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鄭太男 臺灣媒體人

臺北市長柯文哲杠上島內四大財團
自從島內政壇冒出柯文哲后,國、民兩大政黨在島內新聞市場上幾乎快消失蹤影,一眾耀眼的政治明星,頓時都暗淡下來,蔡英文、朱立倫橫看豎看都有些馬英九的身影,賴清德急著要在柯文哲強大光芒下掙點露臉機會,甚至不惜抬高和臺南議會對抗,然而斧鑿之痕硬是折損了效果。至于近一年前還不可一世的“太陽花學運領袖”,現在還有誰在乎他們說什么、做什么?
上任月余,島內民調顯示柯文哲施政滿意度高達70%,他憑什么獲得島內社會萬千寵愛?原因很多,但無非是其主張、決策以及使用的言詞,表達情緒的方式都非常庶民。黑白是非分明,不啰嗦,出重拳,不在意后果,完全就是庶民邏輯與道德觀。當初柯文哲上任前曾公開說,3天內就要拆完臺北市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事實證明,只有柯文哲能比柯文哲更快,他上任第一天就拆了公車專用道。這位醫科出身的新市長,不同于以往市政治理,一切以效率與科學為依據,但也引來島內各界對其“柯”政猛于虎的印象,究竟是嚴苛還是魄力?
從批駁2017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選手村造價太高到杠上富邦集團松山文創區BOT案(建設—經營—轉讓)經營模式、遠雄集團大巨蛋BOT案、鴻海集團秋葉原BOT案,島內政治人物對此或褒或貶,褒的是他的魄力,貶的是他行事莽撞、違反官場文化。官場司空見慣的事,庶民卻看不慣,官場認定“合法”就不是弊案,庶民卻認為“不合理”就是弊案。柯文哲上任月余,其個人行事風格或可推敲,但其給臺灣島內帶來的震懾,卻實實在在改變了不少人對政治根深蒂固的想象。所以,當臺北市政府宣布將所有的關稅上網公告時,鼓掌之余,其實令人內心憂慮未來臺北市政府可能寸步難行;當柯文哲重新檢討所有市府與財團合約時,不敢想象,財團無法獲取暴利時臺北市還有發展的可能?好在柯文哲明確表態絕對沒有反商、仇富的想法,只是反對官商勾結。“有問題到市政府來,大家坐下來談,公開透明。”
柯文哲不在乎毀譽、不顧人情,只有“嗡嗡嗡”(源自柯文哲接受媒體采訪后哼唱島內童謠《小蜜蜂》,此后被島內媒體引申其“埋頭做工”)。這種形同酷吏的作風能推動市政進度,說來不算壞事。當白目(閩南語,意指不識相、亂講話)的柯文哲打破島內官場文化、“不知死活”地擋人不義之財、要求臺北市政府公職人員“講實話、做實事”、對官商勾結的合約內容氣到血壓飆高。相形之下,那些要求柯文哲“溫良恭儉讓”的聲音,不過是“官樣文章”而已。畢竟島內有哪位政治人物能比得上今日島內“大位者”看起來更“溫良恭儉讓”而實則更官僚甚至更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