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娟 陳照國 李瑾
(山東英才學院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1)
淺談中國婚禮服的變遷
許娟 陳照國 李瑾
(山東英才學院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1)
婚禮服是婚姻禮制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國各個朝代、各個時期的婚禮服都有各自的特點。我國婚禮制的改變,同樣影響到婚服的變化,早在周代,我國就有了一套完備的婚姻禮制,秦漢時期繼續發展,唐宋時期達到一個高峰,自辛亥革命時期出現了大的變化,在現代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
古代婚禮服;近代婚禮服;現代婚禮服;婚俗
我國的婚禮文化歷史悠久,婚姻制度的出現應在奴隸社會早期的夏代,到了周代成為定制,增加了標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婚俗制度。周代婚禮規定有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周代尚簡,表現在婚禮服上為新郎新娘都著玄端,玄是一種黑種帶紅的色彩,莊重肅穆也體現了周代人對婚姻的重視。周制婚服具體形制為,新郎:爵弁玄端——爵弁(冠),玄端,中衣,腰封,蔽膝,翹首鞋,新娘:純衣纁袡——曲裾,中衣,腰封,蔽膝,繡花鞋(圖1)。
中國歷史上,漢代以前人們大多使用周制婚禮,到了唐代,婚禮服發生變化,新郎著梁冠禮服,新娘著釵鈿禮衣,主要特點是男服緋紅,女服青綠,所謂“紅男綠女”就出自此(圖2)。唐代以后,復雜的釵鈿禮衣簡化成了樣式相對簡單的花釵大袖衫。
到了明代,女子出嫁可穿鳳冠霞帔,男子穿九品官服,這種婚服樣式一直持續到民國初年,是目前中國人心中典型的傳統婚禮服。

圖1 周制婚服

圖2 唐制婚服
這種典型的新娘婚禮服制為:“頭戴鳳冠,身披霞帔臉蓋紅蓋頭,身穿紅綃衣,外套繡花大紅袍,身上再配天官鎖、照妖鏡,肩掛子孫袋,手臂纏銀元,下身著紅裙、紅褲、穿紅緞繡花鞋?!?/p>
清代社會服飾風俗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滿漢服飾文化的交流與融會。這種特征也體現在清代婚服中,褂裙式的款式就是滿漢服飾融合的產物,而鳳冠、紅蓋頭和云肩為漢族服飾形式,其中云肩是清代婚禮服中非常流行的一種裝飾。
進入民國時期,伴隨著封建制度的消亡與封建文化的解體,包括服飾在內的一切傳統生活用具在總體趨勢上被逐步削弱。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傳統服裝體系受到沖擊,顯著的表現是中國都市服裝的迅速西化。由于城鄉間物質生活水平的巨大差異,城市與鄉村,在婚俗和婚服形制上,漸漸出現了差異,在城市,傳統婚俗和婚服只是部分的沿襲,而在鄉村,仍100%的沿襲傳統,所以,近代沿襲傳統婚俗和婚服的主要地區在農村。
民國《婦女雜志》在1928年1月出的一期”婚姻號”(第14卷第7號),刊登了若干來自鄉村的讀者征文,文中有來自浙江、安徽、山東、江西、陜西等地的文章,所記婚俗和婚服,皆為舊制。依此可以看出,在30年代的中國,舊式婚禮與婚服仍是廣大鄉村和偏遠城市的主流?;榉颈3中履锎┐蠹t繡裙,上配石青繡花襖或大紅繡花襖,戴鳳冠,披霞帔或云肩,穿繡花鞋,蓋紅色蓋頭的傳統形制。只有在一些經濟發達城市,接受過西方教育的部分年輕人開始舉行“文明婚禮”,新娘著改良旗袍、披面紗或是著婚紗、穿高跟鞋。各地區由于文化差異和地域差異,婚服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西式婚紗是在20年代傳入中國,后來漸漸滲入中國的婚禮文化中,從30年代起,在上海等大都市開始流行穿白色婚紗禮服,到40年代前后成為一種風尚。這個時期,是中國傳統婚禮服與西方婚紗相互碰撞融合,傳統婚服被漸漸取代的時期,也曾出現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婚禮服,人們創造性地把旗袍與披紗結合在一起,而代替了上襖下裙與霞帔或云肩的組合;或者中式長衫也能與禮帽、西褲與皮帶組合成一個“奇妙的和諧”。
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為止,這一階段突出的表現是反對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中西文化交流基本停滯,這種社會背景下的,婚禮服也發生了變化,主要形式是新娘穿紅花襖或旗袍,新郎頭戴綠軍帽,身穿藍色的中山裝。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10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新娘新郎婚禮服基本是日常穿的藍色軍便服,講究樸素整潔,只是在一些鄉村地區,大多數人還是采用傳統婚俗,穿傳統婚禮服。這也就我國的婚禮服文化出現斷層的時期。
