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記者 程朔 實習生 蔡子文

徐偉軒
“推動兩岸文化交流,是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的,作為中間的牽線人,不能偏陸,也不能偏臺,需要把自己放在一個合適的高度上面。盡管這樣地做工作要更打拼、會更辛苦,但我愿意。”
國慶假期剛開始,就接到朋友的邀請,到金臺路上的萬國藝術空間,參觀這里舉辦的名為“起藝軍”的玻璃工藝作品展。觀展中,我們幸運地遇到一位頗為熱情的身材中等、戴著大框眼鏡、及肩長發染成黃色,散發著濃厚藝術氣息的大男孩。
“這個展覽是由萬國藝術空間邀請,我們清華大學工藝美術學院玻璃藝術專業師生策劃、執行的,你們看到那展品中有一件看上去是一只小狗的造型,就是我的作品。我現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攻讀設計學博士學位。”
來自臺灣、博士生、玻璃工藝師……最理想的采訪對象啊!我們對這位熱情大男孩的興趣,馬上超過了對玻璃藝術展的興趣。于是,長假的最后一天,我們在清華大學美院的工坊中再次與大男孩坐在了一起。
向我們介紹情況的大男孩告訴我們,他名叫徐偉軒,自號“小宅”,出生在高雄,畢業于臺灣師范大學美術學系,在臺師大美術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這個名為“起藝軍”的展覽,正是由他牽頭組辦。
“在大陸,知名畫家,隨便一幅畫作,買家給幾萬還不一定會賣;而玻璃工藝品,相對工藝復雜、成功率低,主創人員的工作也相當辛苦,卻可能一件作品連一兩萬都賣不出。玻璃藝術現時在大陸的文創市場內還屬非主流部分,要被認知、認同以及實現價值,還有很長很難的路要走。”
小宅先向我們解釋了“起藝軍”3個字的內涵。他告訴我們,這里面的“起”字最重要,名曰“起藝軍”,就是要表明,2000年才成立的清華大學玻璃藝術專業師生,決心要做玻璃藝術在大陸文創市場興起的發起者、引領者,為玻璃藝術進入主流市場打好前鋒。
小宅然后興致勃勃地向我們介紹了他送展的玻璃工藝作品,一件是他一個月前創作的《氣球狗》,另一件則是他上學期期末創作的《禪眠》。
《禪眠》,是一件單品,造型是一個小沙彌在禪修時睡著,夢到自己坐在一片上面長了大樹的云朵之中。相對于《禪眠》,《氣球狗》的創作工藝要更復雜一些,作品想要表達的內涵也更為豐富。大概是“氣球狗”更能映射出自己的內心世界,小宅對創作《氣球狗》的心路歷程,向來訪者做了最詳細的介紹。
大男孩告訴我們,自己總是能夠回憶起小時候的情景。那時,和自己一樣大小的孩子,跟著家長去菜市場或夜市時,家長擔心小朋友走丟,通常會把小朋友放到市場中的小型旋轉木馬上玩耍,而那旋轉木馬旁邊,也通常會有個折疊長筒氣球的手藝人,將充氣并不很足、五彩繽紛的長長氣球折成各種造型的充氣玩具,分送給旋轉木馬上的小朋友們。
長大后到臺師大讀書期間,小宅參加了學校的魔術氣球社團。那個社團主要的活動內容就是做氣球。“我后來做到那個社團的社長,社團不止研究氣球的各種玩法,還能用氣球項目賺錢呢。”原來,當時每逢學校布置某個大型活動現場,都會從舞美經費中,專門撥出一筆款項給氣球社,讓他們為活動現場布置氣球拱門、氣球造型等各種布景。
到北京前,曾經有一只名叫“愛麗絲”的約克夏犬陪伴了小宅很多年,小宅到北京讀書的第一年那個寒假中,愛麗絲在他懷抱中離開了塵世。“考大學的時候都是愛麗絲陪著我讀書,那時候它還很小,我那時會一直有一個錯覺,認為它不會老,會一直陪著我,可它還是走了,并且頗讓我抱憾。”原來,愛麗絲離世的時候,小宅才認真想起,自從考上大學后,10多年自己都奔波在外,就不曾有很多時間去陪愛麗絲玩耍,心中為此很有對愛麗絲的歉意。回憶,加上歉意,就令愛麗絲的可愛形象一直牢牢投射在小宅的藝術設計意識中。

《氣球狗》
