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夏佳
“為兩岸和平發展結緣搭橋,為民族振興盡心盡力。”這是臺灣中華基金會創辦人、名譽董事長梁良齊等籌設基金會的美好心愿,也是每一位中華兒女共同努力的方向。
臺灣中華基金會創立于2003年10月,主要捐資者是上世紀50年代臺灣“白色恐怖”政治犯受難人。他們為了執著一生的民族大愛,為了促進兩岸同胞在文化、經濟等方面的交流,為了兩岸能在和平的氛圍中走向一家團圓,他們大公無私地把“補償金”捐獻出來,創立了基金會。
基金會創辦至今已有10余年的歷史,雖說時間并不算長,但每年扎實的工作,為兩岸基層交流貢獻了不少心力。
多年來,臺灣中華基金會開展了多項活動。主要工作包括——
輔導基層家庭青少年學習與人格發展工作:基金會招募大專青年及社會人士成立志工組織,與學校及社區合作,以設立獎/助學金、課后免費補習、多元技能發展及親情關懷活動等各種方式進行關懷輔導,并擴大為家庭關懷與社區服務。
協助基層農民提升農業產銷工作:基金會深入中、南部地區,與各級農業組織合作,透過接觸基層農民與基層農業生產單位,協助其進行農業產品加值工作及銷售通路開展工作。借由建立兩岸農產品供需互補的機制與平臺,增加臺灣農民直接享受兩岸和平紅利所帶來的機會與成果。

7月18日,臺灣中華基金會農業參訪團到凌云考察交流
推動基層教師關懷教育改革與認同中華文化工作:基金會結合兩岸第一線工作的教師,共同關懷中華民族下一代的教育議題,并利用直接參訪的機會,提升臺灣教師對兩岸問題有正確、積極、健康的理解,并對中華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再經由教育的傳遞,使臺灣的下一代在中華民族復興過程中,具有足以扮演關鍵角色的優勢。
建立政治受難人及家屬社會支持系統的工作:基金會對于長期被漠視、忽視的上世紀50年代“白色恐怖”受難人及其家屬進行訪視,給予必要的協助,并進一步建立起受難者及受難家屬相互之間的社會支援系統,以互惠、互助的方式,改善其現階段的生活與未來長期的社會經濟地位,達到“情感凝聚,關懷互利”的目標。
參與各項有益社會進步與促進兩岸交流之公民議題群眾工作:透過與臺灣各地理念相同的團體合作,團結全球華人,共同推動兩岸社會進步,促進兩岸民眾互信。同時,基金會積極參與各項有利于臺灣社會進步、兩岸和平發展、改善全球華人國際地位的公民議題的發動、討論、意見表達與組織動員,以期能具體落實基金會的理念、宗旨與使命。
因兩岸和平往來所產生的紅利,不能也不該僅屬于某些黨、政、企高層,而更應讓基層民眾與弱勢族群受益。因此,臺灣中華基金會努力將其本身的資源與兩岸交流的紅利,直接落實到臺灣的基層民眾與弱勢族群。
多年來,基金會堅持走進農村、了解農民的需求,和基層農民一起尋求臺灣“三農”出路,探索臺灣先進農業技術和大陸遼闊土地合作機會,以及兩岸市場的結合方式。
基金會向基層教師請益,聯合兩岸新一代的教師們,一同討論兩岸教育攜手協進的方向,期望用了解替代偏見,用包容化解誤解?;饡€與青年志工一起,輔導并鼓勵青少年同學們課業上進。
長期以來,臺灣中華基金會致力于追求全球華人共同邁向公平、正義、繁榮、和諧的社會?;饡J為,臺灣社會持續發展最珍貴的資源,就是以中華文化為核心而吸納世界進步文明的寬容精神,而臺灣社會持續發展最大的希望,是要以兩岸為舞臺,締造出民族騰飛的時代契機。
基金會認為,要讓臺灣成為美好社會的策略性工作就是關懷弱勢與照顧基層。提供弱勢者公平的發展機會與資源,協助基層獲得合理的報酬與向上提升的空間,受益的將是社會中所有的人。
未來,基金會將結合臺灣社會各階層的力量,結合兩岸的力量,結合全球華人的力量,在共同的理念與信仰下,承繼中華兒女世世代代追求大同之治的偉大傳統,奮力邁向全球華人建立美好社會的目標。
正是這一份對理想的堅持,讓基金會成員在展望未來的時候,信心百倍;正是這一種愛心的傳遞,讓其在追求夢想的時候,堅定信念。
回首十余年路程,臺灣中華基金會走得平穩而堅定,未來,他們堅信會用奮斗拼搏出兩岸更加壯美的前景。

2012年,臺灣中華基金會青年志工團在京感受共青團“關愛行動”

2013年7月14日,臺灣中華基金會臺灣教育界陜西研修交流參訪團一行與陜師范大學代表合影

“2015 滬臺青年夏令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