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齊林梅 高 帥
文/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 李長生
管天管地 化害為利國土資源、氣象部門兩手緊挽努力維護祖國北疆地質和諧
記者/齊林梅 高 帥
文/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 李長生
一個有益的方式——協調左右手 營建新機制
一個顯著的成果——防治生實效 運作入佳境
一個美好的前景——聯手建新功 努力上層樓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與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兩手緊挽,管天管地,發奮圖治,趨利避害,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開展,對于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和經濟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土資源部門和氣象部門的合作,可以說是“天作之合”。地質災害的防治離不開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警,而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警是氣象服務的重要內容。兩家是一家,兩手是左右手,誰也離不開誰。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與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密切合作,聯合開展全區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自治區2010年投資80萬元,加大國土資源廳與氣象局的合作力度,共同建設地質災害氣象監測與預報預警系統,聯合開發、研制地質災害氣象監測與預報預警軟件平臺,該平臺已于2013年8月通過驗收。通過今年一年的運行,效果良好。多年來雙方密切合作,為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損失做出了重要貢獻。
建立和深化國土資源和氣象兩部門合作機制,是合作的首務。2003年10月至2004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與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進行了多次技術會商和工作交流,隨后簽訂了合作協議。雙方聯合發文,明確由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和內蒙古自治區氣象臺承擔此項任務,共同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同時,各盟市、旗縣按照合作協議要求開展此項業務。2010年,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與氣象局簽署了《業務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雙方合作進入全新領域。協議就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平臺建設,信息資源共享、信息服務隊伍共建等方面達成一致,并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加快落實框架協議。截至目前,自治區、全部盟市、大部分旗縣氣象與國土資源部門簽訂了合作協議。自治區氣象局減災處與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處建立常態化交流機制。10個盟市、42個旗縣建立領導小組交流制度,定期開展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業務交流。
兩部門加強溝通聯系,強化信息共享。按照框架協議,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和生態與農業氣象中心和氣象臺建立信息共享機制。以共同建設地質災害氣象監測與預報預警系統為媒介,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提供地質基礎信息,氣象局提供歷史、實時資料和天氣預報。目前全區國土資源二調數據全部入庫,雙方信息實現完全共享。各盟市、旗縣正在推廣應用此系統,系統業務化運行后將達到信息完全共享。
聯合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十年以來,兩部門在多個方面開展研究工作,合作開展15個項目,累計投入630萬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區劃;構建業務運行網絡、硬件環境及數據庫體系;確立不同區域地質災害預報預警計算判別模型及指標體系;開發具備自動運算及研判分析功能的地質災害監測與預報預警軟件平臺;持續研究并改進地質災害預報預警模型及判據,提高監測預報預警的準確性。目前部分成果已經得到實際應用。
共同建立預警工作流程。地質災害預警產品的制作過程為:氣象臺每天制作24小時降水預報產品,并在每日9:00之前將雨量實況傳送給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進行地質災害預報分析,再將給定格式的地質災害實況傳送給氣象臺,氣象臺將24小時降水預報修正結果和降水預報產品傳送給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并通過自身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模式系統輸出預警產品。各級氣象部門目前均采用此種方式。形成預報預警會商機制——當氣象因素致災的風險出現較高級別時,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和氣象臺啟動聯合會商,依據會商結論確定最終產品的簽發人,再進行最終產品的發布。充分利用三級預警信息發布系統——通過網絡、手機短信、電臺(預警收音機)、電視臺、LED顯示屏等手段第一時間向預警區域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人員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相關領導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
汛期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開展,對于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和經濟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由氣象因素誘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與降水有著密切的關系。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根據國土資源廳普查資料,確定全區泥石流點共計722個,其中已存在泥石流點共計645個,潛在點77個。全區滑坡點共計99個,其中滑坡已存在點共計87個,潛在點12個。目前氣象局已經掌握了全區722個泥石流和99個滑坡隱患點的位置、類型和穩定性等信息。汛期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為自治區、各盟(市)領導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對所轄區域以氣象因素為主要誘發因素的地質災害進行動態預防提供了信息和決策依據,推動各級政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同時提高了民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有效地減少了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在與氣象部門合作的同時,自治區國土資源部門努力營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
對完成地質災害調查的63個縣(市、區)建立了以預防為主的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2,365處群測群防點均建立了責任制,落實監測責任人和監測負責人,并及時更新。各鄉鎮國土資源所建立汛期巡查制度。每逢汛前、汛中要組織人員對地質災害隱患點檔案登錄的各隱患點進行逐一排查,落實各隱患點兩卡發放、防治預案、值班等到位情況。并對巡查情況建立巡查日志,巡查日志要有群測群防員和責任人的簽字,對巡查日志要建立檔案并做到妥善保管。對巡查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整改,重大問題及時上報縣級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的建設,對于及掌握地質災害發生情況,及于預警,最大程度減少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威脅和損失,從根本上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具有重大意義。內蒙古自治區積極推進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建設工作,2014年有14個旗縣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截至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共有23個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
國土資源部門與氣象部門聯手共建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平臺,大有可為,佳績連連。兩家努力使這項合作更上一層樓。他們進一步完善氣象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平臺建設,按照調整后的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等級,對系統有關閾值進行修訂。加大專業化服務平臺在全區的推廣應用力度,促進全區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業務規范化發展。同時進一步完善氣象預報預警技術方法,國土資源部門與氣象部門聯合攻關,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區域地質災害預報預警體系。繼續深化部門合作,不斷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聯動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聯合申報課題,共同組建創新團隊,提高聯防、協作與科技水平。
2014年3月,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編制了《內蒙古自治區2014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進行了2014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確定了全區地質災害重點防范范圍。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于2014年4月頒布實施。2015年3月,編制完成了《內蒙古自治區2015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編制,為內蒙古自治區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實施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據。
2014年2月,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編制完成了《地質環境公報(2013年度)》中的地質災害部分,已于2014年3月公開發布。2015年3月編制完成了《地質環境公報(2014年度)》中的地質災害部分。2015年的5月~9月汛期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為促進了盟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開展,7月~8月將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
要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更上一層樓,人才工作是支撐攀升的重要階梯。為了加強人才培養,提高專業隊伍人員素質,熟練掌握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等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內蒙古地質環境監測部門積極參加上級部門舉辦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培訓學習,并計劃2015年6月組織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會議。
兩手緊挽,管天管地,發奮圖治,趨利避害,國土資源部門和氣象部門的合作將會更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