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邰宗

8月31日至9月5日,北京市臺聯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合作策劃的話劇《故園》在北京首都劇場公演。這部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臺灣光復70周年而創作的話劇,講述了臺灣人和大陸人同仇敵愾,堅守民族文化的故事,以獨特的視角展現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文化抗戰”。
故事發生在1937年北平的夏天,建于半個世紀前的臺灣會館已成大雜院。為贖回小院產權,從臺灣來的教書先生林文軒與居住此院的石匠何長貴之間糾葛不斷。此時,當日軍打著大東亞共榮的旗號,企圖進行文化侵略,兩岸中華兒女患難與共,攜手反抗,一同為守護共有的精神家園而斗爭。《故園》不直面戰爭和戰場,卻表現出中華兒女在民族危難時刻的不屈抗爭。編劇王儉說:“一座大雜院,兩岸風雨情。通過戲劇來演繹這座故園里那些普通的人和不平凡的事兒,絕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女導演唐燁對殘酷的戰爭也有著自己的解讀方式:“我們沒有刀槍,一樣是在抵抗,這種無聲的抵抗非常有力量。”
《故園》由北京人藝榮譽編劇王儉執筆,北京人藝導演唐燁執導,仇曉光、張萬昆、鄒健、高倩、白薈等實力派演員參演。其中,高倩是在大陸出生的第二代臺胞。
劇中運用了大量的臺灣元素,如用閩南語演唱臺灣民歌《雨夜花》,臺灣傳統歌仔戲隨劇情發展而亮相。這是以“京味兒戲”為特色的北京人藝在舞臺表達上的新嘗試。據介紹,為了向觀眾呈現最真實的歷史,該劇主創人員特別到臺灣采風,編劇、導演及主演都實地到北京臺灣會館觀摩、查閱大量資料,并同老臺胞座談。
劇中的北平人石匠何長貴由仇曉光扮演,塑造好這個說起話來有些粗聲粗氣卻滿腹俠骨柔情的硬漢子形象,對他是個新挑戰。“這個人物最難把握的是對于他身份的控制,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讓觀眾從性格上去認識接受他,使何長貴不僅有著鮮明的個性,還有那個時代北平人身上特有的品質。”
而臺灣教書先生林文軒則由鄒健扮演。他曾經在《甲子園》中塑造過地道的北京爺們兒金鑫,此次變身為儒雅博學的臺灣教書先生,操著一口“臺普”,卻毫無違和感,舉手投足間都帶著人物的身份。
為了呼應該劇的文化主題,臺灣傳統歌仔戲、京韻大鼓都先后出現在舞臺上,讓人對傳統文化又多了一分關注。正如導演唐燁所言,即使在和平年代,對于文化傳統的守護依然是一件不能被忽視的事,希望用這部戲喚起大家對文化傳統的關注和守護。
據悉,《故園》還計劃到臺灣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