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林美秀時,她一再向我確認,“大陸觀眾真的認得我?”“我應該在大陸沒有什么知名度吧”。其實這些年隨著她出演的影視劇《我在墾丁天氣晴》《我可能不會愛你》《親愛的奶奶》《總鋪師》等通過互聯網在兩岸間的廣泛傳播,已令不少大陸觀眾認識了這位堪稱臺灣影視劇“媽媽代言人”的臺灣演員。其實早在幾年前,有部潤喉糖廣告在兩岸紅極一時,內容大致是豐腴版的孟姜女哭長城,一句“我歹命啊”(閩南話,意指我命苦啊)嚇得筑城工匠喊道,小孟又來了。那個小孟,就是林美秀,只是當時的她還默默無聞。談及當年那個令她意外走紅的廣告,林美秀笑說:“那時大家還不知道我的名字,但是一提起那個廣告,想到的就是小孟。”
去年,林美秀憑借飾演電影《總鋪師》女主角的母親膨風嫂摘得臺北電影節最佳女配角,評審團贊譽其表演節奏精準、演技不落俗套,在嬉鬧詼諧的情景下,依然扎實詮釋出屬于臺灣女人獨特的韌性與厚度。確實,這位成長在臺灣宜蘭羅東鄉下的臺灣查某人(閩南話,泛指各年齡女性)身上所呈現出的吃苦耐勞、堅韌果敢也生動詮釋出臺灣女人獨特的品性。
如今48歲的林美秀在臺灣影視圈算不上大紅大紫,平凡的樣貌、有些豐腴的身材,都令她顯得過于普通。但也因對表演藝術的摯愛,令她顯得并不那么平凡與普通。開朗、樂觀外表下的她有著令人早已熟悉的溫暖笑容,也有著笑聲與掌聲背后一路打拼,磨礪出的沉穩與平淡。
都說戲如人生,人生如戲,林美秀或許從未想過會成為今天的自己。
生長在宜蘭羅東鄉下的林美秀,家境普普通通,大致就是那個年代臺灣鄉鎮隨處可見的鄉下女孩。只是從她如今略顯豐腴的身材很難讓人想到,她曾是舞者出身。林美秀笑說,雖然自己的身材矮矮短短,但其實這樣子跳起舞來才順、才好看,太高的人跳起舞來反而會像喇牙(閩南話,意指蜘蛛)。“小時候我蠻任性的,看到班上女同學表演劈腿也想學跳舞”。最初母親聽及她的想法并不贊成,每月250元(新臺幣,下同)的費用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家庭開支,最后母親還是答應了她。林美秀進入了臺灣著名的蘭陽民俗舞團學習舞蹈。“后來隨舞團去海外演出需要幾萬塊的旅費,我媽開始不太同意,后來還是悄悄幫我付了錢,還寫了一封信要我上飛機再看。”信中母親叮囑她出門在外要小心,跳舞歸跳舞,回來后還是要好好念書。“不管再怎么困難,也要讓孩子一償心愿,這就是媽媽吧。”林美秀如此說道。在蘭陽民俗舞團從小學一直跳到中學畢業,林美秀也因隨團演出錯過了高中升學考試,她很“認命”地選擇了國光劇藝實驗學校舞蹈科(今臺灣戲曲學院),開始了她離開故鄉宜蘭北上打拼的人生。
在國光藝校那些年,林美秀加入了當時島內頗有知名度的馬雷蒙舞群。采訪那天,我拿著iPad在網絡上搜索當年她表演的畫面。看著昔日那個身材纖瘦的自己,林美秀大笑不止,直說“胖胖的女生,在演藝圈還是有出頭天的機會”。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秀場文化風行全臺灣。那時林美秀一個月可以賺到五六萬元,比當時上班族薪水還多。她一度以為自己未來的路,只有跳舞。進入90年代,娛樂生活日漸豐富,秀場文化隨即沒落,表演的機會越來越少。“那時我爸媽都不知道我在臺北干嘛,以為我工作還蠻不錯。其實還要借錢過日子,等有了錢再還給別人。”
或許人生的奇妙之處,就在于有無限的可能。一次和朋友的餐聚中,林美秀沒心沒肺地大笑大鬧,讓同在席中的臺灣知名劇作人李國修印象深刻,邀她加入自己的屏風表演班。“當時也沒想很多,只覺得演戲應該很有趣的樣子。”不過她沒有想到,為了抓住這個跳舞之外“人生新的可能”,她熬過了人生中最困苦的8年。“演戲雖然很快樂,但收入也不穩定,一次排練有200元收入,正式演出一場有1500元。但一整年下來,只有10場正式演出。”為了多賺一點錢,她還兼做劇團服裝管理。“我不覺得日子很苦,反而覺得是另一種磨練,不會想放棄,連轉行的念頭都沒有。”林美秀說那幾年生活困頓,但累積的人生歷練,也為日后的表演累積了巨大的能量。“還好我最后選擇了舞臺劇,要不然也不會有今天的自己。”

30歲那年,林美秀出演了人生中第一部舞臺劇《黑夜白賊》,那部舞臺劇描述了身為母親的女主角從年輕到年老的內心變化,一臺戲猶如女人的一生。至今這部戲都是林美秀自己最喜歡的作品,也因出演母親的角色讓她從此在臺灣影視劇中飾演著各式各樣的“媽”。
去年島內媒體票選“看到她,你就想叫媽”的精神人物,網友們一面倒地將林美秀拱上榜首,最終獲封“臺灣一媽”。對于在影視劇中一直飾演母親的角色,林美秀并不覺得單調,令她最在意的是自己所詮釋的角色是否被認同。“或許大家不記得我演過誰的媽媽,但至少記得我把媽媽這個角色演得很好。”這其中,也有著她對臺灣女人的理解。林美秀念高中那年,母親罹患腎病需要每周洗腎3次,父親為了多賺錢投資蓋房子,最后卻把家中積蓄賠得精光。“為了讓家庭比較好過,我媽只能顧內又顧外,每次家里難得有好飯好菜都是先給我和兩個弟弟,自己用菜尾湯拌飯。”林美秀曾經問母親,你一生都在為別人而活,不會覺得這一輩很不值得嗎?母親對她說,“查某人連生個小孩這么痛都可以忍,哪有什么事不能犧牲?”如今想起幾年前離世的母親,林美秀還是會忍不住眼圈泛紅。“從宜蘭北上打拼的那些年,即使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三餐不繼,我也不曾想過放棄。我相信,那就是媽媽的愛為我帶來了力量。”
