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1940年出生的小提琴演奏家俞麗拿生來就是一個傳奇人物。她幼年學的是鋼琴,可“有心栽花花不成,無意插柳柳成蔭”,周圍人絕沒想到,使她年幼得志、一舉成名的卻是小提琴。

1959年5月27日,轟轟烈烈的“大躍進”年代,上海音樂學院向建國十周年獻禮作品,竟然是充滿詩情畫意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當晚,該作品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首演,年僅18歲的上海音樂學院學生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其嫻熟的演技、優美的旋律很快征服了全場觀眾,俞麗拿的芳名瞬間傳遍大陸。
從這以后的半個世紀,俞麗拿成了中外無人可撼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演奏人”。她本人也以“永遠的祝英臺”而深深印刻在炎黃子孫的腦海里。50年來,《梁祝》唱片在大陸先后灌制了6個版本,但究竟出了多少張,就連俞麗拿本人也鬧不清了。“文革”以前,它的銷售量在排行榜上僅次于梅蘭芳的京劇唱片,為此她還榮獲了中國首屆金唱片獎。
《梁祝》是中國原創,是至今在全球影響最廣泛的小提琴協奏曲。上世紀60年代以來,許多國外樂團小提琴手都以能駕馭演奏此曲為榮。日本“小提琴皇后”西崎崇子更因模仿俞麗拿的演技,使《梁祝》紅遍日本,被人譽為“日本的俞麗拿”。
1990年10月,藝術風采不減當年的俞麗拿應臺北市交響樂團盛邀訪臺,成為兩岸開放交流后,第一位赴臺演出的大陸藝術家,被臺灣媒體譽為“兩岸雙向交流的報春燕”。
這一年10月19日夜晚,臺北音樂廳出現了多年未見的“爆棚”盛況。當身著一襲墨綠色長禮服、風度優雅的俞麗拿緩緩登上舞臺時,觀眾席上先是一片靜寂,緊接著響起了春雷般經久不息的掌聲,席間還不時夾雜著陣陣啜泣聲。“真是俞麗拿來了?”有幾十位白發蒼蒼的花甲老人,拼命揉著通紅的雙眼,似信非信地直盯著舞臺。
對于俞麗拿來說,登臨世界各地的大舞臺演奏早已習以為常,面對如癡如醉的眾多觀眾,她總是凝神屏息,從容持弓,奏出一個個千變萬化的音符。可那晚,她實在抑制不住內心澎湃的情感。這幾十年來,她的足跡踏遍了長城內外、全球各地,唯獨無緣為寶島同胞獻技,這不能不說是巨大的遺憾。現在,終于能與寶島樂迷共度“俞麗拿之夜”,多有歷史意義啊!
藝術的靈感在于感情的激發和即興的創新。當晚俞麗拿的身心全部沉浸于《梁祝》的情緣,她的表情隨著故事的鋪陳,時而沉醉,時而哀怨,激昂時似飛瀑流云,舒緩處如鶯鳴鸝啼,全場幾千顆觀眾的心隨著藝術家纖纖十指間傾瀉出的絕妙音符跳動、起伏、激蕩,不時可聽到觀眾席上傳來的抽泣聲。一曲奏罷,掌聲四起,俞麗拿6次出場謝幕,仍欲罷不能。此時此刻,曾先后表演幾千場的小提琴家忍不住淌下了熱淚,她哽咽著動情地說:“我多么希望祖國能夠早日統一。”一句肺腑之言,引發了臺下多少《梁祝》迷掩面而泣。就在此時突然一只熾熱的舞臺燈爆破了,虛驚之余,觀眾們不勝感慨:一曲《梁祝》令舞臺燈也為之動情。
俞麗拿沒想到,自己的一個私人秘密在首次抵臺48小時后,被當眾“揭底”。為了“俞麗拿之夜”的盛大演出,海峽兩岸音樂家分頭練習。當第一次合練剛結束,臺北交響樂團團長兼指揮陳秋盛在《生日快樂》的樂曲聲中,當眾宣布:“諸位同仁,今天讓我們衷心祝愿尊敬的俞麗拿教授生日快樂!”全體團員起立,在熱烈的掌聲中,一位女團員捧來了一只芳香四溢、10多斤重的大蛋糕,正中赫然擺放著一把素有“樂壇之星”稱號的小提琴,鮮紅的緞帶上寫著:“祝俞麗拿教授樂壇魅力永存!”
20年前,當陳秋盛尚在聯邦德國留學時,就迷上了俞氏《梁祝》。孤身一人客寄他鄉,每逢夜深人靜,聆聽一曲情意綿綿的《梁祝》,竟成了他排遣鄉愁的最佳享受。陳秋盛萬萬沒有想到,歷經20多個春秋后,他竟有幸邀請自己最崇敬的俞麗拿來臺演出,并為她祝壽!
