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經過精心籌備,為觀眾獻上“大禮”——4大區域于10月10日當天開始對外開放。自此,寶蘊樓里,“院史展”帶你追憶過去的故宮;慈寧宮區域為你揭秘神秘的后宮生活;伴隨午門—雁翅樓展區的開放,帝后過壽的盛景將重現;東華門城樓上,你可以探尋紫禁城古建的奧秘。故宮也因此對外開放的區域擴至65%,用院長單霽翔說話,“開放區域的擴大,將為大家呈現一個更真實的故宮”。
以下是新開放的區域情況——
苔痕草色,余暉流瓦。慈寧宮、壽康宮南側,慈寧花園里一切都是那么深邃優雅,寧靜肅穆,轉瞬百年。由于綠樹成蔭,這里是紫禁城里最清涼的所在之一。
紫禁城內一共保存有4座花園,御花園、慈寧宮花園、建福宮花園和乾隆花園。這慈寧宮花園與御花園一樣,始建于明代。而位于外西路的慈寧花園最獨到的地方,就是它專門為明清兩朝太后、太妃游玩休憩、禮佛唪經之用,以佛堂為主,保存藏傳佛教文物最多。
花園內現存9座建筑,可分為南北兩區。北區以咸若館為中心,其北側有慈蔭樓,東西兩側為寶相樓和吉云樓,此3樓呈“冂”形環抱咸若館。
咸若館將是故宮40多座藏傳佛教原狀佛堂中第一座對公眾開放的佛堂,共陳設文物1050件。正殿門上懸掛木金漆九龍紋乾隆皇帝御筆“壽國香臺”匾,正殿大門兩旁楹柱上懸掛木金漆九龍紋乾隆皇帝御筆對聯。正殿明間正中放置紅漆描金供案一張,東、西次間正中各有一座楠木7層八邊形佛塔,每座塔內分別供奉“大清乾隆辛卯年造”的瓷無量壽佛500尊。
南區則以臨溪亭為中心。臨溪亭翼然“落”在水池正中的石橋上,東西臨水,南北出階。舊時池中曾植蓮花,遙想夏日定然荷香水韻,一片清涼。
花園里一共植有古樹106棵,慈蔭樓東西兩側各接花臺一座,上植7棵檜柏。臨溪亭南北兩端亦各設花臺一座,上種牡丹、芍藥。春天花影重疊,夏天蟬鳴鳥語,秋天銀杏金黃,冬天柏翠松蒼。
據了解,咸若館內陳設文物密集,觀眾僅可進入抱廈參觀正殿陳設,不能進入正殿內參觀。
另外,慈寧花園東院考古工地已發現清代中期磚鋪地面、建筑材料施工坑,明代后期磚石混建排水溝、磚鋪地面和明代早期大型建筑基址等重要遺跡。故宮在考古探方之上設置棧道,觀眾可在其上觀看考古發掘的過程。

