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以龍的傳人自居,因為龍象征著吉祥富貴。“耍龍燈”也稱“舞龍”,也叫“龍燈舞”。它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在宋代吳自牧著的《夢粱錄》中記載:南宋行都臨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之狀”。“龍”用草、竹、木紙、布等扎制而成,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龍、十一節龍、十三節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十五節以上的龍就比較笨重,不宜舞動,僅供觀賞,這種龍特別講究裝潢,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還有一種“火龍”,用竹篾編成圓筒,形成籠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龍衣,內燃蠟燭或油燈,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然而,如今傳承下來的“舞龍”習俗已經見得不多了,但還是有比較出名的幾個地方保留了這些中華文化傳統。有湖北省仙桃市沔陽高蹺龍燈、河北省邯鄲市曲周龍燈和湘西等地的土家族燈籠龍。
高蹺龍燈把高蹺、龍燈相結合表演,是沔陽舞龍的一種獨特表演形式,難度之大、技藝之高超,為人們所驚嘆。就龍身而言,沔陽高蹺龍燈只有九節,龍節之間跨度長,便于踩高蹺(高達2米)舞龍燈。就龍衣顏色而言,沔陽高蹺龍燈有兩條,一條黃龍,一條赤龍,玩高蹺龍燈的人要打臉掛須,裝扮成戲劇“十大名角”,由旦角玩珠,武小生玩龍頭,丑角玩龍尾,其余7人玩龍身七節,陣容強大,威武雄壯,成為仙桃民間傳統舞蹈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曲周龍燈,源遠流長,有千年歷史。1982年經北京民族文化宮專家鑒定,確認為漢民族龍燈代表,在京展出并收藏。整個龍體造型特點是:巨口張、目生光、角尖厲、須飄揚、身婉長、尾剛勁,千鱗萬甲,神采飛揚,威武壯觀。曲周龍燈舞法多變,計有20多種招式。其中以鉆龍、滾龍、盤龍最為精彩。鉆龍分鉆頭和鉆尾二式,舞龍人魚貫從龍頭或龍尾鉆過;盤龍分盤頭和盤尾兩招,舞龍者疊起羅漢讓龍纏繞人身,巍然屹立;滾龍是讓龍在地上翻滾,舞龍人從龍身上翻騰飛越。舞龍分兩法,一是在行進間進行,讓龍搖頭晃尾,如在太空遨游;一是原地掄舞使龍上下翻飛、左右盤旋,意為神龍發威,氣吞山河,極為壯觀。
燈籠龍又叫“燈龍”,大都盛行在土家族聚居的集鎮,一般在農歷正月初三出燈,十五結束。“燈龍”由九節組成(意為老龍被斬為九節),舞燈龍時非常熱鬧,前有二至四對排燈開道,標明此燈龍是哪個村寨或街道的巨龍,排燈后還有魚、蝦和蚌殼、燈籠等,在鑼鼓、號角聲中晃頭擺尾,暢游各街頭巷尾。玩燈龍的動作有黃龍下海、金龍抱柱、二龍搶寶、老龍翻身、金龍過海等。而舞龍進行的方式最為有趣,燈龍所到之處鞭炮不斷,煙花彌漫,人山人海。有的人家為了迎接燈龍進屋,門前排列大花筒炮36對,鞭炮數萬響,望膽大者進院一試。燈龍進入院內,四周門外的花筒炮、鞭炮騰空爆炸,焰火四起。此時除燈龍各節有燈光外,其他燈光全熄。燈龍在鞭炮與焰火余光中飛舞,十分壯觀。舞燈龍者,大多赤膊綁腿與巨龍翻騰融為一體。燈不熄,龍不停,鞭炮不斷。一旦燈龍口中噴水,主人便拉著龍須掛朋披紅,用上等佳肴款待舞龍隊伍。如果舞龍者膽小,怕焰火、鞭炮,到門前沒能抬頭敬禮則退場,就得不到主人的彩綢,品嘗不到上等佳肴。所以,舞燈龍者,都是眼快手快舞技高強的能手。燈龍進院,盡管焰火橫飛,都燒不著龍身和人體。舞技不強者,也有舞著巨龍進院,光著竹圈出院的情形。
燈龍玩到農歷正月十五結束,從正月十三至十五是燒龍日。燒龍,是在溪河邊或有水的溝邊進行。燒龍時,把龍放在地上,眾人把事先準備的花筒炮、煙花和鞭炮等火花直對龍身噴去,待龍燃燒完后,眾人“啊”聲連天,盡興跳躍一陣,將燈龍殘骸送入水中,順水沖去,意為送龍歸海。
《臺聲》曰:
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在元宵節都有不同慶祝方式,要說哪一種是有著共同歷史印記的歡慶方法,莫過于“耍龍燈”。我們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十多人甚至二十多人以協調的動作,舞動著“巨龍”,周邊圍著不停吶喊、鼓掌、歡呼的人們,節日的氣氛一下子就烘托出來了。
現在像這樣看“舞龍”的機會越來越少,村里的人流向城市,城市的人關注工作,似乎大家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這些“無聊”的“玩意兒”。有些人的元宵節以晚間的一碗元宵草草結束,有些人甚至直接略過。
工作是忙不完的,但人生有限,與家人、鄰里相聚的日子有限,為何我們不能放慢腳步,與親朋好友們一起享受這做龍燈、舞龍燈、看龍燈的歡樂時光呢?我們需要更多的時間陪家人一起玩耍、一起笑、一起享受每一刻的歡樂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