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邰綜

12月6日,陳德銘搭機離臺
11月30日至12月6日,應臺灣海基會邀請,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率海協會交流團赴臺參訪。
在臺期間,參訪團一行考察了臺灣有關縣市有代表性的文創園區和醫藥企業;與臺重要工商團體、協會以及在臺陸資企業交流;出席了兩岸養老照護和青年創業兩場座談會;還走訪了農漁會、茶園、村鎮等單位,了解基層民眾和中小企業的關切,聽取對推動兩岸關系發展的意見建議。
11月30日,陳德銘在臺北與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會面。
陳德銘致辭時表示,過去一年來,兩會在推動兩岸協商、開展會務交流、妥處突發事件、服務兩岸民眾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積極進展。當前兩岸關系正處于重要節點,面臨方向和道路的抉擇,其走向關乎區域和平與民生福祉,應當繼續堅持“九二共識”政治基礎,保持和平發展正確方向。兩會將繼續加強合作,為兩岸同胞謀福祉,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中發揮積極推動作用。
林中森表示,7年來兩會協商已取得豐碩成果,未來兩會還將加強交流合作,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共同研究兩岸如何融入區域經濟整合。他預祝陳德銘此行能有“非常好的收獲”,促進兩岸優勢互補,相互合作,相互提升。
當天早前,陳德銘率海協會交流團搭機抵臺后,隨即前往臺中大甲媽祖鎮瀾宮參訪。
在鎮瀾宮接受記者采訪時,陳德銘透露,來臺前他已先到福建參訪了媽祖祖廟。他說,我們要發揚媽祖關愛人民、照顧大家的精神,來鎮瀾宮也是要感受這樣的精神。
12月1日,“兩岸老人預防保健與安養論壇”在臺灣長庚大學舉行。陳德銘出席活動并致辭。他表示,兩岸都高度關注養老照護產業,今后雙方在此領域的合作前景會越來越寬廣。
他說,人口老齡化是目前兩岸乃至全世界所面臨的共同社會問題。經過多年發展,兩岸養老照護方面形成了各自不盡相同的發展特點,有著相互合作的需求和潛力。
陳德銘指出,目前大陸60歲以上老年人已超過2億人,2025年預計將突破3億人,這將產生十分龐大的養老照護需求;臺灣人口老齡化進程早于大陸,養老照護產業起步較早,在服務理念、業態模式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
“去年到長庚養生文化村參訪時,臺灣無障礙社區建筑和完善的老年照護體系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回去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發揮海協會的職能,推動兩岸養老健康產業交流合作與共同發展。”陳德銘說,已經簽署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可以對臺灣開放養老等產業,可惜服貿協議現在還沒生效,不過大陸仍將向臺灣開放有關市場。
他指出,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為大陸養老照護產業的未來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這對有志于兩岸養老照護這個巨大市場的企業家而言是很好的機遇,相信兩岸通過交流和合作,一定能夠幫助提升兩岸養老照護產業的質量與水平。
臺灣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名譽院長黃美涓、長庚養生文化村醫療主任林志明等在會上分享了臺灣醫養結合的經驗。
陳德銘聽后表示“深受啟發”。他說,大陸的老齡化社會比臺灣來得晚,希望為兩岸業界搭線搭橋,促進合作,也讓大陸養老照護業少走彎路。
當天,陳德銘還出席了“兩岸青年創客座談會”。在致辭時,陳德銘表示,兩岸互補性強,要將臺灣的創新研發優勢與大陸市場結合起來,促進共同發展。
陳德銘指出,臺灣青年創客有創意,但創客仍需金融與大市場的支持,從這個角度看,兩岸合作的機會很多。據介紹,大陸目前已設立13家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為兩岸青年創業提供了資金和政策支持。
