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記者 易靖茗 通訊員 孟莉 王利華
“看了青年創業園,真的為大陸這種為我們臺胞青年就業創業設想的良苦用心,相信這份努力,一定會結出豐碩成果的。我畢業后,起碼會給予考慮以這種方式創業。”來自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臺生張志杰由衷地感言。
10月23日至25日,由全國臺聯、江蘇省臺聯共同舉辦的“共創美好明天——2015年京蘇兩地臺生交流活動”在江蘇舉行。活動得到了京蘇兩地近40名大陸高校臺生的熱烈響應和積極參與,短短3天的時間,臺生們的腳步走過古城南京、魅力昆山和秀麗蘇州。一路賞風景、覽古跡、座談交流、收獲多多。直到踏上回程的動車,兩地臺生們依依不舍的情感依然熾熱。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10月23日,臺生們的第一站便來到了中山陵,在這里,同學們似乎找到了一種感覺,孫中山先生在臺灣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而先生在大陸更是人人敬仰的前輩先輩,他們情不自禁地在心里笑了,兩岸原本一家人。
在夫子廟,臺生們得知這里原也是一座孔廟,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感慨更是多多了,因為在臺灣,孔子遍地都是,隨處可見,這種在老百姓當中景仰的信仰如此一致,還能說明什么?臺生們心中找尋到了答案。同學們一致表示,大陸這么大,他們身為中國人,應該更廣泛地了解中國母親,只有熟悉了母親、了解了母親,才能夠為了不起的母親鼓掌和驕傲。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是中國人民承載全民族災難的實證性、遺址型專史紀念館,也是中國唯一一座有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專史陳列館及國家公祭日主辦地。最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了2015年最新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項目名單,南京大屠殺檔案榜上有名。
恰逢今年是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周年,主辦方將活動重點安排在這里,一件件駭人聽聞的殺人事件、一樁樁慘不忍睹的日軍暴行、一幕幕血跡斑斑的血淚史,不僅令臺生們個個震愕,而且更令臺生們憤怒,聯想起當今島內李登輝等人出賣靈魂、認日本侵略者為祖宗的丑惡行徑,他們表示,一定要通過自身的努力,讓更多的臺灣人、特別是臺灣青年人,熟知這段抗戰史、民族恨,持續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此次活動,為了讓兩地臺生們深切感受大陸青年的創業環境,主辦方用心安排了3場創業園座談交流的活動。

在南京中醫藥大學科技園座談交流

在中山陵合影留念
南京中醫藥大學科技園初創于2005年,位于南京中醫藥大學的漢中門老校區內。來自南京中醫藥大學的臺生柯宜君為大家分享了她在科技園里的創業經歷。2011年,柯宜君來到南中醫就讀,隨著在南中醫就讀后中醫知識的逐漸積累和對養生保健方面的關注,在不斷摸索前行下,“柯宜君食品行”終于在南中醫大學生創業實踐園成立,而她的創客生涯也正式開啟。“食品行”始終堅持以“低糖低油 低添加物”為產品品質追求,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地調整產品口味,進行研發創新。并在學校老師的幫助下,順利完成公司申請注冊手續,成立了南京鼓樓區“柯宜君食品行”,現已正式對外推廣產品。作為一名校園創客,柯宜君對前來座談的同學們說:“在選定目標后,最需要的是堅持,并且視情況調整方向,并創新產品,這才能使企業長久運營下去。或許路途比較遠,但只要理念是對的,總會有破繭化蝶的那一天。”
而在昆山兩岸青年創業園、海峽兩岸(蘇州)青年就業創業園座談時,臺生們不時地發出各種感嘆,他們同樣和創業園的負責人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和交流,為大陸方面精心、用心、誠心打造的這類促進兩岸青年交流合作的就業創業平臺點贊。同學們認為,正因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才使得各種紅利惠顧于兩岸同胞,尤其是臺灣同胞。如果沒有兩岸和平發展這一根基,就談不上有合作、有平臺、有發展了。并表示,學成后,將根據兩岸形勢發展需要,以及自身發展要求,最大程度地用好這些就業創業平臺,這樣既能解決時下自身就業創業難的個人問題,加盟到大陸“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潮中來,同時又能夠助推兩岸和平發展之舟,最終到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彼岸。
此次組織臺生交流參訪活動,全國臺聯和江蘇省臺聯的領導和工作人員都非常用心。全國臺聯副會長陳杰剛剛帶團從臺灣回來,盡管連日奔波感冒未愈,依然帶隊參加。江蘇省臺聯會長蔡憲沙,也在百忙中抽空與臺生們一起在科技園座談交流,鼓勵同學們青年夢就是中國夢,愿意為臺生們在大陸創業、就業提供幫助和支持。
這次活動時間雖然短暫、人員不多,但效果十分明顯,同學們也都人人有感而發,在參觀體驗過程中及幾次座談會上,同學們無一不積極參與、暢所欲言,用他們的話說,“組織很窩心,參觀很動心,交流很貼心”。
來自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生、臺生許惠婷發自肺腑地說,這是她第一次參加臺生活動,給她的感覺既溫馨又感動更受益。她之所以當初選擇來大陸讀書,就是看好大陸這塊能夠加速自己成長的沃土。通過這次參觀交流,她對自己這個選擇更加信心滿滿。
作為“臺胞之家”,同學們希望臺聯能夠多多組織這樣的活動,讓在大陸求學、創業的臺灣青年人,更多地深入了解大陸的方方面面,從歷史中尋找共同的血脈,從人文景觀中尋找中華的文化,從交流中尋找情感的紐帶,進而拉近兩岸青年人的心靈距離,達成共識,攜手奮進,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