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游其昌 臺灣媒體人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說,今年島內社會氛圍是“大破大立”的改革。經過去年一整年的喧騰,“大破”氣勢已經形成,但是卻絲毫聞不到“大立”的氣息,實在讓人心焦。
去年自“太陽花學運”,島內社會擋住了兩岸服貿協議的進程,也卡住了臺當局諸多政策的實施,也間接促使國民黨在地方“九合一”選舉中落敗,馬英九為此辭去黨主席之職。島內地方新任縣市長上任后,延續著“改朝換代”式的連續劇,于是臺北市急速拆除了爭議許久的公車專用道,重審臺北大巨蛋等建設案,臺中市的臺灣塔不做了,桃園市要改鐵路地下化,翻案風來得又急又快。倒是臺當局猶如一息尚存的游魂,除了最近島內禽流感形勢嚴峻尚在應變,過去堅持的“大戶條款”“房地合一”等政策通通改口。關乎重大的“高鐵財改案”破局才令人醒悟,原來臺“行政院”是個“不敢做事的衙門”。全臺灣就看臺北市柯市長一日一放話,打財團、罵公務員、批警察,打得國民黨不敢吭聲,民進黨暗地直喊爽,跨越藍綠的承諾終究是神話。
問題是,臺灣關起門來虛耗,這個世界可沒空等。低利率時代要結束了,通縮危機低薪壓力仍然籠罩,全球都在拼物聯網、機器人產業、云端網絡頻寬、數字匯流等新技術,以搏出新發展。回看島內社會,爭議多年的“廣電三法”修正依舊趑趄不前;島內社會持續在“小確幸”里等人才自己開花,就是找不到投資養分,新世代怎能不茫然未來路。臺灣早已沒有時間再當“無頭蒼蠅”。就算是句口號,當年的“十大建設”造就了經濟騰飛的一代,癱掉的“亞太營運中心”至少也曾畫了個夢,而今的臺灣社會卻是想象的未來都沒有,這才是最大的悲哀。難道真的還要空擺一年,癡等到2016年的“大位者”來建構擘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