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盧俊杰
2014年8月14日,在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的指導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等單位共同主辦的第二屆海峽兩岸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在莆田學院舉行。臺灣空中大學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蔡相輝作為臺灣研究媽祖的專家應邀到會。
會上,蔡教授不僅提交論文、主持點評,而且發表演講,他說:“媽祖信仰在臺灣家喻戶曉,臺胞三分之二以上信仰媽祖,臺灣有大小媽祖廟500余座,其中我家鄉臺灣云林縣北港朝天宮的香火是最盛的,其香火源自福建湄洲祖廟。1989年,北港朝天宮捐款雕造兩尊14.32米高巨型媽祖石雕像,分別立于湄洲祖廟最高峰與北港朝天宮文化大樓頂,兩尊石像隔海對望,象征兩岸斬不斷的文化根源。顧炎武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文化的存亡是每個人都有責任的。2007年,我借與大陸進行媽祖文化交流的機會,經福建省蔡襄研究會秘書長蔡干豪協助,聯絡到石獅蔡氏宗親陪同前往容卿村蔡氏家廟參觀,找到了多年來一直尋覓卻未能找到的家廟,看到了族譜,所以借助文化交流的確可以幫助兩岸親人重建聯系,親族相認”。
8月16日,蔡相輝教授在參加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后,第四次順道回到他的祖籍地石獅,受到了石獅容卿蔡氏族人和其他新朋故友的熱烈歡迎。在重建于1995年的容卿峰山蔡氏家廟里,蔡相輝教授與容卿老人協會會長蔡文謙等蔡氏族人恭恭敬敬地向北宋端明殿大學士蔡襄等列祖列宗上香祭拜。隨后,他們引領筆者一一察看記載石獅容卿與臺灣云林北港兩地歷史淵源的碑記。當看到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峰山蔡氏重建祖廟碑》記載“我族慶宗,少生峰山,長住臺笨,胸懷浩大,氣品非凡……承擔獨出于一人費用”碑文時,蔡相輝欣喜萬分地談到,“慶宗”即容卿先祖蔡慶宗,清初因應閩臺對渡往云林北港經商致富,授臺灣貢生,曾集資興建文昌祠及附設學堂,后再設聚奎閣講學,栽培無數文人才子,1841年返鄉獨資重建“蔡氏家廟”;“峰山”即祖先桑梓的“燈號”;“臺笨”指“臺灣笨港”,康熙年間“笨港”是閩臺對渡重要港口,歸臺灣府諸羅縣管轄。乾隆四年因街肆龐大分為“笨港北街與笨港南街”,蔡姓10000多人均居笨港北街,成為當地望族,笨港北街后改稱“北港”。
蔡相輝教授接著欣賞了家廟門口四方1932年雕的精美石刻。他說,1931年,日本加緊發動侵華戰爭,祖國河山逐漸淪陷,兼作鄉村小學的蔡氏家廟破損嚴重,愛國臺商蔡培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率先呼吁重建家廟,振興愛國教育。據《笨港老照片》載:“清朝榮膺官祿門風的本(臺灣)省聞人蔡培東,光緒四年出生在北港,歷代享有官位、官家子弟,養成仁慈之心,樂善好施。蔡故培東先生熱心公益事業,出力最多。”由于日本據臺限制國人未經政府同意不得任意募、捐款項,蔡培東仍然千方百計向北港峰山族人募款支持原鄉宗族事業,并輾轉委托與北港有商業往來的旅菲華僑容卿族親蔡文質攜款回容卿重建宗廟。
1931年,蔡氏家廟動工重修,翌年落成。蔡培東吟詩:“綺閣云霞滿,芳林草樹新。鳥驚疑欲曙,蒼苃不關春。山對彈琴客,溪流垂釣人。請看車馬跡,行處有風塵。”歌詠家鄉美景,抒發愛國愛鄉之情,并刻石嵌于家廟,落款署“臺北裔孫培東敬”。數十年后,因為“臺北”兩字,容卿宗親一直往臺北方向尋找旅臺宗親,卻始終沒有結果。
因為兩岸隔絕,在容卿宗親找不著“北”的時候,北港宗親也長期找不到原鄉“洋坑”。2007年,蔡相輝在容卿蔡氏家廟發現北港先賢重修祖廟等史料,終于確認臺灣洋坑族人蔡培東用“臺北”簡稱“臺灣北港”,容卿就是祖先的故鄉——洋坑。

2012年4月,石獅蔡氏前往臺灣懇親交流,在北港鎮看到興建中的柯蔡宗親會館,悉知建設資金尚缺190萬元新臺幣。福建省濟陽柯蔡委員會副秘書長、容卿中青年聯合會會長蔡清水和容卿村老人協會前會長蔡維助等宗親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沒有當場表態,回大陸后即向石獅鄉親說明此事。