陳德銘說,兩岸互補性非常強,但這需要將臺灣創新研發優勢和大陸市場結合。如果將來臺灣相關政策更開放,大陸很多企業可能會將研發中心設到臺灣,大陸創客也可能來寶島投資,兩岸合作會做得更好。
當日座談會上有數位年長創客。陳德銘建議青年創客多聆聽長者看法。他認為,創新、創意不是青年人的專利,中年人、老年人雖然創意熱情、參加人數不如青年人,但他們具有經驗跟資本的積累,其成功率會比青年人高。“如果兩岸在創新、創意等各個方面都能老中青結合,那么中華民族會受到全世界矚目,會非常了不起。”
陳德銘提到,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方向,此處的“共享”包括兩岸共享,希望座談會能給兩會帶來啟迪,推進兩岸在創新創業領域更好的發展。
林中森致辭時表示,兩岸經濟都進入了以創新驅動取代投資驅動的新常態,臺灣青年擁有很多創新理念,希望通過兩岸的共同支持,發揮他們的才能,為兩岸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隨后,陳德銘一行前往臺灣大學永齡生醫工程館、手工推廣中心、松山文創園、臺北文創會所等地參訪。
12月2日,陳德銘一行赴大陸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臺北辦事處參加座談,與會陸資企業代表超過20人,包括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臺北分行及空運、海運、投資貿易、批發零售等領域代表。
據與會者透露,陸企代表向陳德銘反映在臺經營難題,例如投資限制嚴格,很多愿意投資的領域不向大陸開放;陸企人員辦理證件、居留手續也很繁瑣,配套措施不足,使陸企來臺投資遭遇障礙。陳德銘對此表示重視,承諾會向臺灣海基會反映,期盼共同解決,也希望臺灣營造寬松、友善的經商環境。陳德銘強調,陸企對臺灣經濟發展是有好處的,陸企促進當地就業,也鼓勵在臺陸企促進臺灣經濟發展。

12月1日,陳德銘在兩岸青年創客座談會上講話
結束近2小時座談后,陳德銘一行轉赴臺北101大樓,參訪來自北京的京泰發展有限公司在臺投資5周年慶祝活動。當日下午陳德銘離開臺北,前往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參觀,后參訪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在基隆市參訪海洋科技博物館時,陳德銘表示,回大陸將“做做廣告”,推動海洋科技博物館成為大陸游客訪臺觀光點。隨后,陳德銘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時要特別重視環境保護,兩岸在海洋方面有很多領域可以合作。
當天,臺灣方面陸委會主委夏立言宴請了陳德銘一行,雙方都表示期盼兩岸貨品貿易協議談判能有突破。
賞陶藝品、觀布袋戲、品龍須糖……12月3日,陳德銘一行來到臺灣宜蘭縣傳統藝術中心,感受當地傳統文化。
隸屬于臺“文化部”的傳藝中心于2002年開園,兩年后委由統一蘭陽藝文股份有限公司經營。該中心成立以來,截至2014年底,已吸引游客逾1300萬人次,為當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
陳德銘在欣賞園區文化的同時不忘“取經”,他不時地向解說員詢問傳藝中心公營和民營雙軌經營的運作模式。
在傳藝中心內一處名為《鄉情》的金雕作品前,陳德銘通過放大鏡看到作品中的小螞蟻。他說,這讓他想起毛澤東曾說過的名言,“不要蹲下來看到全是螞蟻,站起來看不到螞蟻”,意指平時不要把問題看得太大,但又不要完全看不到問題。
面對記者關于“這句話是否也適用于兩岸關系”的提問,陳德銘笑著說,這需要你們年輕人去想象。
因行程密集,陳德銘在傳藝中心僅停留約一小時。他說,此行看到很多小時候玩過的東西,很幸福地回憶起童年。兩岸的文化有相似的地方,有的文化在臺灣又得到發展,未來智能化等還會進一步改變一些文化藝術,兩岸都應研究如何應對。
陳德銘一行當天還前往南方澳進安宮和南天宮參拜媽祖,赴蘇澳港、杏輝醫藥集團參訪,并與當地漁會代表座談。
已四度訪臺的陳德銘,是第一次造訪宜蘭。在蘇澳港行政中心聽取簡報時,他說,希望此行能為未來兩岸在港口方面的進一步開放合作做準備。陳德銘說,大陸目前已有上海、福建等地設立自由貿易區,并向臺灣同胞開放投資,希望未來臺灣的自貿港也向大陸開放投資,讓兩岸經濟互利共贏。
陳德銘當天還前往宜蘭企業杏輝醫藥集團,了解該公司在兩岸的投資情況,并詢問杏輝在研發抗肺癌、抗失智等藥物的進展。他說,目前大陸常用抗肺癌藥物主要來自英國,但有些藥使用一段時間后會產生抗藥性,期待杏輝研發的抗肺癌藥物能有效抗癌,造福兩岸民眾。