“我從事玻璃藝術以來,體驗到了玻璃和氣球兩種材質在人們視覺上的共同點。它們雖然一個是實心的、非常重,一個空心、相對極端輕,但看上去統一都很有‘通透’的觀感,也都有著光滑、可以賦予各種色彩的表面,所以才會想到,把之前不同時候投射在腦海中的3個映像,重覆在一起,也就疊構出了一個玻璃材質的氣球狗的藝術造型。”
小宅告訴我們,《氣球狗》是他取名為《氣球系列》的系列玻璃工藝作品中的首件作品,而這個系列中同樣注滿童心的第二件作品也已經完成了造型設計,正在制作過程之中。
這樣內心細膩、童真猶存的大男孩,總是會讓身邊人感到安心、暖心的。
“接觸工藝美術,其實是在來清華大學之后,之前,我都是從事美術創作的。”小宅的藝術創作之路已經走過10年,10年的藝術探索中,他的努力方向幾經變化。
小宅參加高考被臺師大錄取后,就讀美術創作專業,學習國畫。他在大學的學習狀況,不是一直都優秀,但逢在“非典”肆虐那段時期,大家都只能呆在學校中,小宅也就悶頭努力作畫了。白天畫室人多,他就趕在夜深時再獨自去畫室練筆。“我那時畫工筆人物畫,每張畫都會用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在作畫的過程中也不斷向老師請教。”一番努力之后,小宅的畢業作品在最終審核中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績,也獲得了保研的資格。
碩士研究生課業結束,小宅做了一年的實習教師后就開始服兵役。服役期間,小宅是找不到模特來磨練畫藝的,于是也就漸漸的不再想專工國畫人物畫了。而當時的臺灣社會正深受日韓動漫文化的影響,被裹挾在時代潮流中的小宅,也開始嘗試著將自己人物畫的風格向動漫轉變。“其實,大學時候,就曾有一位老師評論我的畫中有漫畫元素,我當時就想,為什么國畫與動漫兩者不可以有機結合呢!”
那以后,小宅開始主要創作動漫作品。他那時的創作,以商周青銅器紋飾作為貫穿整體的主軸,透過穿梭于不同時空的對話與感官沖擊,引發觀者對傳統與當代關系深層的思辨。他的《機動圖騰》系列作品,將現代信息符號與古代青銅器相結合,在古代工藝中發揮當代藝術的延展性;他的《御宅天王》系列作品,從青銅器型體發想,衍伸出機器人造型,并讓那極具動漫概念的機器人形象展現出強烈的現代人的“宅味”。

本科畢業獲獎作品《情思》
脫下軍裝,小宅一邊繼續藝術創作,一邊通過教師資格考試,到金門的一所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工作。小宅從小就有當一名老師的理想,在臺灣,教師的地位還是蠻高的。不過,幾年下來,隨著臺灣社會“少子化”情況的發展,小宅所在地區的中小學教育也在萎縮;而同時,小宅的藝術創作也到了必須進一步提升的階段,他于是做出了艱難的決定,暫時割舍下從小喜歡的教師工作,重返高校繼續深造。
2013年,小宅進入清華美院攻讀博士學位,并開始接觸工藝美術。進清華前,他本想從學石雕入手,進美院后卻因緣際會地跟隨自己的導師汪建中先生學習玻璃藝術。“我很任性,喜歡嘗試,認為年輕人就是要多闖蕩、多學習,雖然玻璃藝術品創作比想象中困難許多,但我仍然要投入。”小宅表示,相對臺灣來說,大陸玻璃藝術比較年輕,還沒有進入主流藝術市場,所以發展潛力很大,正有空間給這一代從業者去引導玻璃藝術的審美和價值體系在大陸建立完善。
“島內的一個經驗,我想要在大陸借鑒來用。”小宅進一步介紹說,臺灣的工藝美術市場上,比較“厲害”的工藝品一般都有自己的品牌。臺灣工藝品市場做品牌營銷會比大陸同行更在行一些,即便是剛開始籍籍無名的工作室,只要做成功了,也最終要借助“品牌力”來發展。感覺在這方面,大陸并不是很重視,因此要引進過來試一試水。
“不過,我將來還是要向純學術方向發展,這是我回學校攻讀博士學位的目的,我希望未來人家看到的小宅更是位學術研究者。”小宅告訴我們,他將來更想做研究,而不是做市場。他現在的研究方向是臺灣交趾陶(一種低溫彩陶),以后的學術研究,則會根據將來的具體工作情況再定。