當晚,臺灣各界在臺北著名的“淘淘大酒家”為俞麗拿舉行歡迎宴會。熱心的女老板也是一個十足的《梁祝》迷,她悄悄地將宴會演變成別具特色的祝壽酒會,并向壽星獻上了親手制作的5層生日大蛋糕。據知情人透露,只有最尊貴的客人,才有幸品嘗她親手制作的蛋糕。
宴會結束,幾近午夜。俞麗拿回到旅館,恭候多時的旅館總經理又帶領員工,盛情地給她送來了一日之中的第三個生日蛋糕,還風趣地說:“臺灣民間最推崇‘三’,第三個生日蛋糕最有意義。”
在臺逗留半個月,俞麗拿的日程排得滿滿的。盡管她放棄休息,兩度登臺公演,又為大學生舉辦了兩場《梁祝》作品講習會,可仍無法與更多的樂迷見面。臨別時,雙方約定,今后俞麗拿一定要撥冗多多赴臺演出、講學,為更多的臺灣觀眾帶去大陸同胞的一片深情。
2009年3月7日晚,小提琴家俞麗拿在上海音樂廳再次奏響抒情動人的協奏曲《梁祝》。她的鋼琴家兒子李堅則站在了指揮席上,執棒上海青年交響樂團,一臺“話蝶50年”音樂會在眾人的熱盼中拉開帷幕。
這次演出,俞麗拿神情分外專注,琴音也格外明亮,聽眾們無不沉浸在深情的旋律之中。原來,當晚俞麗拿手持的這把小提琴非同尋常,這是一把意大利斯特拉底瓦里古琴。演出結束后,俞麗拿悄悄披露一個秘密:“50年來,我還是第一次用世界名琴演奏《梁祝》啊!”
女“琴王”的同仁都知道,從1959年5月首演《梁祝》起,俞麗拿使用的一直是一把譚抒真教授制作的小提琴。回憶往事她深有感觸地說:“譚老師的這把琴拉起來得心應手,很想買下來。琴價盡管只有1000元,但一個學生當時哪有這么多錢買。后來,在老音樂家們的支持下,上海音樂學院買下了這把小提琴,一直供我使用至今。”半個世紀以來,這把琴一直伴隨著俞麗拿登臺演出、進棚錄音。有時與自己的學生同臺演出,學生的琴都比她的琴名貴,她也無所謂,畢竟對手中的這把琴已知根知底。
2008年秋天,來自寶島臺灣的一位學生開始跟隨俞麗拿學琴,這位學生對藝術格外投入。按俞麗拿的教學風格,從不問學生背景,見他學得認真,也教得十分用心。這一切都被這位學生的父親吳明憲看在眼中,對這位《梁祝》的首演者十分尊重和欽佩。
吳明憲是一位臺灣科技實業家,因為鐘愛藝術品,又成了一位收藏家,還在上海創辦了藝術品公司。當他從報紙上得知俞麗拿要在上海舉辦“話蝶50年”音樂會,便主動向俞麗拿提出:“俞老師,我收藏了一把斯特拉底瓦里琴。如果你有興趣,不妨就用這把琴來演奏《梁祝》吧。”斯特拉底瓦里琴如今是非常貴重的古董藝術品,雖然收藏家出借名琴的事情在國外也經常發生,但一般都要簽訂合同、購買保險,吳明憲卻是無條件借給俞麗拿在這臺音樂會上演奏《梁祝》。

1959年,俞麗拿首次在上海蘭心大戲院公演《梁祝》
演出前一個星期,俞麗拿接過了這把制作于1647年的古董琴,稍稍一試果真非同凡響。為了盡快熟悉這把小提琴,她天天閉門苦練,“一個星期下來,我對這把琴的性格已非常熟悉,演奏起來感到琴音能淋漓表達自己的感情了”。在當晚的音樂會上,俞麗拿持琴揮弓,全心投入,為觀眾盡情揮灑出感人的音符。
2010年5月20日,臺北市民樂團為“經典重現音樂會”舉辦記者會。應邀前來參加演出的俞麗拿在會上動情地說:今年我屆滿70歲,即將告別舞臺。在正式告別前,專程趕到寶島,最后一次為臺灣觀眾演奏《梁祝》。回憶20年前第一次赴臺交流,俞麗拿感慨萬千,記憶猶新,“到臺灣后本計劃在臺北就演一場,不料實在太轟動,觀眾懇請主辦方無論如何要加演,經多方協商,好不容易擠出場地又多演了一場。當時臺灣報紙鋪天蓋地的報道,光剪報我就整理了一大本”。
首次來臺交流演出,美麗的寶島、熾熱的樂迷給俞麗拿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此后,她又應臺灣方面的盛邀,多次赴臺表演,臺北、臺中、高雄的舞臺多次縈繞著她的琴聲。“現在完全不同了。兩岸關系發展很快。20年前從上海到臺北經深圳、香港走了整整2天,而這次從上海來臺直航只用了80分鐘”,俞麗拿回憶道,“封琴前,再來寶島演出特別有紀念意義。接到臺北市民樂團的盛情邀請,讓我立刻想起自己50歲時在臺灣拉《梁祝》、過生日的美好時刻,這在我的記憶中永遠不會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