采訪時我問林美秀,認為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她說悲的部分比較多,然后是喜。“如果不開心,我也會悶在心里,有時候舞臺劇也是我發泄情緒的一種方法。”采訪前看舞臺劇《人間條件二》現場錄影,林美秀在其中飾演一位歷經“二·二八”事件的臺灣阿嬤,整個演出過程無論臺詞、動作詮釋得觸動人心,也讓很多臺下的觀眾看得啜泣聲不斷。出演那部舞臺劇時,林美秀的母親已處于生命彌留的階段,她也把內心的悲投射到角色之中。家庭生活對林美秀而言無比珍貴,父母平時對她不善表達關愛,但總在特殊時刻給予她溫暖。“當年我爸媽看到我參加劇團演出,還問我你怎么會演戲?”后來林美秀接連獲得獎項,肯定也讓父母流露出對女兒的驕傲。“我媽那時候已經知道我慢慢有些名氣了,但她嘴上都不講。”林美秀笑說有次外出,母親要她別穿著短褲、拖鞋就出門,要是有觀眾認出要合影怎么辦?結果在路上果真遇到觀眾想合影,身旁的母親還像經紀人一般幫女兒圓場說不好意思,今天美秀沒化妝啦。一番外人看來普通的對話,對林美秀來說,卻是莫大關愛。“說起來,我媽是影響我人生最大的人。如果不是她的支持,我大概也不會走上舞臺這條路。”或許,也正是因為母親,才使得林美秀將臺灣女人韌性和樂觀的本色詮釋得如此真摯動人。
當年還在馬雷蒙舞群時,林美秀曾在臺灣電影金馬獎頒獎典禮中伴舞表演。或許當時的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會在多年以后,以最佳女配角的身份再度站上金馬獎的舞臺。
2003年,林美秀憑借影片《黑狗來了》摘得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2011年、2012年連續兩年斬獲臺灣電視金鐘獎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雖是舞者出身,但是演技的拿捏比起不少專業出身的演員毫不遜色。去年臺北電影節頒獎中林美秀不僅憑借影片《總鋪師》摘得最佳女配角,還現場表演影片插曲《金罵沒ㄤ》(閩南話,意指現在沒有老公)。多才多藝的她,演戲、舞蹈、唱歌樣樣拿得出手。采訪時我笑說,已經奪得了臺灣“三金”(金馬獎、金鐘獎、金曲獎)中的“二金”,是不是下次要摘得金曲獎?湊滿“三金”?林美秀卻說自己是一個胸無大志的人。“這一點我跟我媽很像,一切順其自然。很本分的做好該做的事,過好每一天的生活。”她說自己從來沒有想過去規劃自己的未來,因為人生的腳步隨時都在變化,沒有人知道老天爺下一步要給你什么考驗。“人生真的很像演戲,你把它當做一出戲來演就好。當下可能會有點勉強,但其實都不會后悔。總覺得老天爺有眷顧我,一些該吃的苦我都吃了,然后才讓我得到今天好好的一碗白飯。”
如今的林美秀已是臺灣演藝圈中諸多后輩口中的美秀姐,她的態度依舊謙遜。采訪中她多次提到“態度”兩個字,她認為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態度。“不管你條件再好,別人眼睛看到的都是態度。”從走上戲劇舞臺,到登上大熒屏,林美秀回想這些年走過的人生,一直不解為何當年李國修老師會如此看好,出身舞者連臺詞都不太會背的她。但林美秀始終記得國修老師對她講過的一句話,每出戲都是一張白紙,由導演親筆畫出一張畫,而每個角色都十分重要。“在演藝圈很多人都想當紅花。但是紅花通常開得快,謝得也快,綠葉卻是生命力旺盛,可以活很長的時間。”對于人生,她不會想太多,也不會強求。“只要努力,該是你的總有一天會是你的。”林美秀相信不強求的人生會比較快樂,汲汲要求答案的人生則限制重重。“有時我會想過了50歲后,我要做什么,開始會有點慌。因為人生20歲、30歲、40歲就這么過了,還能演多久?”不過嘆口氣之后,她又會笑著自問自答,“想那么多干嘛?珍惜現在就對了”。
人生歲月雖然起起伏伏,林美秀咀嚼、反芻人生悲喜,面對人生高低就是“好好地過,認真地做”然后“不要想太多,做就對了!”采訪中,彼此的笑聲不斷,卻也讓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的感性和樂觀,或許這也正像臺灣查某人林美秀說的“我希望演戲不只是讓觀眾認識演員,更希望能演出更好的生活,讓觀眾知道什么是屬于自己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