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陳亮
斯大林說:“戰爭之神是炮兵。”毛澤東也說:“要加強抗日力量,戰勝日寇,我們必須建立一支現代化的炮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保存著一組珍貴的炮兵抗戰文物:測量地圖用的圓形比例尺、測量地圖用的畫規、查看地圖用的放大鏡,這些都是抗日烈士——國民革命軍軍訓部駐桂辦事處組長金鏡清將軍的遺物。
金鏡清(1892—1939),號鑑秋,遼寧省本溪人。金鏡清的幼年正處于腐朽落后的清末時代,外國人用堅船利炮打碎了腐朽的清政府的迷夢,也促使中國人睜眼看世界,開始思考怎樣改變國家民族和自己的命運。金鏡清雖然自幼即嚴守家訓、刻苦學習,但是目睹政府腐敗無能,任由列強肆意欺凌,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富有正義感的他感到極為苦悶。“如果我們也有強大的炮兵保衛國土,外國人就不敢輕易欺負我們了。”金鏡清常這樣想。于是,國難當頭之際,年輕的金鏡清遠赴東瀛,在日本炮兵學校學習。他立志要努力學習日本先進的炮兵技術和軍事管理理念,回國后從軍報國,扭轉國家落后挨打的局面。

日本炮兵學校畢業后,金鏡清回到祖國,希望可以將所學貢獻國家,為挽救民族危亡貢獻自己的一份力。此前,他遇到了東北老鄉,也是留日學生,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炮科畢業的鄒作華。鄒作華(1894—1973),字岳樓,吉林省永吉人。鄒作華是東北軍張作霖炮兵部隊中的出色將領,負責創建和發展東北軍炮兵,深受張作霖、張學良父子重用。鄒作華深知金鏡清的胸襟抱負和指揮才能,極力延攬。在鄒作華的力邀和舉薦下,金鏡清進入東北軍炮兵部隊任職。其間,他不負重望,因精通炮兵作戰訓練,指揮治軍嚴明,作戰英勇,在戰斗中指揮出色,屢立戰功。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金鏡清率領的山炮營擔任山海關的正面作戰,將很多直軍帶掩蓋的野戰工事摧毀,發揮了很大作用。
1927年,鄒作華任東北軍炮兵軍長。金鏡清雖然比鄒作華年長兩歲,但是他對這位才智卓越的上級由衷欽佩,極為尊重。而鄒作華也頗為關照金鏡清這位寬厚的兄長。鄒金兩人不僅僅是上下級,也結成了深厚的友誼,兩人的軍事生涯也基本上共進退。金鏡清同時也在鄒作華主辦的東北炮兵軍官教育班和炮兵研究班任教。炮兵軍官教育班主要進行炮兵軍官的養成教育,而炮兵研究班則是專門的炮兵學校。經過科學嚴格的培訓和教育,東北軍炮兵的素質大大提高,成為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金鏡清感謝鄒作華的引薦,佩服他的領導才能和軍事指揮素質,愿意和他合力將中國的炮兵打造成一支強大的國防力量。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中國開始局部抗戰。東北軍退回關內,金鏡清的炮兵強國之路也被迫中斷。蔣介石通過張學良邀請鄒作華主持南京炮兵學校教務。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創辦的一系列軍事院校,一般由蔣介石任校長,其實際的負責人是教育長,南京炮兵學校也不例外。1935年,鄒作華接替周斌中將任南京炮兵學校教育長,金鏡清等東北炮兵軍官也隨之去南京炮兵學校任教。炮兵學校設中將教育長一人,下有教育處,處長領少將銜,另有少將及上校研究員五六人。教育處以下有教育室,負責課程安排、教育器材準備、教材印刷等任務。軍械室負責槍炮、械彈等保養分發。副官室負責對內、對外一切事務。秘書室負責辦理文件、保管公章、兼管人事等。炮校教育處的教育組織設有戰術組、兵器組、筑城組、射擊組、觀測組、通信組、馬術及馭法小組等。射擊場管理處有上校主任一人,少校及上尉管理員三四人,另有守護隊一個連;射擊場可供一個步兵師和兩個炮兵團聯合演習用。南京炮兵學校功能齊全,是當時炮兵教育的最高軍事院校。

