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黃峻枝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

兩岸社區交流
近年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步伐穩步前進,兩岸交流不斷深化,交流機制不斷完善。在這一歷史發展潮流下,兩岸社區交流漸成兩岸交流的重要渠道,重要性日益凸顯。
社區交流成為兩岸交流的重要內容。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大背景下,兩岸社區交流活動日益頻繁,日益成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中的亮點。兩岸社區交流的規模不斷擴大,交流形式不斷創新,社區互訪甚至駐點學習等模式應運而生。兩岸社區工作者互相“取經”“串門”,相互駐點學習,共同促進、一同成長。頻繁的交流、獨具特色的互動模式為兩岸交流與合作增添了活力。同時,針對兩岸社區交流的相關研究與探討也不斷深化,已經形成了多個以社區交流為主題的論壇。
社區交流推動兩岸關系向縱深發展。首先,社區是民眾公共生活中最基本的單元,是社會的基層部分。與兩岸高級行政部門、商界及學術界等較高層次的交流不同,兩岸社區交流立足于基層管理和服務人員的面對面交流,他們之間的互動具有很強的草根特征,從客觀上拓展了兩岸交流的深度。其次,社區交流活動形式靈活,貼近大眾。在社區交流中,兩岸社區居民共同包餃子、話家常、討論各自的社區建設和管理問題等場面十分常見,更經常會出現有客人參與到對方社區文藝活動中去的情形。通過社區交流,兩岸民眾用樸實的行動詮釋了兩岸一家親的純真感情。再次,社區交流已經逐步建立起常態化的交流機制。兩岸各地的交流論壇每年如期舉辦,社區交流互訪活動也每年定期開展,各地社區交流專責機構也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推動了兩岸社區交流的快速發展。
兩岸社區交流意義非凡且前景廣闊。社區交流進一步增進了兩岸民眾的相互了解,活絡了兩岸人民感情。兩岸人民同宗同源,有著血濃于水的情感,社區交流正是本著“兩岸一家親,共建新家園”的理念,為兩岸人民提供直接交流的舞臺。同時,兩岸社區交流進一步提升了兩地社區治理水平。臺灣地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社區發展的成果為大陸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反過來,大陸也向臺灣展示了自己發展的特色。兩岸社區相互取長補短,對提升各自的社會治理能力不無裨益。更重要的是,兩岸社區交流以其定期、頻繁、常態化交流、貼近大眾等特征彌補了長期以來在經濟貿易、觀光旅游等兩岸交流方面顯露出的零散、重形式而缺實質、連續性差等多種缺陷,為兩岸關系長足發展開辟出一條新路,其影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顯現出來。
總體說來,持續和制度化的社區交流已成為實踐兩岸和平發展理念及加強兩岸實務交流的重要一環,對于我們深入臺灣社會以更好地了解社情、更好地把握臺灣民意發展走向,并以此為基礎做好臺灣同胞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