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2日,臺“行政院長”毛治國對于臺灣地區未能成為亞投行意向創始會員表示遺憾,他表示亞投行臨時秘書處對外亦說明“并不妨礙臺灣方面今后成為亞投行成員”,顯見臺灣方面“先舉手,才有發言權”的策略奏效(資料圖)
近30年來,隨著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陸已成為臺灣方面最大的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順差來源地??梢哉f,30年來大陸經濟崛起和兩岸經濟合作的不斷深化是兩岸經濟關系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事和大勢。但需要指出的是,過去30余年中兩岸經濟合作快速增長得益于大陸經濟快速、持續發展的背景。而這一階段大陸經濟增長和兩岸經濟合作主要依賴大陸的人口紅利、生態環境的過度消耗、房地產業的快速膨脹、分配結構的嚴重失衡,以及對臺資具有時代特質的超國民待遇等因素。當前這種舊的發展模式,退出歷史舞臺已成定局,大陸經濟新常態背景之下的兩岸經濟合作新常態的出現也就成為必然。
今年兩會中,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2015年大陸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定為7%左右。這充分顯示當前大陸經濟發展已全面步入新常態,處于“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新階段。隨著大陸經濟增速放緩及宏觀經濟形勢發生深刻變化,臺灣島內部分學者及臺商擔憂,過去大陸經濟高速發展的紅利將消失,兩岸經濟合作動力將減弱。但同時也應看到大陸經濟發展新常態中蘊含著諸多新機遇和新商機,這些是過去大陸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所沒有的。更重要的是,這些商機恰恰是當前臺灣經濟實現轉型升級的最主要因素,也是未來打造兩岸經貿關系“升級版”的重要動力。
隨著大陸經濟發展新常態相關政策的落實,大陸市場準入制度將進一步放寬,更為優化的貿易投資環境,可為兩岸產業合作拓展新的增長點。例如大陸已開始逐步進入服務業占主體的后工業化社會,2014年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由46.9%提高至48.2%,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對臺灣而言,若能抓住大陸經濟發展尤其是內需市場擴大的契機,無疑可最大限度地分享商機,優化過去以加工貿易為主體的兩岸貿易結構。與此同時,還可以通過上海、天津、廣東、福建4個自貿區與島內相關各區域的深度銜接,從“點”的合作深化兩岸經濟合作。
前段時間大陸方面在博鰲論壇正式推出“一帶一路”建設藍圖,國臺辦主任張志軍也表示歡迎臺灣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AIIB),希望兩岸共同融入國際經濟。毫無疑問,“一帶一路”、亞投行等由中國大陸主導的經濟規劃和經濟組織中蘊含著巨大的商機,為兩岸經濟合作尤其是臺灣經濟發展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從更長遠的視角來看,持續深化兩岸經濟聯系是臺灣經濟發展融入區域經濟發展、參與有關游戲規則制定、參與危機防范機制建立、參與區域經濟結構重構的捷徑。當前,臺灣方面應理性、務實思考,如何對內深入參與大陸經濟發展新常態,對外積極參與“一路一帶”、亞投行建設,作出兩岸經濟合作新常態下的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