慈寧宮花園

慈寧宮:北齊石佛像及菩薩像

東華門:古城墻上看古建

崇慶皇太后畫像
民國建筑風格的寶蘊樓曾一度淪為文物庫房。經過修繕,小樓二層變成展廳,首展追憶從建院到1949年的“故宮早期院史”。當年文物南遷過程中北返的箱子、1923年建福宮花園火后殘跡照片等悉數亮相。
故宮新開放的慈寧宮從10月10日起將變身常設雕塑館。走進慈寧宮,巨大的一佛二菩薩石雕穩居殿中,低眉垂目,慈悲安詳。雕像用白石雕成,體現了北齊時期河北地區佛教造像的特征。佛像袈裟質感厚重,菩薩手指柔軟豐腴,藝術風格各異。
過去,當居中的大佛孤寂地“躺在”城墻邊、庫房里的時候,它是“哭”的。這尊北齊佛像本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位民間收藏家收購的,顛沛流離來到故宮,此前一直“風餐露宿”。據悉,大石佛重達4噸多,當時有20多人用了20多天才把它立起來。
當大佛“立”起,換成仰視的角度注視它時,人們驚異地發現,佛像嘴角微揚,竟似有笑意。
據了解,慈寧宮雕塑館分為5個專題,共計展出400余件雕塑文物,年代跨度從秦代到清朝。其中,慈寧宮正殿展廳為雕塑薈萃館,展出45件文物,皆為故宮雕塑類藏品中遴選出的精品,尤為值得關注的是東漢永和五年石羊、北齊石佛像及菩薩像、唐開元二年陶俑、北宋木雕彩繪貼金觀音像、清代銀鎏金六世班禪像。慈寧宮東廡為修德白石館,主要展出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的佛教石造像;西廡為漢唐陶俑館,展品年代起自西漢,止于明朝,以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陶俑為主。慈寧宮的后殿為大佛堂,大佛堂的明間及東暖閣為佛教造像館,展示不同質地的古代佛教造像;大佛堂西廡為磚石畫像館,展品包括石像生、畫像石、畫像磚、磚雕等。
據悉,首先開放的是慈寧宮正殿、慈寧宮東廡、慈寧宮西廡3個展廳,共展出文物191件。大佛堂與大佛堂西廡這兩個展廳目前正在緊張籌備中,將于布展結束后擇日開放。
慈寧宮的西側,一座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的宮殿默默地在時光中沉寂著。這里是乾隆皇帝為生母崇慶皇太后建造的頤養起居之所——壽康宮,意為長壽健康。而崇慶皇太后則以86歲的高齡穩居中國皇太后中最長壽者之一。
后殿是太后寢宮。東側宮室正中央朝西的寶座兩側為乾隆的親筆書法;“大炕上”多寶閣是乾隆年間的家具自不必說,就連多寶閣里的大多數文物也是依歷史記載原位放置。只有個別的不是,因為有幾件東西現在珍寶館展出。
西側是皇太后的休息場所,這里對公眾“半開放”。雖然觀眾無法進入臥室一睹全顏,但是選對角度,從側面探身,還是能看到當年皇太后的休息場景:淡紫色床幔、黃底繡花床單……
后殿再往北,便直達北圍房。據介紹,北圍房西二間為乾隆三十四年添建的戲臺,現已無跡可尋。皇太后坐在東間看戲,看累了直接在東間的床上休息,里面還有室內的衛生間。
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木結構建筑群,故宮擁有近6000件古建文物藏品,受限于場地未曾公開展示。開放的東華門古建筑館正是故宮一個專門展示建筑藝術的展覽地。
走進東華門城樓,躍層的展廳設計首先就帶給觀眾層次分明的觀感。上層垂掛古建筑核心構造之一的斗拱,觀眾可近距離欣賞東華門建筑構件和彩畫天花之精美;下層為故宮、圓明園部分建筑的圖紙和燙樣,展出檔案圖紙70余張,文物資料50余件。
5款與實際建筑幾乎一模一樣的立體“樣式雷”燙樣擺在展廳正中,頗引人矚目。其中既有故宮養心殿、延禧宮,也有已被燒毀的圓明園清夏堂等場景,每個燙樣五臟俱全,庭院門窗精致小巧。據介紹,燙樣主要由紙層疊鋪設而成,每組燙樣上貼有黃色紙簽,注明建造宮殿時的比例。
此外,古建筑館還將東華門城樓、東南角樓、城墻、地面展廳相結合,以充分挖掘建筑空間自身的價值,形成一個立體的、生動的、視野開闊的大型展覽。
此次東華門至午門雁翅樓區域城墻將開放,觀眾可登樓漫步,墻內宮城恢弘,墻外岸柳青青。為方便觀眾駐足留影,故宮特為這段城墻架起了木棧道,設置了數個觀景臺。遍賞紅墻內外的美景,別有一番意趣在心頭。
同時將開放從東華門至午門的一段城墻,人們可以從東華門沿著城墻走到午門,可以走遍紫禁城六分之一的城墻,讓觀眾可以在城墻上看紫禁城。特別是可以進入東南角樓,走近觀賞三重檐七十二條脊的精美建筑。同時,全院的石刻構件也會收集起來,建設石刻構件保護展示園區。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古建筑館。
另外,武英殿東側斷虹橋一帶非開放區域,古槐成林、綠草如茵,是紫禁城內最美的景致之一。行路兩旁所植據傳為元代古槐,有“十八槐”之稱。斷虹橋上蹲坐著19頭石獅,形態各異、憨態可掬。今后此處也將向游人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