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臻熙
防止拐賣兒童,人人有責!
編輯/臻熙

劉德華、井柏然等主演的電影《失孤》于2015年3月20日登陸全國各大院線以來,票房一路飄紅。繼趙薇、黃渤等主演的首部關于兒童拐賣的電影《親愛的》之后,再次引發了社會對拐賣兒童的關注。兩部關于拐賣兒童的電影都很感人,但導演并沒有刻意煽情。影片背后的故事都是真實的,幾乎每個人都是哭著離開電影院。這句話可能是最具象的影評。眼淚背后是一個關于執著的故事。然而,這樣不幸的故事遠不止發生在兩部電影里的主人公身上。據統計,在中國每年大概有7萬個家庭像影片里那樣,他們的孩子遭到人販子拐賣。
近段時間,有不少明星、媒體、警界人士都在轉發一個“你是否支持對罪行嚴重的人販子判處死刑”的調查,結果自然是支持者占多數,更引發了大量“拐賣兒童哪有不嚴重的?應該一律判死刑”的不理性聲音。隨著近段時間來,《失孤》、《親愛的》等電影的上映,要求對人販處以死刑的呼聲已經持續一段時間,現在有必要冷靜下來,理性地思考這一問題。
根據我國《刑法》第240條的規定,拐賣兒童罪是指以出賣為目的,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兒童的行為。其中,“兒童”一般指14周歲以下的人。拐騙是指行為人以欺騙、利誘等手段,使兒童處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并脫離其家庭或監護人;綁架是指行為人以暴力、脅迫或麻醉等方法,將兒童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使其脫離其家庭或監護人;收買指在出賣之前支付錢物,購買兒童,收買既可以是向其他人販子收買,也可以是向被害人的親屬收買;販賣是指將已控制在手中的兒童轉賣給他人;接送是指在拐賣兒童過程中,負責藏匿、看管、轉換車船等中間轉運。只要實施了前述一種行為,即以拐賣兒童罪論處。
拐賣兒童的犯罪行為,侵害了被害兒童的身體自由權和人格尊嚴權。身體自由權是指以身體的動靜舉止不受非法干預為內容的人格權;人格尊嚴權,是指與民事主體的尊嚴密切相關的以精神性人格利益為內容的人格權。被害兒童被拐騙后,處于行為人控制之下,處于被欺騙、任其擺布的境地,失去決定自己去向的身體自由權,行為人將被害兒童當作商品出賣,損害其做人的尊嚴。而且極易引起被害人家庭離散,有時甚至家破人亡,其社會危害性極大。
拐賣兒童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而且行為人主觀上具有出賣的目的。只要行為人以出賣為目的實施了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被拐婦女、兒童行為之一的,即構成拐賣兒童罪。即使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實施完畢,仍應視為既遂。至于是否賣出,即犯罪目的是否實現不影響此罪的成立。但是,如果行為人實施上述行為并不是以出賣為目的,例如,是為了奸淫、收養、奴役、強迫賣淫等目的,則可能構成其他犯罪,不構成拐賣兒童罪。但實踐中有的行為人收買被拐賣的兒童是為了與被害人形成家庭關系,并不是為出賣,而收買后,由于被害人反抗或者其他原因,行為人又將收買的兒童賣給他人,應以本罪處罰。實踐中,拐賣兒童一般是以營利為目的,但也不能絕對排除不以營利為目的而實施拐賣兒童的行為,如出于報復他人動機而實施拐賣兒童的行為。如果僅強調以營利為目的,就會漏掉不以營利為目的而實施的此類行為。
依照刑法第26條的規定,犯拐賣兒童罪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根據《刑法》的規定,犯拐賣兒童罪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情節特別嚴重的,處死刑,并沒收財產:(一)拐賣兒童集團的首要分子;(二)拐賣兒童3人以上的;(三)以出賣為目的,使用暴力、脅迫或者麻醉方法綁架兒童的;(四)以出賣為目的,偷盜幼兒的;(五)造成被拐賣的兒童或者其親屬重傷、死亡或者其他嚴重后果的;(六)將兒童賣往境外的。
我們可以看到,法律中的拐賣兒童罪,本身并沒有回避死刑、重刑,刑法中明確規定拐賣兒童情節特別嚴重的可判死刑,司法實踐中也不乏判死案例。實際上,在審理拐賣兒童犯罪的司法實踐中,最高法一直秉持著“應當判處死刑的堅決判死”的態度。查閱中國裁判文書網,從去年至今,已經宣判的因拐賣兒童而被判死的就有7人,這些人之所以被判死,原因幾乎一致:拐賣兒童數量多。比如藍樹山拐賣兒童34人判死、馬守慶拐賣兒童37人判死。
除了不避諱判死,其重刑率也遠高于全部刑事案件均值。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公安部曾先后在全國開展了多次打拐專項行動。根據最高法公布的數據,從2008年到2009年年末,人民法院判決拐賣婦女、兒童犯罪分子的重刑率(判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至死刑的叫“重刑”)均在60%以上,高出同期全部刑事案件重刑率45個百分點以上。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王大偉建議,預防孩子被拐賣遠比發生拐賣后再去找尋更為重要。