石獅是福建民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臺商投資熱土。石獅人熱情好客,素有“愛國愛鄉、海納百川、樂善好施、敢拼會贏”的精神。蔡姓約占石獅市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幾個姓蔡的老板一聽此事,認為是到了該回饋臺灣宗親的時候了。世威集團董事長蔡清淳當場表態捐款20萬元,原本要再捐多一點,可是蔡天色、蔡華談、蔡躍進、蔡文書等其他鄉親也要表示心意,就這樣10萬、20萬……一天時間就把195萬元湊齊了。與此同時,容卿僑領蔡輝煌等菲律賓蔡氏宗親也紛紛慷慨解囊樂捐80萬元。
2012年11月18日,第十七屆世界柯蔡宗親懇親大會在臺灣臺南市舉辦。全球柯蔡宗親踴躍與會,石獅宗親也組團參加。連不會講漢語的韓國柯蔡宗親也蒞臨大會,幾乎僅用肢體語言來表達宗親之情誼。可見,地緣、語言乃至紛擾的政治藩籬永遠阻隔不了宗親的情誼。石獅與菲律賓的宗親們參加懇親大會后,旋即奔赴云林北港參訪。此次造訪不但再次轉達各地宗親們的親切問候,同時也帶來族親的厚禮275萬元新臺幣,助建北港宗親會館(內設北港蔡氏峰山堂),再次印證兩岸人民一家親,由此也掀開一段跨越兩岸親情的新篇章。
同一條血脈,同一條根。兩岸蔡氏族親們不僅血脈相連,教育、文化、信仰等的交流也是相承相通的。2010年7月,由石獅市容卿小學和臺灣高雄縣仁光慈善會主辦,容卿蔡氏宗親會等協辦的第一屆“孝道·感恩”慈善夏令營活動在容卿舉辦。來自石獅市100多名大中小學生興高采烈地參加此次活動。作為這次活動的發起人、旅臺容卿籍宗親、高雄縣仁光慈善會理事長蔡國林表示:“養兒防老乃孝之道,感恩孝順乃人之性。學會感恩、孝敬父母的教育是最基礎的道德教育,也是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傳統;孝子一定不會背叛他的朋友,所以我們見到孝子要敬他三分。來祖籍地石獅舉辦慈善夏令營,就是希望把臺灣慈善機構倡導文化教育、扶危濟困、孝道感恩的理念,帶到祖國大陸,帶到原鄉,并通過夏令營活動,加深兩岸慈善事業的交流,期待將來能有更進一步的合作。”
北港是石獅蔡氏宗親在臺灣向外發展的起源地。北港、石獅連上親源,還會吸引散居全臺的洋坑族產生祖先的認同。石獅已著手在臺南、北港、鹿港等地舉辦石獅各姓宗族遷臺族譜展,以幫助及聯絡更多有意尋根的宗親。
2014年12月8日,在中華全國臺胞聯誼會汪毅夫會長等貴賓的見證下,第十八屆世界柯蔡宗親懇親大會在石獅市隆重舉辦,臺灣蔡培東長孫蔡爾洽先生榮任世界柯蔡宗親總會第十八屆理事長。從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千里迢迢而來的3000多名柯蔡宗親歡聚中國服裝名城石獅,僅臺灣地區就有500多人出席了盛會。據悉,世界柯蔡宗親總會系旅臺容卿籍宗親、日據時代臺灣民族民主運動先驅、臺灣原“立法委員”、“行政院”政務委員蔡培火先生于1978年在臺北市發起創立,是一個廣泛團結世界各地柯蔡宗親、復興中華文化的知名聯誼社團。

汪毅夫與世界柯蔡宗親總會第17屆理事長蔡洙仁等在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懇親大會上
懇親大會后,來自世界各地(包括臺灣)的宗親紛紛到石獅蔡氏族人聚居的容卿、蓮塘、塘邊、大侖、新華、永寧、祥芝等地謁祖懇親,暢敘一家親,緬懷祖先的豐功偉績。12月9日上午,容卿蔡氏家廟張燈結彩。世界柯蔡宗親總會新任理事長蔡爾洽、菲律賓濟陽柯蔡宗親總會常務副理事長蔡文普、世界柯蔡宗親總會前秘書長蔡忠雄、臺東柯蔡宗親會理事長蔡國松、港澳容卿同鄉會會長蔡佳定等上百名來自菲律賓、馬達加斯加及港澳臺的蔡氏宗親身披紅彩齊聚家廟。相熟的宗親緊緊擁抱,不相熟的也一見熱情似火。本地蔡氏宗親老人給遠方的親人講述著家廟的歷史,而遠道而來的宗親則四處分發名片,希望能夠加深聯系。短短的相聚時間里,不少宗親已經按譜排輩稱兄道弟了。
盡管臺東濟陽柯蔡宗親會前理事長蔡慶忠來石獅不止一次了,但他這次借著世界柯蔡宗親懇親大會的機會,首次走進容卿蔡氏家廟謁祖。蔡慶忠說:“每次來石獅都有新變化,但‘家’卻永遠不會變,希望以后來石獅必來家廟!”近鄉情怯。當蔡爾洽踏進容卿蔡氏家廟,看到家廟記載祖父事跡的碑文后,他動情地說:“小時候父親總對我們兄弟說,祖先是來自臺海對岸的石獅容卿。我能在祖籍地石獅就任總會理事長,是先祖保佑的結果,也是祖父在天之靈交給我的重任。大陸各級政府和祖地宗親如此熱情地歡迎我,讓我終生難忘,我一定不負眾望,為世界柯蔡宗親精誠團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竭盡全力!”
日前,石獅市文物保護主管部門根據海內外蔡氏宗親的申請和文博專家的意見,決定把清代道光年間的《峰山蔡氏重建祖廟碑》和臺灣聞人蔡氏先賢蔡培東捐贈題寫的四方石刻等一批古跡作為涉臺涉僑文物立碑加以保護,也希望將蔡氏家廟當作涉臺重要文物單位,讓海內外蔡姓族裔永世不忘故土,團結友愛,四海一家,思源思進,共振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