當天,陳德銘還會見了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等人。他表示,兩岸經濟互補性非常強,面對全球競爭,兩岸更應團結合作。
12月4日,陳德銘一行在新北市參觀了坪林茶葉博物館。
新北市坪林區境內多山,且盛產茶葉,居民80%以上為茶農。陳德銘在博物館內詳細了解制茶過程和茶文化傳播歷史,并品嘗“文山包種”“東方美人”等道地臺灣茶,體驗“聞香”“品茗”“潤喉”的飲茶過程。
參訪后接受記者采訪時,陳德銘引述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話說,“兩岸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兄弟”。他指出,這里的茶文化和大陸福建幾乎一樣,現在兩岸茶產業都有很新的發展,“一帶一路”周邊許多國家和地區民眾有飲茶習慣,希望兩岸能共同開拓國際市場。
平時愛喝“碧螺春”茶的陳德銘還說,茶是有益人體健康的飲品,兩岸要共同弘揚茶文化。
隨后,陳德銘一行前往鶯歌陶瓷博物館參觀,中午則在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與20多位臺灣私立大學校長進行閉門座談,下午又前往新竹參觀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
在參訪鶯歌陶瓷博物館時,陳德銘不時向解說員提問。之后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表示來臺灣是為了推進兩岸交流,但自己在文化交流領域也“要補點課”。
陪同參訪的鶯歌陶瓷博物館館長陳春蘭認為,陳德銘很關心臺灣陶瓷產業的發展,所提問題深入。她透露,陳德銘邀請其有機會到北京與大陸陶藝家交流。
“村民收入來源主要有哪些?”“這里種什么?”“產品銷路如何?”12月5日,陳德銘來到臺灣南投縣魚池鄉大雁村澀水社區,了解當地居民生活情況。
澀水社區于“9·21”大地震后成立,原為魚池鄉大雁村七至九鄰的澀水聚落。大雁村原為邵人與布農人狩獵區,早期居民由大陸福建省泉州、漳州等地移徙而來。當地居民世代以務農為生,近年來逐步發展生態觀光與民宿。
陳德銘的到來,讓周末的小村落熱鬧起來。一些村民聚集到社區小廣場,準備好“阿薩姆紅茶”和“番薯包”等特產迎接賓客。
在林中森、澀水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蘇水定等人陪同下,陳德銘參訪了制陶工坊“澀水窯”,并走入茶園了解當地主要產業。
近一個小時參訪中,陳德銘向蘇水定詢問社區情況。得知當地主要靠種植茶業營生時,陳德銘問產品可否在網絡上訂購。得到肯定答復后,陳德銘點頭表示贊同。
據蘇水定介紹,近年當地居民還將多余房間整理出來,發展成民宿。陳德銘聽后問,“有大陸游客來這里體驗農家樂嗎?”并表示,“以后我退休后也要帶太太和孩子過來體驗一下”。
參訪澀水窯時,制陶師傅的孫女陳姿弦好奇地跟在來客身邊,引起陳德銘注意。“今年幾歲了?”“讀幾年級了?”“這么小就近視了,要注意保護視力哦。”陳德銘關切地問詢并叮囑。
11歲的陳姿弦一一作答,隨后還向陳德銘贈送了其爺爺制作的茶壺。陳德銘感謝之余,邀請她有空到北京玩,并承諾回北京后寄紫砂壺回贈她。
陳德銘當天還參訪了苗栗縣竹南蛇窯、三義木雕博物館等。在竹南蛇窯,年近九旬的創辦人林添福向陳德銘展示了傳統拉坯技藝。陳德銘在欣賞此制陶工藝時關切地詢問民間傳統工藝的傳承情況。
陳德銘結束當日行程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全球化的高新技術對整個社會發展有促進作用,但也給傳統技術和藝術帶來新的挑戰。當流傳幾千年的中華文化也遇到傳承問題,兩岸有必要共同應對。
“畢竟我們的文化是一致的,我們的傳統藝術非常相似。”陳德銘說,目前兩岸在傳統藝術領域都有所創新,“但我覺得兩岸間相關交流還不夠,希望交流更多些”。
12月6日一早,陳德銘便從南投日月潭直奔臺中,參觀森磊觀博物館,停留約一個多小時,林中森和館長陳學明陪同參觀。
隨后,陳德銘一行搭機返回北京,結束7天6夜訪臺行程。被問到此行最大收獲是什么?陳德銘說,更多貼近民意,了解大家的想法,對他的工作是有幫助的。至于這趟來臺灣,有沒有發現什么改變?陳德銘笑說“只會更好”。在被詢問是否會再來臺,他表示“一定還會來的”。
陳德銘通關出境經過免稅商店時還說,“都沒有買些東西,作點小貢獻,希望下次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