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劉守華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展廳里陳列著一把鎏金嵌花提手、玳瑁刀柄的將官指揮刀。盡管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滄桑,刀鞘已銹跡斑斑,但刀刃依然鋒利,發出陣陣寒光。這就是第29軍軍長宋哲元使用過的指揮刀。

望著這把指揮刀,似乎看到了宋將軍攜刀和29軍大刀隊在長城英勇殺敵,高喊著“有進無退,死而后已”的場景。那是怎樣一個場面啊!長城兩側,亂山之中,刀光閃閃,炮聲隆隆,坡坡嶺嶺,殺聲遍野,天昏地暗。面對29軍的大刀,日寇驚恐萬狀,夜不能寐,連睡覺都頭戴鋼盔,脖戴“鐵圍巾”。29軍的大刀殺出了一條血路、一條生路,殺出了中國的士氣和尊嚴。
1930年10月,宋哲元率余部退據晉南地區。12月,負責北方軍事善后的張學良將西北軍余部進行整編,該部縮編為陸軍第3軍,下轄3個師,宋哲元任軍長,歸東北軍序列。1931年6月,南京政府為進一步加強軍事控制,著手整編全國陸軍,將宋哲元部改編為陸軍第29軍,下轄2個師,6個旅。“九一八事變”的第三天,宋哲元即率29軍全體將士,向全國發出“抗日通電”,堅決表示“哲元等分屬軍人,責在保國。謹率所部枕戈待命,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奮斗犧牲,誓雪國恥”。電文的字里行間洋溢著其愛國之心,抗日之殷情,誓死之決心,充分表達了他對日本侵略者的無比憤慨和痛恨。
1933年1月2日,日軍第8師團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向山海關沿線的中國駐軍發動猛攻。次日下午攻陷臨榆縣城,山海關失守。10日,宋哲元接到張學良電令:“第29軍所轄各部應即駐北平以東的三河、寶坻、薊縣、玉田、香河一帶駐防訓練。”第29軍在宋哲元的指揮下,迅速構筑防御工事。2月22日,日本關東軍調集4個師團,糾合偽滿軍隊總計10萬余人,向熱河分三路進攻。3月4日,日軍進占承德城,日本侵略軍的鐵蹄從東北踏進了華北。3月8日,宋哲元接防長城線喜峰口到寬城附近陣地,隨即指揮第29軍將士在長城要隘喜峰口、羅文峪與日軍展開血戰。在敵我裝備懸殊的條件下,第29軍大刀隊發揮神威,經過激戰,斃敵6000余人。喜峰口、羅文峪挫敗日軍的消息迅速傳遍全國,宋哲元在喜峰口召開中外記者現場會,曾揮起此刀表達了自己堅決抗戰的決心。從此,“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這一威武雄壯的歌聲唱遍了全中國。
1937年日軍占領平津(今北京市、天津市)后,為躲避日軍搜查,此刀被轉送到宋哲元三弟宋慧泉家中,后來此刀保存于天津市公安局。1983年,宋慧泉之女宋木蘭領回此刀后送到宋哲元外甥女李惠蘭家保存。1985年7月,李惠蘭將此刀捐獻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