盛宴。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最古老的傳說,是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后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再晚點的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更晚點的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1915年,正式將清明節定為“植樹節”(1979年2月,為了紀念孫中山又將3月12日定為“植樹節”),從而使民間的插柳、植柳習俗又有了新的社會意義。新中國成立之后,為了營造優美的生態環境,提出綠化祖國的號召,除大力提倡清明植樹的民俗活動外,又制定了全民義務“植樹日”,使植樹造林活動更加廣泛地開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