1.如果孩子年歲尚小,還不能自己行走,出門時應將孩子抱在胸前,最保險的方法是采用專門的嬰兒背帶,將帶子牢牢系在身上。
2.如果孩子已經可以自行走路,家長在帶著他們外出時,一定要始終握著孩子的手,不能任由孩子亂走亂跑,特別是在人群擁擠的地方,一定要確保孩子就在自己身邊。
3.不要讓孩子單獨出門,哪怕只是去附近的小店買包鹽,雖然說要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但是在孩子能夠完全保護自我之前,最好還是由大人帶領比較安全。
4.有時候當家長帶著孩子上街時,就會有一些人或車尾隨其后,就等著大人疏忽之時下手。因此每次出門,家長們要抱著謹慎的心理,仔細查看周圍的情況,是否有人或車在鬼鬼祟祟地跟著。走在馬路上,也要當心有些飛車黨會直接伸手搶孩子,不要讓孩子走在靠馬路的這一側。
5.讓孩子養成隨手關門的好習慣,如果是一個人放學回家,要先看看身后是否有可疑的人跟在后面,確定無異樣情況后再開門進屋,同時馬上就把房門鎖上,以防壞人趁著孩子疏忽大意沒關門的時候進屋行騙。
6.當家里只有孩子一個人在家時,要叮囑他,假如有人敲門,一定要先通過貓眼看看來人的樣貌,只要是陌生人,不管他說的天花亂墜,都堅決不能開門;不過鑒于現在也發生了不少熟人作案的案例,還是小心為上,除了是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這樣的至親之外,任何人都不要放他們進來。
7.要教會孩子獨自撥打電話,并熟記父母的聯系電話,遇到緊急情況可以及時撥打。還要記住家庭地址,以便在家發生意外狀況撥打110求助時,讓警方在最短時間內準確到達。
8.教育孩子不要接受陌生人給予的任何物品,特別是食物,因為里面很可能已經被摻進了藥粉。還有的不法分子會以玩具作為誘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以便趁機將他們抱走。
9.對于陌生人提出的任何要求和請求都要堅決拒絕,比如“小朋友,你幫我帶個路,去XX地方吧?”也不要因陌生人的夸獎、贊美而失去了警惕。始終記住一條:不要理會陌生人。
10.告訴孩子不要隨便去別人家做客。之前就有過孩子去同學家玩,結果當時家里沒有大人,附近的無業游民將孩子騙走的事例。尤其是女孩子,更要特別留心,無論去哪里都要及時與大人取得聯系,并告知具體方位。
11.平時要與鄰居處好關系,在知根知底的情況下多讓孩子與他們接觸。比如,亮亮以前上小學時就因為忘記帶家里鑰匙,大人們又都在上班,多虧了住在對面的阿姨讓亮亮先在她家里做作業。很多孩子有可能因為進不了家門,無處可去就四處溜達,結果被拐走。都說遠親不如近鄰,像這種情況下一個好鄰居就能幫上大忙了。
1.讓孩子學會跟歹徒斗智,而且要“多聽多看記心間”,比如,自己走到哪兒了、大概在什么位置、聽見了什么?看見了什么?
2.叮囑孩子,如果跟壞人在一起的時候,要盡量吃好喝好睡好,保持最佳的身體狀態。有過一個真實的案例,犯罪分子把孩子綁架之后,孩子一會兒說自己餓了,一會兒又說自己渴了,一點兒都不害怕的樣子。因為孩子的奶奶平時告訴他:“咱們平時不惹事,但是有了事咱們不怕事,要該吃吃該喝喝。”就是因為奶奶的這句話,那個孩子在面對危險的時候仍能鎮定自如,正常的飲食讓他保住了體力。最后,警察來了,孩子得救了,被救出來的時候精神狀態非常好。
3.要“假癡裝癲,不露鋒芒”。如果歹徒問到家里的情況,比如,你爸爸是做什么工作的、是不是有錢人等等,孩子一定要裝窮,不要把家里的具體情況跟歹徒講太多。另外,孩子要盡量爭取對方的“同情”,孩子可以跟對方聊天,比如問一些諸如“叔叔,你有孩子嗎?你的孩子多大了?”之類的問題。當然,這個要求對孩子來說有點高,可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情況而定。
4.要讓孩子學會留下小標記,找到機會就要果斷逃跑。在被劫持的路上,比如走到十字路口這些重要的地方,孩子可以將身上重要的物品扔出來,給搜尋自己的爸爸媽媽或者警察叔叔提供重要的線索,這是很重要的。
在德國,人們爬山的時候會被提醒:“你手上拿一個紅包,或者一把雨傘,如果你掉到坑里了,那一瞬間,趕快把你的雨傘或紅包扔出去。這樣后面有人過來的話,一看這兒有把雨傘,卻沒了人,就會考慮是不是有人被雪埋住了,他們就會去解救你。”這就是面對危險的時候,學會留下個人標記的重要性。
5.最后,家長要教孩子學會“金蟬脫殼”。很多孩子都不會及時逃跑,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一旦瞅準了機會,就要果斷逃生。曾經有這樣一個案例,犯罪分子把一個拐騙來的孩子放到三輪車上,然后倉皇逃跑。走到了一個紅綠燈路口時,由于碰上了紅燈,犯罪分子所騎的三輪車不得不停了下來。說時遲那時快,三輪車剛一停,孩子就“噌”地跳了下來,拔腿就跑了。而犯罪分子還沒有來得及反應,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孩子“勝利大逃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