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聊天記錄能否作為證據
2013年8月5日,劉女士因為家庭瑣事深感煩躁,遂在微信朋友圈發表了一篇表達當時心情的文字,其所在工作單位法定代表人田某看見該段文字后,留下評論:“如果一份工作讓人如此悲傷,不做也罷”??匆娞锬车脑u論,劉女士傻了眼,認為這是辭退自己的意思。第二天上午,劉女士默默來到公司辭職。
在公司工作了四年,卻因為一條微信遭遇辭退,滿腹委屈的劉女士向勞動仲裁委提請仲裁申請,并提交了微信朋友圈互動記錄作為證據,要求公司支付解除經濟補償金、工資等。勞動仲裁委作出裁決后,該公司卻不服仲裁裁決,起訴至法院。

(圖/CFP)
爭議焦點:
對于劉女士到底是自動辭職還是被辭職,雙方看法迥異:
劉女士認為,因為公司法定代表人田某留下評論“如果一份工作讓人如此悲傷,不做也罷”,此即為公司辭退自己的意思表示。
公司認為,微信朋友圈屬于社交網絡平臺,田某在劉女士朋友圈的評論內容代表的是個人意見,并非是公司行為,該評論是警示性內容,而非辭退劉女士的意思表示。
判決:
經審理,法院判決該公司支付劉女士解除勞動關系經濟補償金1.4萬元,并支付工資差額140元、未休年假工資6000元。
說法: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的規定可知,電子數據是證據的一種形式。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證據以電子數據的形式表現出來。
2015年2月發布的《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對電子數據的內涵進行了明確界定,電子數據是指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短信、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
本案中,劉女士與田某互為微信好友,田某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劉女士因家庭瑣事而在微信朋友圈發表的文字并未指向自己的工作,田某作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因此其發表的評論并非僅為個人意見,應視為代表公司的行為。
按照《勞動法》以及《勞動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可知,用人單位辭退勞動者應當具備法定理由,并且依據法定程序進行。本案中公司辭退劉女士僅僅因為其在微信這一自媒體中發表的內容,并不符合關于用人單位辭退勞動者的法定條件,因此,公司辭退劉女士的行為是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向勞動者支付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賠償金。
張小姐是一名外企白領,在一家外資企業已工作10年之久。2012年6月,她突然收到公司的解除聘用關系通知,稱其從當年1月份開始累計曠工天數超過8天,按照公司規定,決定即刻解除聘用關系。
張小姐對此頗為不滿,認為自己并沒有曠工,每次請假均有申請,公司的行為系違法解約,應當支付賠償金。于是,張小姐將公司訴至法院,索賠16萬余元。
但在庭審時,公司提供了一組讓張小姐頗感意外的證據。為證明曠工事實,公司不僅出示了電子郵件、電話記錄、護照等一系列證據,還將張小姐在微信上發布的旅游照片和游記截圖公證后提交法庭。“微信上發布的照片可以清晰地證明她外出旅游的日期和地點?!惫局赋觯诮?年中,張小姐未經申請擅自外出旅游曠工達27.5天,同時,公司還出示了張小姐的考勤記錄表,印證其缺勤天數。
法院經審理,認定張小姐多次利用工作時間外出旅游,有意隱瞞實際休假天數,公司解聘行為合法,不須支付賠償金。
說法:
本案中張小姐與公司就解除勞動合同的行為是否違法存在爭議。張小姐主張自己并沒有曠工,每次請假均有申請,公司的行為系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而公司則認為張小姐屬于曠工。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的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公司為了證明張小姐在近1年中擅自外出旅游,曠工達27.5天的事實,提供了電子郵件、電話記錄、護照、以及經公證的張小姐在微信上發布的旅游照片和游記截圖等一系列證據,張小姐微信上所發布的照片證明了她外出旅游的日期和地點。按照《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的規定,用人單位在勞動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情況下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因此,本案中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的行為是合法的,無須向張小姐支付經濟賠償金。
本案中,張小姐在微信中所發布的旅游照片作為微信證據在案件審理中被法院所采納,在自媒體使用日益廣泛的今天帶給我們的警示意義在于,我們需要對個人發布信息的行為保持謹慎注意的態度。
雷蕾和王莉兩人是多年的好朋友。2013年9月20日晚,雷蕾收到王莉發來的一段微信語音:“雷蕾,我的信用卡還款日期到了,你能先借我1.5萬元嗎?”聽到王莉的微信語音,雷蕾愣了一下。雷蕾的經濟也不寬裕,但她想到自己和王莉關系不錯,便答應先借給王莉1萬元。
隨后,王莉將自己的銀行賬戶號碼通過微信發給了雷蕾,而雷蕾也很快將1萬元轉到王莉的賬戶中。雷蕾以為王莉發了工資后會立刻還錢,可誰知她再也沒提過借錢這回事。
一個月后,雷蕾委婉地向王莉提起1萬元借款的事,沒想到王莉竟翻臉不承認了。無奈,雷蕾將王莉告到了法院,同時向法院提交了自己和王莉的微信聊天記錄,以及她給王莉銀行卡的轉賬記錄。
王莉承認雷蕾曾給她轉賬1萬元,但王莉卻告訴法官,那1萬元是雷蕾還給她的錢,而不是借給她的。盡管王莉承認“茉莉”是自己的微信賬號,但表示她的很多朋友都知道這個微信賬號和密碼。所以,雷蕾提交的那段借錢語音記錄,并不是她本人所說。
法院經審理,判決王莉應歸還雷蕾1萬元。
說法:
本案中,王莉通過微信語音向雷蕾借款1.5萬元,并提供了本人銀行賬戶號碼,上述行為均可視為其真實借款意思的表達。雷蕾將1萬元轉到王莉的賬戶后二人即形成了債權債務關系,王莉應向雷蕾償還1萬元借款。王莉否認向雷蕾借款的事實,主張1萬元是雷蕾還給她的錢,卻無法向法院提供雷蕾向其借款的證據,同時又無法證明有人冒用“茉莉”微信賬號向雷蕾借款。相反,雷蕾提供了微信聊天記錄以及她給王莉銀行卡的轉賬記錄作為證據證明王莉向其借款1萬元,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可知,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王莉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
(說法專家: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