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榮
(山東濟寧市第十三中學)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認為:“合情推理是數學發現與創造的源泉”。所謂合情推理,就是從具體的事實經驗出發,通過觀察、實驗、類比、聯想、歸納、猜想等手段而進行的一種推理。在問題解決中,合情推理具有猜想和發現結論、探索和提供思路的作用,有利于創新意識培養。下面我以課例《矩形、正方形(一)》中的部分片段為例,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合情推理的點滴做法與大家共勉。
教學片斷一:通過讓學生欣賞一組生活中熟悉的矩形圖片,發現美、欣賞美、感悟美,體會矩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然后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借機提出問題:(1)圖中有你熟悉的四邊形嗎?(2)它與平行四邊形相比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接下來再通過教具演示由平行四邊形轉變為矩形的過程,使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二者之間的聯系,并讓學生嘗試說出矩形的定義。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圖片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想、歸納,認識平行四邊形與矩形的主要特征與他們之間的變換關系,對矩形的特點進行識別,歸納矩形定義,同時又輔以適當的教法,培養學生一定的合情的推理能力。”
教學片斷二:為讓學生主動探究出矩形的性質,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我設計了以下的探究活動。
探究一:借助學具拉動平行四邊形活動框架一對不相鄰的頂點,改變平行四邊形的形狀。
(1)當∠ABC 是直角時,平行四邊形變成矩形,其他三個角是什么角?
(2)隨著∠ABC 的變化,兩條對角線的長度是怎樣變化的?當∠ABC是直角時,兩條對角線的長度有什么關系?



引導學生觀察由平行四邊形轉變為矩形的過程中,角、對角線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活動要求:(1)4 人一小組,利用學具,通過猜一猜、量一量、算一算、探究、驗證矩形在角、對角線方面的特殊性質。(2)每組推選一位同學展示本組得出的結論。
設計意圖: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曾指出:“只要數學的學習過程稍能反映出數學的發明過程的話,就應當讓猜測、合情推理占有適當的位置。”因此在教學中要從知識發生的過程設計合情推理的問題情境,留給學生足夠的推理與猜想的時間,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或獨立探究自主發現規律,從而獲取新知,充分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有利于學生理性思維的提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動手實踐,學生可能會通過觀察、測量、分析等方法初步得出矩形的相關性質。教師借助幾何畫板的動畫演示,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到圖形間的奇妙變化,體會到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以及探索的樂趣與奧妙,從而獲得矩形相對于平行四邊形特有的性質。學生在具體問題的探索過程中熱情參與,積極思考,大膽發言,在得到結論過程中品嘗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合情推理的意識,形成了一定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學片斷三:為了讓學生驗證矩形的對稱性,我設計了探究活動二。
探究二:借助手中的學案紙通過折疊,判斷矩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它有幾條對稱軸?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折疊矩形紙片動手做一做,想一想,觀察歸納得出矩形是軸對稱圖形,并且有兩條對稱軸的結論。這個過程為學生“利用直觀進行思考”提供了機會,學生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得到正確的答案,養成合情推理的習慣。
教學片斷四:至此,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矩形的性質,并初步體會到了運用知識的成功感受,我會借機拋出問題:怎樣判定一個四邊形是否是矩形呢?由于剛學完矩形的定義,學生會自然想到借助定義來判定。為了進一步探索矩形的判定方法,設計了探究活動三:
探究三:借助矩形的定義想一想
1.有三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嗎?為什么?
2.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對于這兩個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先通過嘗試畫圖、猜想得到結論進行合情推理。教師給學生大膽猜想、大膽推測的空間,激發學生去自主思考、互相協作、共同探究、自我提高,最后由此得出要想驗證結論需要回到出矩形的定義中。這個過程中學生順利地從合情推理的過程過渡到演繹推理,提升了推理能力。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學得輕松快樂,而且記得牢。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與教師一起參與教和學中,做學習的主人,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在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想探究出圖形的性質后,還要求學生對發現的性質進行證明,使直觀操作和邏輯推理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推理論證成為學生觀察、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自然延續,這個過程中就發展了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學生的思維能夠向深度、廣度拓展,養成“觀察——歸納(類比)——猜想——論證”的思維習慣,提高了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