金鏡清接替趙以寬,任南京炮兵學校教育主任后,其炮兵強國之夢再次被點燃,他將全部精力都用在炮校的建設和炮兵人才的培養上。他全面協助鄒作華,物色聘請優秀教官,采取形象化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擴充教學設施,添加各種報刊雜志,增加學員班級,學員人數達到500人……這一系列頗有成效的舉措,使得炮校教育水平顯著提高,炮校建設也日益正規,教職員間關系融洽,炮校成績斐然。蔣介石也親自來校參加開學及畢業典禮,以示嘉獎。1936年2月5日,金鏡清被國民政府授予陸軍少將軍銜。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扣留蔣介石,西安事變爆發。身在南京的鄒作華率金鏡清等東北籍教職員向何應欽請罪,表示忠于國民政府,愿坐班房抵罪。西安事變終于和平解決,全國抗日統一戰線形成。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中國守軍奮起抵抗,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8月13日,淞滬抗戰打響,上海也成為戰地。8月24日,南京炮兵學校奉命編組炮兵總指揮部,炮兵總指揮部直屬于軍事委員會,負責指揮各戰區炮兵指揮官作戰,內設參謀、總務、機關3個處。鄒作華兼任炮兵總指揮,赴淞滬第三戰區指揮作戰,金鏡清任代理教育長,全面主持校務。金鏡清臨危受命,仔細協調學校的各個部門,妥善應對戰時局面。此時戰火已經逼近南京,金鏡清指揮全校師生包裝好教材教具,做好撤離南京的準備。11月,南京炮兵學校奉命遷移湖北武漢。金鏡清殫精竭慮,指揮學校師生有序遷移,不但要照顧好師生的安全,還要確保教學教材、教具的運輸,以便到了新校址可以及時開課。師生一路千辛萬苦,至12月終于順利抵達。
1938年1月,炮校又奉命遷往廣西桂林,不久又回駐零陵。此時炮兵總指揮部也奉令結束,所有參戰人員及部隊回校服務。2月,炮校校部及所屬各部先后到達零陵,并于當月下旬開始上課。由于日軍南侵,11月炮校除學員一部仍在零陵授課外,其余遷往廣西鹿寨。
日軍繼續南侵,1939年1月,炮校除留學員隊一部在鹿寨外,其余向貴州都勻遷移。2月,炮校根據衡山軍事會議,成立附設中央軍校第十六期炮兵科學生總隊。3月,炮校到達貴州都勻,開始整訓上課,主要學習各種大炮布局操作等,如格蘭姆法、圖解法等。5月,軍委會政治部主任陳誠下令禁書,加強對炮校學生的思想控制。莽大齡等東北籍學員與炮校政治部發生矛盾,炮校政治部向外散布“學校有共產黨”,逮捕了莽大齡等14人,引發了學潮事件。蔣介石下令白崇禧、陳誠、何應欽、鄒作華等調查此事。金鏡清等東北籍將領同情學潮學生,和學生們一樣具有激進的抗戰心愿,愿意幫助學生。7月,鄒作華帶領鄭新潮等兩名學生代表到重慶面見蔣介石,匯報了炮校事件的經過,強諫抗戰。經中國共產黨和社會各界多方努力,被捕學員獲釋,事態平息。此次學潮是中國軍校歷史上首次震撼的集體暴動事件,不但引起社會媒體的震動,更點燃了中國軍人加強抗戰的信心和激情。

1939年9月,鄒作華調任軍令部炮兵指揮官,史文桂接任教育長。金鏡清也離開炮校,任軍訓部駐桂辦事處組長。日軍為迫使中國政府投降,截斷外援通道,對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大舉侵犯。日軍從空中和地面進行全面攻擊,華南一帶戰況激烈。10月,金鏡清等在廣西與日軍相遇,金鏡清率部奮起反擊,怎奈敵眾我寡,壯烈犧牲,年僅48歲。得知金鏡清將軍殉國的消息,鄒作華不禁失聲痛哭。
2010年9月3日,是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紀念日,陜西省西安市的金寧馨先生在家中觀看相關新聞報道,看到抗戰館抗戰英烈墻上似乎刻有其父金鏡清烈士的名字。重播時他又特意觀看,確認有“鏡清”二字,遂決定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核實。9月10日,金鏡清將軍之子金寧馨、兒媳戴福華夫婦專程由西安趕到抗戰館,館內文保部人員陪同他們找到了英烈墻上金鏡清將軍的名字,金寧馨夫婦非常激動。得知抗戰館將舉行“抗戰將領文物展”,金寧馨表示要將父親的遺物捐贈抗戰館展覽。10月10日,抗戰館收到金鏡清將軍的遺物,辦理入藏手續。
金鏡清將軍是抗戰時期犧牲的中國炮兵的高級將領。這些圓形比例尺、測量地圖用的畫規、查看地圖用的放大鏡等用品都是炮兵將領使用的典型工具。正面戰場炮兵抗戰在大陸的史料記載較少,所以這些文物非常珍貴,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2011年12月,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近現代文物專家組將這組文物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這些文物是金鏡清將軍以及中國炮兵奮勇抗擊日軍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