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以來,與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交流密切,服飾文化之間的交流也日益頻繁,使我國服飾呈現豐富多彩的面貌,改變了原有的服裝款式和人民的審美觀,對婚禮習俗和婚服形制也有直接的影響,到了80年代以后,婚禮服形式多樣化,有的穿傳統婚禮服中的襖裙或旗袍,有的穿西式婚紗禮服。到了90年代,在城市,西式的西裝和婚紗成為時尚主流,另外在一些較為富裕的鄉村地區,大多也是穿西式婚服。在這個時期,還出現租賃婚紗的現象,并且盛行起來。近10年來,婚紗市場開始漸漸地變租為買。
現在不少年輕人結婚選擇中式婚禮,穿傳統中式婚禮服。在中國婚禮服市場上,現代中式婚禮服也越來越多。并且出現了以張志峰和郭培為代表的本土設計師,他們不斷提出“中國新娘”、“中國式婚禮服”的命題,旨在傳承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實現中國婚禮服的復興與新興,帶動了中式婚禮服的發展。
以上是以漢民族婚服變遷為主線進行的分析,隨著近代各地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差異,各地保留下來的婚俗,也有一些不同。而且大部分少數民族保留了本民族的傳統婚俗。分布在東北、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因地理環境和社會發展狀況與漢族相當接近,所以與漢族婚俗基本相同。其它少數民族,婚姻形式和婚俗差別很大,有的同一民族,因分布地區不同,婚俗也有差異,下面列舉一些比較有代表性地區和民族,進行分析比較。
江南吳江婚俗,新嫁衣必需是由一整塊布料縫制而成,不能由多塊布拼合而成,意為“從一而終”,并且外衣必須是由專業裁縫縫制,裁縫不能是鰥寡。內衣是親屬或新娘自己縫制,如果女眷是孕婦不宜參與。
在蘇州附近吳東地區,新嫁娘的包頭與接衫的色彩紋飾都相對平淡樸素,是取“低調”之意。等到了中老年時期反而衣著艷麗起來。
淮河流域地區的“五子衣”,以紫色的衣服作為新娘去婆家時必穿的衣服,因漢字中“紫”諧“子”,祝她婚后早日得子,最好是五子登科,寓意子孫昌盛。
我國臺灣地區,新婚的女子,穿明式服裝蟒襖,上面用金銀線繡出海水金龍;肩有披肩,形如蓮瓣,上繡鳳凰花鳥圖案。這種服飾,有人認為是明代遺留下來的民俗。
中國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新娘出嫁當天,送親的姑娘一個個打扮的花枝招展穿新衣,佩戴銀飾,而新娘要穿一身舊衣服、腳下穿草鞋,不配戴任何首飾,不帶任何嫁妝,以示勤儉持家”。
白族新娘,上衣桃紅布地,直領,右衽,布紐扣,袖管為二疊套袖,每層袖邊都用刺繡紋樣裝飾,衣擺兩側開衩?!昂笠陆蠹皵[沿鑲繡藤條紋,白族新娘的帽子非常有特色,帽以鐵絲網成塔形帽胎,內襯布,帽面裝飾五彩繽紛的花和珠子,額前嵌釘一組亮珠串呈簾形飾,兩側垂白色珠串于耳部”。
瑤族新娘婚禮服裝飾極其豐富,風格豪華,非常漂亮,瑤族姑娘的嫁衣是由自己經過數年縫制而成的,瑤族各支系婚服都普遍喜用紅色裝飾,而且非常喜歡佩戴銀飾。其中,盤瑤的新娘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披銀制披肩,多穿百褶裙,扎刺繡花腰帶,戴刺繡花胸兜,頭上要戴上多層瑤錦和以紅為主織的紅、白、黑花邊的斗篷。
綜上可以看出,因少數民族大部分在較為偏遠的西南和西北地區,傳統的婚服制基本都被沿襲下來,往往將本民族的盛裝作為婚禮服。而且少數民族婚服款式、色彩和裝飾要比漢族婚服復雜得多。如今,在一些被開發為旅游區的少數民主地區,將本民族傳統婚俗作為文化表演的一部分展示給各地游客,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當地的婚俗文化。從而使大家關注傳統婚俗文化,有利于傳統婚俗文化的傳承。
總而言之,中國的婚俗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了解中國的婚俗文化和婚服形制,有利于傳承中國的婚俗禮儀,帶動中式婚禮服的發展。在現代西式婚紗成為中國婚禮服市場的主流,代表中國文化并且具有傳統特色的婚禮服還很少,所以,傳承中國的婚俗文化,發展中式婚禮服,可以幫助我們弘揚傳統服飾文化,開拓中國特色的服飾設計。
[1]孟萍萍.中國傳統婚禮服民族特性的表現[J].廣西輕工業,2007(05).
[2]華梅.璀璨中華[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8.
[3]李昆生,周文林.云南少數民族服飾[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2.
TS941
A
1005-5312(2015)02-02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