這樣一位勤奮治學、目標明確的博士生,讓一大波敬意在傾聽中不斷襲來。
“兩邊都會來回跑那樣。”談到未來是否會回到臺灣或者留在大陸從業,小宅表示,在臺灣還有他的人脈,以及過去發展的一些軌跡在里面;大陸這邊文化藝術市場發展的潛力、研究的空間也都不能放棄。
“來大陸讀書、創業,不意味著拋棄臺灣;回島內發展,也不意味著說放棄了大陸。在兩邊都有精力付出,這其實是一種優勢,怎么可能輕易地放棄任何一邊呢。”為更清晰地說明自己的意思,小宅舉了一個例子。“比如,一位大陸老師想到臺灣交流,或者一位臺灣老師要到大陸交流,本來兩邊互相因為不了解而沒有更好辦法順利接觸,那么我或者可以帶大陸老師過去,或者說我帶臺灣老師過來,在大陸和臺灣的文化交流交往中做牽線人,這樣在兩邊都有人脈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以一個業內懂行人的身份,把兩岸拉近,然后讓兩岸不同的文化做連接、做融合,這真的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不過,做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的事情也并不很容易,尤其是近兩年,有的時候甚至會為那不容易感覺很受傷呢!”小宅告訴我們,前段時間,他回臺灣參加一些活動,一些自認為很客觀平常的談話,卻遭到不少莫名其妙的杯葛。那些場合中,小宅介紹了大陸學生在高校中的學習生活情況以及生存競爭狀態。但這就招來了一些批評的聲音,有聲音說小宅此番發言涉嫌美化大陸學生,換句話說,也就有了丑化臺灣學生的嫌疑。
“我想說,我絕沒有、也不會刻意美化誰、丑化誰,只是敘述親眼所見的實際情況而已,大陸學生就是這樣子,能進入清華做碩士生、本科生,都是要付出很多努力的。而且我也不否認,大陸學生中也有很‘水’的,不過相對來講,特別在清華這邊所見的數量并不太多。我其實只是想給后面有想法到大陸讀書的臺灣同學一個正確的觀念,告訴他們,如果來這邊的話,真正是要拼命的。像我,今年十一長假的7天就沒有一天休息,每天都在工作室,或者寫文章或者搞創作,都沒有出去的原因就是想著抓緊時間趕上別人一點、多進步一點。”
“另外,推動海峽兩岸文化市場、特別是創意產品交流的諸種‘不容易’中,大陸這邊的因素也‘傷’人。”小宅說,大陸通常會出現的一種情況就是,今天某人燒制出一個東西,看著特別好,擺著賣5萬塊錢,可能隔天就會在你旁邊的店鋪中出現N個一模一樣作品,卻只賣50塊錢,然后不久那原創就不得不倒閉了。
“大陸現在的文創產業,有些東西抄的痕跡太明顯了,甚至有些一看就知道出自臺灣設計,‘抄’應該是大陸現在遇到最大的問題。其實,大陸本土就有很好的設計,比如大陸一家設計用竹子做手機殼,創意就很好。臺灣是個小島,文創作者們的創意格局自然偏重在‘細膩’二字上做足文章;大陸畢竟幅員遼闊,創意格局要相對更大視野。從這個意義上講,兩岸的文化交流,特別是文創產業交流,其實應該更重‘存異’基礎上的交融與互補,而非‘求同’意義上的互相引進或模仿。大陸的文創界應該不怕做自己的東西,大陸應該成為一個有創意的地方,甚至推自己的文創走向世界,不能永遠只做加工、代工。這樣的發展再反過來影響、帶動臺灣,改變臺灣競爭力、增長力不足的社會問題。”

《御宅天王-奇崖爭勝》
“事實上,推動兩岸文化交流,是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的,作為中間的牽線人,不能偏陸,也不能偏臺,需要把自己放在一個合適的高度上面。”小宅最后向我們表示,盡管這樣地做工作要更打拼、會更辛苦,他依然愿意去努力。
從這樣一位負責任、愛臺灣的年輕人身上,相信大家可以看到臺灣社會及兩岸關系向好發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