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陳 暉
農村環境整治的“丹棱模式”
文/本刊記者陳 暉

(攝影/楊培珍)
核心提示
沒有美麗鄉村,就沒有美麗四川。環境綜合整治、文化傳承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通過環境綜合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丹棱縣以綠化、凈化、美化為追求,由治理臟亂差入手,全面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使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鄉村的魅力在自然,在其獨特的風貌。威遠、郫縣、綿竹等縣以傳統文化為靈魂,挖掘文化底蘊,傳承鄉村文脈,保留鄉土味道,留住鄉愁記憶……各地的實踐體現了幸福美麗新村的田園之美、自然之美、農耕之美、傳統之美。
2015年3月7日下午4點,在丹棱縣楊場鎮獅子村舉行了一場公開招投標會,通過市場運作確定了今年全村垃圾清運兩個標段的承包人。經過公開投標、投票表決,報名的4個村民中鄒桂平和鄭澤均分獲兩個標段的承包權。“承包期只有一年,明年這個時候我們還要重新公開招投標。”
在丹棱縣鄉村,山清水秀的環境宜人宜居。丹棱鎮龍鵠村黨支部書記羅朝運說,對農村環境來說,“水清百清、水濁百濁”。
龍鵠村并非沒有走過彎路。過去,村民亂倒垃圾,垃圾“圍河、圍路、圍房”的現象隨處可見。“以前你沒來看過,白色垃圾充滿整個水庫,都看不到水了,又臟又臭。每年我們村組干部都要劃著船清理十多次。”羅朝運坦言,“現在環境好了,每到周末,到我們村來釣魚的人多得很,自駕車路邊都停滿了。”
改變來自于全省開展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2011年3月,丹棱縣為了扭轉農村臟、亂、差的生活環境,按照省、市部署,在龍鵠村試點實行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
垃圾收集設施和轉運設備一次性投入太大,怎么才能節儉實用?
“試點方案因地制宜打破了鄉鎮、村組行政區域界線,統一布局了三級垃圾收集設施。”縣環保局副局長王忠文介紹說。
按照“方便農民、大小適宜”的原則,以鄰近的3戶至15戶不等修建聯戶定點垃圾傾倒池,每1至3個組的中心位置建一個聯組分類減量池,減少垃圾池數量40%以上;依托公路串聯線路,將全縣58座村垃圾收集站串聯成8條垃圾收運線路,安排5臺壓縮式垃圾車每天轉運到市垃圾衛生填埋場作無害化處理。“試點3年以來,縣財政投入600余萬元,截至目前,新建、改建垃圾池7000多個,全域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以上。”王忠文說。
“治理最初相當有難度,許多村民不理解。我們就采取村民自治的辦法,按照一元/人/月收取衛生費。這樣做,就是要讓每個老百姓對村里環境問題都有知情權、發言權、監督權,當然更有責任和義務保護環境。”曾經創業當過造紙廠廠長的羅朝運按照管理企業的辦法治理龍鵠村,“不管以后村集體經濟有多么壯大,只要老百姓自己出了錢,他自己都曉得愛護環境,衛生意識也會相應提高。”
從2011年2月開始試點收取衛生費。一開始,龍鵠村安排了3名保潔員處理全村垃圾,結果治標不治本。“每次各種檢查和參觀,還是要全村總動員搞衛生。我們研究后決定,采取項目管理、市場化運作,公開招投標選拔保潔承包人。”羅朝運說,一年5萬元的費用標的,經過公開表決,村民張治明以3.64萬元中標。“以前我們花在衛生整治方面的費用是一年近10萬元,現在通過市場化運作,只需要3萬多元。這3萬多元包括運輸車量的維護費用、組建垃圾清運團隊以及為每個團隊成員購買的保險等。不但成本減少了三分之二,實施效果也非常好。”經村民大會每年集體表決,承包人張治明一直延續承包工作至今。
到2011年8月底,“因地制宜、分類收集、村民自治、市場運作”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的“龍鵠模式”升級為“丹棱模式”,實現了丹棱縣全域覆蓋,破解了“財政投入大、安全隱患多、政府包袱重、常態保潔難”的治理困局。經丹棱縣測算,一次性設施投入從最初規劃的1264萬元減至統一規劃后的337萬元,節省了73%;每年運行費用由財政買單429萬元到自籌經費后財政補助的50萬元,節省了88%。
2014年11月,“丹棱模式”在全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視頻會上,被作為農村垃圾收運典型經驗在全國推廣。“2014年有10個省、市35個團隊來我們村考察學習。”羅朝運說。
現在,全省已經有大部分農村采用這種“戶分類、村收集、鎮運輸、縣處理”的模式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近七成的農村實現了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
2012年,丹棱縣爭取到了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推進示范縣項目,為農村環境治理繼續“發力”。
“畜禽養殖污染最重的就是雙橋鎮石河村。”王忠文說。2012年調查統計,石河村一個村養豬就達到1.3萬頭,每天產生豬糞16噸,產生養殖廢水1200立方米,特別是二組、五組幾乎家家養豬,超出了環境承載能力,嚴重污染了地下水、地表水及土壤環境。“根據養殖污染具體情況,我縣規范編制了實施方案并作了調改,2014年創新‘三二一’污染治理模式,即建好沼氣池、干糞池、沼液收集池‘三個池子’,做好減糞、減液“二次減量”,成立一支抽施糞機服務隊。”目前全縣整治項目直接投入資金達650多萬元。
記者來到雙橋鎮石河村二組和八組,并沒有感受到過去臭氣熏天,河灘、道路到處是畜禽糞便的可怕場景。廢棄物去哪了?縣環保局生態股工作人員劉樹容指著農戶田地中的厭氧池介紹說,通過引進由安徽工程大學、中科院地理與湖泊所等專家組成的福諾團隊創新開發利用廢棄物,包括厭氧池在內的福諾水渠系統通過生態溝渠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協同作用,實現了污水高效處理:最多不超過六天,經生態溝渠處理后排出的水無油膩、異味,最后回到人工濕地和生態河流,實現達標排放,而且其污水處理成本幾乎為零。
“這種技術既不需要后續處理的高額花費,又可促進生態農業建設,使污水處理工程成為生態農業園區的紐帶,以實現農村環保的‘三鏈理念’——修復生態鏈、消納污染鏈、打造產業鏈。”項目負責人周福來介紹說,利用處理過后的水在1000平方米的連棟溫室采用霧培或水培,栽種了鴨兒芹(一種高檔壽司食材)。一個月左右就可以采摘,營養價值和產量都高于普通蔬菜。”
目前,丹棱河斷面水質監測數據明顯好轉,超標數由2014年11月的11倍下降到2015年2月的4.7倍,治理成效明顯。盡管丹棱垃圾治理成了全國的先進典型,但王忠文說,目前他最擔心的是環境綜合整治后續管理的問題,“國家拿了這么多錢搞前期項目建設,沒有專業管理人員,沒有后續的管理運行資金,是很難維護好項目的可持續發展的。”王忠文說,運行費用每個鄉鎮需要20萬元/年,全縣一年需要300萬元。“做環保就是做良心,關鍵是制度設計和機制建立,而我們的工作一直在路上。”王忠文說。
責任編輯:黃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